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磕”高考 他们后悔了吗?天目新闻对话多位高考复读生
天目新闻 记者 俞倩玮 见习记者 马思捷 实习生 冯前
近日,一则“广东茂名一考生3年换3地连考北大赚200万元奖学金”的消息,引发网友对“职业考生”的讨论。
事实上,一些复读机构、民办学校为提高重本率,会向高分学生抛出橄榄枝,开出条件优渥的奖学金。以茂名该考生2020年复读时所在学校——湛江市北大附属实验学校为例,据多家媒体报道,《湛江北附:2019高补招生简章》提到被清华、北大录取的学生可奖励人民币100万元,2020年,学校疑似亦有相关奖励政策。
复读报名现场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即使外界对复读学校的质疑声不断,每年在学校门排长队的家长在等候名额的情况却并不少见。
这背后体现的是不少高考失利的学子,渴望再拼搏一次、证明自己的愿望。复读是否适合所有成绩不理想的学生?复读的目的是什么?为此,天目新闻对话多位复读生以及他们的身边人,和他们聊聊复读那些年的事。
多次奔赴考场的“高考专业户”:并非作秀,只是执着的追梦人
6月23日晚,2022年四川高考分数线出炉。梁实通过直播公布了自己的高考总分——428分。梁实直言自己对成绩很失望,本来预估的分数是466分,实际出分离预估分数低了38分。“失望惨了,文综才这么点分,地理严重偏了,如果地理多20分就不止这个分数了。”
今年55岁的梁实已经第26次参加高考了,有人称他为“最牛高考钉子户”,有人调侃他是现代版“范进”。对此,6月29日,梁实在接受天目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高考就是我的兴趣,我只想有一个能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去大学感受一下青春活力的气氛。”
看到梁实如此痴迷于高考,周围也有人表示不理解,劝他不要再参加高考了,没有任何意义,完全是自讨苦吃。梁实表示,“我不那样认为,通过考试实现我的理想,这对我而言很重要,我也知道毕业后找工作已经不属于我了,我更希望能从精神上得到满足。”
疫情之前,梁实经常会去离家不远的西南交通大学散步,看到坐在草坪上复习功课或是边走边和教授笑着交流的大学生,梁实感觉自己仿佛是其中一员,他能想象到自己坐在教室里写着论文的场景,“这种氛围,连空气都是清新的,我一直坚信学习的知识越多,看待事物的视觉会更加开阔,人生的广度、深度也会得到相应提升。”梁实说。
梁实在刷题、复习知识点 受访者供图
对于付出后成绩却并未达到预期,梁实有些失望,但他也能够豁然接受,以平常心对待。他告诉记者,自怨自艾一直不是他的风格,看到分数,他会总结教训,分析自己失误的原因。比如,数学只有92分,是因为练习不够,那下次考试前他会想到要多花时间刷题、做卷子。
他的首选是四川大学,此次失利是否还会再战?用梁实的话说,这是个“大概率”事件。“其实我要是能考个好一点的二本院校也可以,并不是执着于川大,这次分数实在太低了。”另外,对于多次复读引起的质疑声,梁实强调,用自己认为过得舒适的方式生活,不必理会外界的评价,只要下定决心,努力拼搏、问心无愧就好。
同样因多次复读备注瞩目的33岁高考“战神”唐尚珺,曾多次被中国政法大学、广西大学等录取,却一再放弃,继续复读。唐尚珺在2021年接受媒体采访时说过,“我不应该复读那么多年了。真的,人有很多路可以走的,那时候我真的想非要考上那个大学。”
纪录片《高十》截图
他口中的那个大学是清华大学,虽然他一直对外宣称自己要考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但何汉立知道,唐尚珺是怕当时分数差距太大,说出来被嘲笑,所以“清华梦”便成为了他埋在心底的秘密。
何汉立是唐尚珺初中时期的好友,他曾历时3年跟踪拍摄唐尚珺及其家人,创作纪录片《高十》,见证了唐尚珺高考成绩从不够本科线到一本线,再到名校的过程。
今年,据知情人士透露,纠结矛盾的唐尚珺还是选择了参加高考,第13次的“决战”,成绩并不理想,他不想被过多打扰。
时间回溯到2014年,何汉立在得知高中同期毕业的唐尚珺还在补习后,感到很惊讶,他告诉记者,“我大学毕业都工作两年了,他依然还停留在高中生活,8年高中生涯,真的难以置信,居然还有这样的群体存在。为什么会这样?他过得怎么样?”
