@高考学子:从防“疫”到战“疫”,选择材料类专业,让未来有梦可追

  亲爱的同学们:

  2020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肆虐人间,给全世界的人民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不便,生命安全也受到了严重的威胁。面对这突发的疫情,抗“疫”专家、白衣战士逆行的身影让我们敬佩、感动。

  其实,作为工于至善的“材料人”,我们也能为战“疫”做出自己的贡献。

  同心戮力齐抗“疫”,“材料”冲锋在一线

  学材料类专业,可以为抗“疫”生产口罩、防护服、护目镜、红外测温仪等!将来也可以研发出阻隔病毒更好的材料及其制品。

  甚至可以生产对危重症病人最重要的体外膜肺(即ECMO)和人工肝的最核心部件——生物医用高分子分离膜。

  此外,火神山、雷神山医院快速建设,方舱医院快速隔离,均是各种材料制品(钢构、塑料管等),病房中各种检测仪器、手术器具均离不开材料。

  新能源存储器件可作为救护车和方舱医院等应急医疗场所抢救设备(如多功能除颤仪、监护仪、起搏器、呼吸器等)的电源系统。

  材料人还可生产具有持续高效广谱消毒抗菌效果的纳米银、胍盐系列产品,用专业知识提供抗菌保障,为打赢防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战役提供帮助。

  “材料”之旅多奇幻 愿与君邂逅浪漫行

  按照材料大类招生原则,大家在高考填报志愿时只填写材料大类专业,进校学习一年后,根据爱好和相关要求再选择以下相关专业深入学习。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

  高分子材料在这次战“疫”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医用口罩主要是使用以高分子材料做成的无纺布。常见的医用口罩是三层结构,最外层和最里层的是纺粘无纺布,中间的过滤层是熔喷无纺布,而无纺布主要是通过我们经常用的高分子材料—聚丙烯制备而来的。聚丙烯的生产工艺和结构性能同样也是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的重要课程内容之一。

  「一线医护人员穿戴护目镜以及隔离防护为了增加防护服的透气性,防护服中的透气膜的生产材料也用到了高分子材料—高倍拉伸的聚烯烃材料。另外,护目镜的镜片使用的是透光性好的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或者聚碳酸酯(PC)。医疗过程所用到的注射针筒、输液管、药片包装的生产同样离不开我们神奇的高分子材料。一些高分子制备的微胶囊药物也在用于抗击疫情治病救人。

  尤其是,作为体外生命支持系统的体外膜肺(血液在体外靠它实现载O2、排CO2)和人工肝(血浆在体外靠它分离毒素)的核心部件,即(均)是生物医用高分子分离膜。大到人工膜肺(ECMO)、人工肝、CT机、床边血氧仪,小到检测试剂盒、一次性输液器、各种液体取样吸管等,都离不开高分子材料。选择高分子材料专业的同学们将有机会亲自学习这些物品的制备。

  「ECMO System」针对“新冠”的美国产药物Remdesivir(瑞德西韦)已用于临床试验,其药剂磺丁基β环糊精衍生物是典型生物材料,作用是提高药物稳定性、水溶性、安全性、降低肾毒性等。

  「磺丁基β环糊精衍生物」我校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办学历史悠久,专业师资力量强,人才培养成效显著。该专业为国家特色专业、湖北省品牌专业、湖北省高等学校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人才培养计划专业、湖北省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2019年6月通过教育部工程教育认证并入选国家一流本科专业。该专业位居全国“2018本科专业社会影响力排行榜”第14位。

  该专业现有专任教师32人,其中教授13人,副教授17人,60%以上毕业于985高校或海外名校。现已经形成一支由教授、楚天学子、工大特聘教授等拔尖人才领衔、一批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和优秀青年骨干教师组成的素质精良、结构合理、专业性强、富有活力的高水平的教学科研教师队伍。

  该专业结合学科特点及社会需求设置高分子合成与加工、包装材料与技术、塑料成型与模具设计3个专业方向。毕业生可到石油化工、电子电器、建材、汽车、包装、航空航天、军工、轻纺及医药等系统的科研(设计)院所、企业从事技术、管理和开发等工作,也可到高等院校从事教学、科研工作。

  近年来,本专业毕业生国内外考研率稳定在40%以上,一次性就业率稳定在96%以上,位居学校前列。

  @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

  无机非金属材料包括特种陶瓷、人工晶体、特种玻璃、半导体芯片、特种胶凝材料、抗菌纳米材料等,具有轻质、高强、耐磨、抗腐、耐高温、抗氧化以及特殊的声、光、电、磁等一系列优异的综合性能,一直是我国国防工业和国民经济不可缺少的重要材料,在智能通讯、光电能源、环境环保、激光探测等领域发挥着关键作用。

