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事悠悠」曾东元:当年,我们从白塔岭出发
文者其人
曾东元,男,大学学历。1969年3月赴黑龙江省同江市插队杭州知青,后在村小、公社中学、同江二中、重点高中任教;1983年底调回杭州市短暂任教,后在江干区教育局、组织部担任领导工作;1986年底起先后在下城区、西湖区担任组织部长、区委副书记、区长,区委书记兼人大主任;2002年3月任市政协副主席,2005年初兼市委统战部长,2012年9月退休。曾兼省社区研究会会长,市关工委常务副主任。曾获同江市劳模,浙江省绿叶奖,全国科教兴国丶社会法制先进工作者。现为杭州市知青历史文化研究会名誉会长。
当年,我们从白塔岭出发
——白塔岭杭州知青历史纪念馆纪实
曾东元
白塔岭,曾经的闸口火车站所在地,也是从1969年开始,在连续八年的时间里,数万杭州知青开赴黑龙江、内蒙古上山下乡的出发地。2018年12月21日,在毛泽东主席关于“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很有必要”的指示发表50周年的日子里,杭州知青纪念馆在此举行了隆重的开馆典礼,数以千计的老知青从杭城的四面八方涌来参加这场属于知青的盛大活动。
白塔岭上最显著的标志当属白塔,高高耸立在钱塘江畔山峦上的白塔,始建于五代时吴越国末期。白塔虽有宗教建筑的含义,但却是古代钱塘江上来往船只导航的地标,也是京杭大运河注入钱塘江的闸口所在地。民国时期的1907年,白塔附近建起了浙江省第一条铁路——江墅铁路南端起点的火车站,由于站点位于江河交汇的闸口附近,铁路部门定名为闸口火车站。
上世纪八十年代,随着钱塘江第二座跨江公路铁路大桥——钱江二桥的建成,闸口火车站不再使用,杭州市政府对这个铁路运输枢纽遗址实行历史建筑的文物保护,并建立起白塔城市文化公园。杭州知青纪念馆,就是这座城市文化公园新增添的一个历史文化地标。
原杭州赴大兴安岭知青,杭州市委原书记王国平参观杭州市知青纪念馆(左七)
站在知青纪念馆前寛阔的地坪上,望着不远处作为历史文物遗产保留的绿皮火车及铁轨,我的脑海中浮现出1969年3月我和同伴们登上知青专列,首批从白塔岭闸口车站出发北上时的情景:
1969年3月2日,从黑龙江中苏边境线上的珍宝岛,传出了激烈的枪炮声,我国对苏自卫反击战爆发。这一场发生在中苏边境的战争冲突迅速引来了国内外的极大关注。然而仅仅4天后的3月6日,杭州1500余名知识青年登上专列,开赴黑龙江省同江县和抚远县插队落户(知青中赴同江县1046名,赴抚远县500余名)。同江、抚远两县与发生自卫反击战的虎林县相邻,都是与苏联边境一江之隔的城市,那里随时可能会发生一场较大规模的战争,加上这次千余知青以专列运送的形式奔赴北大荒,是杭州有史以来的第一次,这两件大事交集在一起,对正准备启程的知青及其父母亲友震动极大,知青出发和亲友送行,似乎带有一种慷慨激昂的情绪,甚至还有一种悲壮的味道。
原定知青专列在杭州城站火车站出发,前往送行的亲友,把火车站站前广场挤得水泄不通,上万人拥堵在广场上,人头攒动,运送知青的大客车根本无法进入广场。临时铁路客运指挥部,为确保安全起见,决定把登车地点改在白塔岭闸口车站,闸口站实际上是货运站,一般客运列车是经过而不停靠。
当成千上万名知青的亲友还在焦急地等待送别时,知青一行乘坐的十几辆大客车在城站广场外围停留不到十分钟,转而经由江城路、南星桥和复兴路,抵达闸口站,但还是有数百名市民群众赶到闸口车站送行。