唐尚珺和何汉立(右)猜拳 受访者供图
带着这样的疑问,何汉立决定跟拍唐尚珺复读的日常生活。拍摄期间,何汉立感觉到,唐尚珺其实内心很压抑,在执念的驱动下化身一台超负荷的复读“机器”,生活在自己的圈子里,很少与外界交流,忧伤时弹吉他、打篮球、喝点啤酒。
“他的内心想要摆脱,但是深陷泥潭,无法自拔。”何汉立认为,唐尚珺最初因为病情复发高考失常,后来考了中国政法大学即将上岸时,却收到父亲病危的消息,家庭、社会、个人三者原因造成了目前他的处境。
在何汉立看来,也许唐尚珺早期的执迷是因为天意弄人,如今的沉沦是无力回天却不甘心。“他错过了正常年龄该走的路,现在的每一步选择异常艰难。”
渴望“涅槃重生”的高复生:复读生活很苦,要找到适合自己的路
提到2015年自己复读时的情形,考入西南财经大学的四川考生顾天韵(化名),依然会梦见那年夏天,自己坐在炎热的教室里,手臂的汗水微微浸湿了桌上的模拟题,一抬头,就看见黑板上用红色笔记标注的高考倒计时天数。
2014年,四川省高考填报志愿与往年相比,本科第二批次首次实行6个平行的第一志愿,每个学校志愿(除预科志愿)内设置6个专业志愿和专业调配志愿,在一定程度上增大考生对志愿的选择范围。但如果考试分数相对较低,未达到高校计划数规定分线,将面临退档风险。
由于是一次性投出、对学校的招生分数估计失误,刚过二本线的顾天韵就接连遭遇了投档“滑铁卢”。“一开始我也没想复读,志愿都报好了。但最后录到了第五还是第六个志愿,学校在广西那边,离家好远,不想去。”顾天韵说。
经过再三考虑,顾天韵决定就读于离家四百公里的热门复读中学,准备再放手拼搏一次。这一选择本身便带着背水一战的意味,而她的焦虑、紧张也随之叠加。
据顾天韵回忆,她所在的复读学校采取军事化管理,手机等电子产品的使用,被严格管理限制。每到周日晚上,班主任便会要求学生将手机上交,有时还会突击检查,搜查学生的宿舍、书包等。
顾天韵(化名)的复习笔记 受访者供图
学生的时间被精确到分钟,安排得明明白白——晚上洗漱半小时,中午吃饭半小时,除了睡觉,其余时间都用来学习。顾天韵提到,“这半小时是从中午下课铃响开始算的,半小时后,我们必须躺在寝室里,有宿管检查人数,不然便会扣平时分。”
时隔多年,顾天韵生动而详细地向记者描绘着开饭时的“盛况”:学校大,食堂离教学楼又远,第五节课下课铃还没响,就可以听到楼上班里的凳子挪动得吱呀响。待铃声响起,整栋教学楼都在震动,楼道上、操场上,密密麻麻挤着手拿饭盒飞奔的学生。
在这样高强度的学习节奏中,顾天韵远离了追剧、看小说等一切休闲娱乐方式,她既没有和朋友聚会,也很少和班上的同学交流,大部分时间都在座位上、寝室里刷题。
初到复读班时,进寝室的场景 受访者供图
如今,顺利升入西南财经大学金融系研究生,并在2021年毕业后进入银行工作的顾天韵,提及是否有建议送给当下纠结着复读的考生,她说,“只要下定决心,敢于直面问题,敢于改变自己,再来一次也无妨。但要是抱着‘不行就重来’的侥幸心理,不付出任何实际行动,复读没有任何意义。”
2019年6月25日,朱楠(化名)陪着女儿紧盯着电脑屏幕,中午12点陕西省高考成绩发布时间刚过,她们就不停地刷新页面,当成绩跳出来——412分,朱楠愣住了,女儿的成绩仅比当时本科二批文史类分数线高出12分。
“女儿的心情并不是很好,但我那时候也没想着让她复读,去了大学毕业之后,怎么都可以找到工作,所以就想让她填报志愿,先去念大学,”朱楠说。
朱楠的女儿在西安一所省重点高中的普通班就读,成绩一直处于班里中下游,在朱楠看来,女儿高三这一年已经十分用功了,每天10点下晚自习后还会复习知识点。但女儿的高考成绩并不理想,应试心态不稳定,容易紧张、不知所措,比起成绩,她更在意的是女儿的心理状态。
一开始她十分反对女儿复读,但看到女儿态度如此坚决,最终也同意了,并将女儿送去西安一所复读中学。
女儿“高四”这一年,朱楠每周最期待的就是周五晚上去接女儿放学。复读学校平时严禁使用手机,朱楠周内无法和女儿联系,只有周末休息才可以接女儿回家,带她放松一下心情。令朱楠担心的是,女儿压力很大,周六她几乎都在完成作业中度过,到了周末,朱楠偶尔想带女儿出去逛街,买好看的衣服、吃一些美食,但女儿一般都会拒绝。
朱楠女儿在认真看书 受访者供图
复读期间,朱楠的女儿基本不和过去的朋友联系,和她关系好的高中同学最早基本都不知道她选择了复读,“她可能觉得没面子,又想着别人已经上了大学,心态有点崩溃。”朱楠说。
第二次高考,女儿的考试结果并不如意,朱楠告诉记者,女儿竟和去年考了一样的分数。然而,这次女儿没有再执着于复读,而是去了西安一所“双一流”大学的独立学院。
现在回想起女儿复读是否必要,朱楠感慨道,“我觉得人生处处是机遇,高考失败,之后也可以通过考研获得更好的学历,或者通过实习不断积累经验,没必要和高考一直死磕,总之,找到最适合自己的路比较好。”
“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