  从医用、药用玻璃器皿到心电图仪、测温仪中的高灵敏陶瓷器件,从CT成像系统的闪烁晶体探测器到火神山、雷神山建设中的特种玻璃和特殊胶凝材料,各类无机非金属材料为全国疫情防控提供强有力的物质和技术支撑。

  医用CT及其成像探测器红外测温成像系统及其关键材料武汉火神山医院

  我校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是湖北省一流本科专业、湖北省本科品牌专业和湖北省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包括新型无机材料、绿色建筑材料两个方向,培养适应国家与湖北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能在无机非金属材料的制备、加工、复合与应用等领域从事新产品与技术研发、生产管理以及工艺设计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在校友会“2017中国大学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排行榜”中,我校位居全国第38位,湖北省第3位。

  该专业有一支师德高尚、高学历、高职称、业务精良、团结合作的师资队伍,95%具有博士学位,84%具有高级职称。学生依托湖北省环境材料与膜技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磷资源开发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及湖北省示范实践教学基地开展科学研究与工程实践训练,毕业生就业面向湖北以及东南沿海发达地区,长期以来供不应求,形成了良好的社会声誉。本专业国内外考研率稳定在35%以上,毕业毕业生在世界500强、国内100强企业就业人数位居学校前列。

  @材料物理专业

  材料物理专业主要研究各种功能薄膜材料,包括半导体薄膜、红外增透膜、红外截止膜、增透膜、太阳能薄膜等。薄膜材料具有轻质、超薄以及特殊的光、电、磁等优异性能,正逐渐成为我国国防工业和国民经济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材料,在运算型IC芯片、LED芯片、红外成像窗口、光伏发电等领域发挥着关键作用。

  在SARS和本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红外测温芯片和红外窗口材料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为疫情防控提供了强有力支撑。

  合作单位华润微电子生产用于疫情防控的合作单位高德红外开发的模块化热成像相机

  我校材料物理专业是首批“湖北省普通高等学校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人才培养计划”项目入选专业,培养具有广博的材料学基本知识、系统扎实的材料物理理论及实践技能,同时兼备材料制备、加工、分析测试等基本能力,可适应功能薄膜材料、电子器件和新能源等工业领域需要,能从事光电信息材料、新能源材料、功能薄膜材料的设计与应用的专业技术人才。

  该专业以湖北省“等离子体化学与新材料重点实验室”为依托,设有“楚天学者”特聘教授岗位,教授、副教授占教师总数80%。培养学生在光电子材料、功能薄膜材料、IC芯片的设计与制造方面的能力。学生毕业后适宜继续攻读材料学及相关交叉学科的研究生,也可到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和武汉的大中型企业、科研机构、高校及实验单位从事科研、开发、教学与管理工作。本专业国内外考研率稳定在38%以上,考研就业率位于学校前列。

  材料物理专业毕业生工作环境及芯片产品@材料化学

  “患者输液瓶上的标签写了什么?医用口罩、医用护目镜、医用防护服的材料和水银温度计中不属于有机高分子的是哪项?84消毒液的主要成分是什么?”从口罩、防护服等病毒隔离材料、红外测温仪温敏材料到人工肺气体透过材料、人造血管生物医用材料、再到火神山、雷神山建设中的工程结构材料,各类材料在防疫战争中是物质基础,为全国疫情防控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生物医用材料3D打印人造血管广谱消毒抗菌纳米银材料材料化学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属于现代材料科学、化学和化工领域的重要领域,是我省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

  我校材料化学专业是湖北省“荆楚卓越工程师”协同育人计划项目,有15年的办学历史,包含生物医用材料、复合材料、功能涂料与粘合剂及有机硅材料等方向,围绕“应用型、复合型、国际型”人才培养模式,主要培养学生具备功能材料设计、制备及应用的基础理论知识和行业技术开发、管理能力,致力于培养富有社会责任感、团队精神、和创新思维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本专业与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和昆士兰科技大学合作开设了2+2中外交流联合培养模式。

  本专业师资力量雄厚,共有专任教师13名(全部具有博士学位),其中教授6人,副教授7人。其中,全国优秀教师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2人。

  本专业依托湖北省绿色化工过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等离子体化学与新材料湖北省重点实验室,建设有E+材料化学和2+2材料化学中外交流专业,毕业生可在化学化工,材料,医药,食品,环境,能源和分析检验等领域和行业的企业事业单位、跨国公司和行政部门从事研究,开发和管理工作,也可在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从事化学和应用化学方面的科研工作。

