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眉山月歌》是李白漫游山水之间,望月有感,便作此诗篇

  本文由作者翩翩聊文化独家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

  《峨眉山月歌》(唐)李白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作为浪漫主义诗歌杰出代表的李白,在“诗言志”的方面有着超乎常人的能力和技巧。在他的诗歌中,往往能以充沛的情感和高昂的气势来感染读者,他所写的关于抒发自己志向和愁苦的诗歌,也都以激情澎湃的气势和精炼的艺术手法,影响着后来者。他的诗歌有很大一部分是抒发自己希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追求;但李白的诗歌创作内容十分广泛,除了壮志凌云的豪迈之作外,李白的写景状物的诗作也十分出色。

  李白的一生,有很长的一段时期是在漂泊和漫游中度过的。早期的李白在蜀中居家读书,诗歌往往以抒发抱负为主。在离家寻官之后,李白想走由隐到仕的路,这便是古代来说十分常见的“终南捷径”。隐士们隐居深山之中,希望自己的才华有朝一日能打动君主,从而进取爵位。于是李白在此后十多年的时间里一直在陆安周边漫游。这时的李白生活上对政治充满抱负和渴望,而经历之中又多有豪侠放荡之向往,再加上道家思想的熏陶,他的诗歌创作也就更多的表现对豪侠生活的赞美、歌咏山水和抒发羁旅之情。

  “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李白游历过很多名山大川,对山水美景有着特殊的热爱,长江、黄河、峨眉、庐山、天姥、天门……在他的诗中,到过和未到过的风景,都成为吟咏的对象。李白在描写山水景色之时,格调也不是单一的,有的作品风格绮丽,充满奇思妙想,而有的作品则静谧高远,写景之中洋溢着浓情厚意。

  《峨眉山月歌》是李白漫游山水之间,望月有感,便作此诗篇。峨眉山,在今天四川成都西南峨眉县。李白在多首诗歌之中都有涉及峨眉山,一首是《登峨眉山》,这是作者早期居蜀时所作,另一首是写于晚年的《峨眉山月歌送蜀僧晏入中京》。这一首《峨眉山月歌》则是写于作者二十六岁离开蜀地之时。如果说李白早期是为了访道求仙而登峨眉山,那么这首在他即将离蜀和离蜀后写的关于峨眉山月的《峨眉山月歌》,则主要是借以表达豪情壮志及其对友人的思念。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半轮明月高高地挂在山头,月亮倒映在正在流动的平羌江的水面上。在这幅画卷中,有山、有水、有月、有影。在短短一句诗中,出现了四个紧凑而有幽静的意象,而且浑然天成,丝毫没有可以雕琢的痕迹,在客观描述之时,却将这景色描写得如此清绮曼妙,李白写景之力可见一斑。

  在李白的诗歌之中,山、江都是常常出现的意象。“影入平羌江水流”一句,往往能让人想起李白《渡荆门送别》之中的诗句“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在两句诗中,江的意象的出现,便使得诗的境界变得开阔了许多。虽然李白要写的是送别亲友和告别故地的感伤之情,但却用这样意境开阔的诗句来交代送别背景,这便让送别之情变得更加豪迈,不至于缠缠绵绵、凄凄切切。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从清溪出发奔向三峡,看不到你了才发现已经到了渝州。如果说前两句是写景渲染的话,那么从第三句开始,李白便让自己出现在了诗歌之中。“我”即将告别这个地方向着三峡而去,去追寻自己的梦想,在这一路之上时时思念着你,知道看不见你了,才发现自己已经到了渝州了。这里的“君”指的是“峨眉山月”,李白让自己沉浸在这月色之中,让自己与这山月对话,将自己的一份深情诉予山月。在离去的路上,李白一路上看着这家乡的月亮,直到看不见的时候。在这样的告别之中,李白并没有直言自己对故地的一番深情厚谊,而是用这样的方法来表现自己心中对家乡亲友的不舍之情。

  值得注意的是,李白的这首诗中,一共出现了五个地名,这样紧凑的布局本就不十分常见,而且五个地名的出现不是简单的叠加和连接,而是有着游历的线索,诗人离开家之后,依次经过的地点是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峡、渝州,诗境就这样渐次为读者展开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而在这样短短的四句诗中,李白竟已出行千里,这不得不引人感慨。

  在别离之中带着一份祝福,在远行之中伴随一份幽静。李白的《峨眉山月歌》在写景抒情上达到了冲淡的地步,描写峨眉山月,幽远而静谧,这静谧之中又透露着思乡念亲的苦愁,然而却又不至于把苦愁写得凄凉,这样高远的格调,古往今来又有几人能够达到?

  图片来源于网络,本文是作者翩翩聊文化独家原创,未经允许禁止转载。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