11时40分知青专列从闸口站开出,可能是为了照顾送行亲友的情绪,经过城站火车站时,列车在车站月台边停靠了约十分钟,大批涌进站内的群众不停地呼喊着车上的亲人的名字,知青也打开车窗四外张望,寻找送别的亲友,在台上的告别声、叮嘱声、哭喊声交杂在一起。
终于列车员挥动了信号旗,列车缓缓开动,许多人挥舞着手臂跟着列车奔跑与亲人告别。还有个别知青的亲友,趁列车暂停时从开启的窗口爬进了车厢,直到列车开出十多分钟后到达艮山门车站,才一一被清理下车。
至此之后,白塔岭闸口车站成了杭州市知青上山下乡奔赴北疆的专列的出发点,直到上山下乡工作的结束。据有关资料,仅从1968年到1978年的十年期间,杭州市共有约11万5千名高初中学生上山下乡,其中,从白塔岭闸口车站启程,奔赴黑龙江、内蒙古地区的约有2万5千人。在去黑龙江上山下乡的知青中,赴抚远、同江等八县市农村插队的有7千余人,赴嘉荫等十一地生产建设兵团近8千人,赴香兰,鹤立河等6个农垦国有农场近6千人,赴大兴安岭林区呼中,林海,新林和牡丹江四大林场近2千人;去内蒙古自治区呼盟、包头等地生产建设兵团支边的知青约2千余人。由此可以说,选择将铁路白塔岭闸口车站遗产,改建为杭州知青纪念馆,作为杭州市城市文化公园的展示和历史的记录,具有特殊的意义。
迈入杭州知青纪念馆的大门,迎面看到的是“献给知青上山下乡50周年”十二个大字构成的横幅,横幅下是字数不多的《前言》,其中是有一段对知青的评价:“历史不能忘记,也不应该忘记,一代知青是那个时代最真诚的革命者、拓荒人、耕耘者和英雄好汉。”特别令我们这些前来参观的老知青为之动容。《前言》的内容中简要地概括了知青精神:“艰苦奋斗,勇于开拓,自强不息,顾全大局,无私奉献。”这二十个字虽然简短,但言简意赅,确实反映了一代知青的精神面貌。
纪念馆内有八个展厅的设置,分别是:一、告别杭城:二、第二故乡:三、战天斗地:四、阳光雨露:五、返城生活:六、欢聚重逢:七、当代知青:八、岁月留痕。
展厅中展览的一部分内容,以杭州知青离开家乡,奔赴农村为线索,一路跟随知青过“生活关”、“劳动关”和“思想关”,并用图版展示知青家书、田间劳动、乡亲情谊及返杭探亲的老照片,呈现知青的成长经历:另一部分以知识青年到农村上山下乡为线索,讲述知青艰苦磨练、展现才华的历程,并通过镶嵌有知青担任赤脚医生和乡村教师的老照片的图版,展示了知青成为当地农村教育和医疗卫生的骨干以及所作的贡献,此外用模型和塑像还原了知青下农村劳动生活的场景,让观众在参观中跟随知青当年的印痕,达到了身临其境的效果。
原杭州赴同江插队知青,杭州市政协原副主席曾东元参观杭州市知青纪念馆(中)
展品中还在橱窗中展览了一份珍贵的《杭州市上山下乡知青名录》,这是杭州知识青年历史文化研究会,根据杭州市档案局的要求,发动全市各方面的知青义务工作,历时三年而形成的档案资料,从而弥补了杭州知青档案史料的不足。纪念馆还征集到不少知识青年的老照片,农具,衣物及知青的回忆录,让尘封已久的一代知青的历史一一展现。
参观完纪念馆,我的思想也停留在对知青往事久久的回忆之中,当年我们从这里出发,今天我们又回到了这里,纪念馆的建成为知识青年以国为家的情怀、艰苦奋斗的经历留下了生动具体的记录,为杭州的城市文化增添了不可或缺的历史资料,更为后代年轻人留下了一份特殊年代、特殊群体的一份厚重和珍贵的精神遗产,这份遗产将与屹立的白塔共存,将与美丽的杭城同在。
插图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