  近五年来,本专业培养的学生深受企事业单位好评,出国率、考研率和就业率名列学校前茅。

  @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

  抗“疫”战“疫”中,材料类专业可以生产口罩、防护服、护目镜、红外测温仪等抗疫用品,新能源专业及技术则为交通运行提供能源保障。锂离子电池、超级电容器、燃料电池等新能源技术已在生活中普遍应用,可为全国疫情防控物资及人员布控提供能源保障。

  新能源汽车能源存储与转化相关材料与器件的研究与开发是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的重要内容。能源存储器件在移动便携式医疗设备上具有广泛的应用,可作为救护车和方舱医院等应急医疗场所抢救设备(如多功能除颤仪、监护仪、起搏器、呼吸器等)的电源系统。大到人工膜肺(ECMO)和CT机,小到电子体温计,都离不开电能的消耗。另外,新能源专业及技术中太阳能电池,热电材料及技术等可利用太阳能或废热发电,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为医疗设备运行和居家生活提供能源保障。

  红外测温仪的高便携和高准确度等特性使得红外测温仪被大量的应用于新冠肺炎的快速检测中。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中的光电材料和器件方向能为红外测温仪的研究提供理论和实践基础,不仅能制备出各种优质的红外光敏材料,同时能在其基础上制备出具有不同应用途径的红外检测设备。此外,手持红外测温仪中使用的电池也是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的一个应用实例。锂离子电池被称为绿色电池,已在便携式设备中广泛应用。

  我校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依托“等离子体化学与新材料湖北省重点实验室”、“湖北省光电与新能源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现有专任教师9人,全部具有博士学位,其中6人具有海外留学经历。

  该专业是培养适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需求的重点专业,学生毕业后能胜任新能源材料设计与制备、能源器件设计与制造以及新能源技术开发等方面的技术与管理工作,并能从事相关领域的技术开发和管理等专业技术工作,成为富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该专业毕业生的发展前景十分广阔,该专业毕业生可谓是赶上了潮流,大有可为。

  六大优势特色 助君筑梦成“材”

  师资力量雄厚

  学院汇聚了一批以“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湖北省教育厅优秀中青年创新团队”和“材料学”学术创新团队为基础,师德高尚、治学严谨、学术造诣高的师资队伍。现有专任教师86人,其中教授(含特聘教授)37人,副教授28人。专任教师中90%以上具有博士学位,40%以上具有海外留学经历,30%以上具有工程实践背景,省部级高层次人才称号人选20余人。

  学科平台完备

  该学科为湖北省高校一级重点特色学科,材料学科和工程学科均进入全球ESI全球前1%,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2019年先后进入软科和USNews世界一流学科排行榜。建有等离子体化学与新材料湖北省重点实验室等省部级及以上学科平台6个,与学校其他单位共建共享国家磷资源开发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科研成果丰硕

  近五年,学院获得国家973计划项目、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项目(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项目20余项,省部级纵向项目50余项,科研经费年均1000余万元。获国家级省部级科技奖励10余项,出版学术专著10部,出版教材3部,发表论文500多篇,其中SCI、EI收录论文300余篇。以徐慢教授为负责人的碳化硅陶瓷膜科研团队科研成果成功实行产业化,受到新华社、人民日报等主流媒体多次报道。

  合作交流广泛

  该学科已与昆士兰科技大学、新加坡义安理工学院、中科院物理研究所、武汉理工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国内外高校和研究院所在科研和人才培养方面建立了密切合作关系。学院校友设立专项奖助学金。学院每年选派学生深入国内外知名高校交流学习。

  人才培养质量高

  学院具有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完整的培养体系,具有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研究生资格。在人才培养上,注重专业技术领域与地方支柱产业紧密结合,依托省部级科研基地,科研促教学,注重学科发展与人才培养的紧密结合,不断丰富人才培养内涵,为国家培养了大批具有坚实理论知识和较强应用能力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学院学生在全国“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大学生高分子大赛等赛事中屡获嘉奖。

  毕业生就业形势好

  我院毕业生就业形势好,近年来毕业生考研率稳定在35%以上,就业率均在95%以上。毕业生主要在国有大中型企业、三资企业、行政事业单位、相关院校及科研院所等从事研发、制造、管理和营销等工作。毕业生专业知识扎实,具有良好的工程实践素质和踏实的工作作风,受到用人单位的普遍欢迎。

  亲爱的小伙伴们,春暖花开后的武汉将会迎来新的发展,疫情一定会一扫而空。武汉工程大学材料类大家族诚邀广大小萌新来江城,我们一起在黄鹤楼前看白云飘飘,长江东去。在桂子飘香的九月,我们相约武汉,相约武汉工程大学,不见不散。

  文章部分素材来自:武汉工程大学招生办公室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