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岁的火警钟楼前来了一支测绘队,高中生开启老城厢优秀历史建筑复原计划

  

  昨天下午,黄浦区中华路581号小南门火警钟楼前,来了一支年轻的“测绘队”。这是上海市第十中学“复原计划”项目组的同学,他们在老师的带领下,来到现场进行了测绘。之后,同学们接下来将通过3d建模打印出小南门火警钟楼。这座113岁的老建筑,成了该校黄浦区老城厢“优秀历史建筑复原计划”的第一站。

  

  “在当时,这座建筑非常完美地发挥了它作为‘望火楼’的作用。因为城市日新月异的发展,它被包围在了老巷里弄之间,我们今天讲述这幢建筑的意义,是为了早日展现出它所蕴含的历史光彩。”站在钟楼前,黄浦区消防救援支队复兴消防中队消防干事沈腾向同学们讲述着它的故事。

  事实上,这里不仅是上海迄今仅存的近代消防建筑,更是上海标志性的辛亥革命遗址。1907年,上海城厢内外总工程局倡议成立“上海救火联合会”。1909年,救火联合会在这里建造了瞭望台暨火警钟楼。当年,一旦发现火情,瞭望员就会迅速判断,确定火灾发生地点,鸣钟示警,各处救火会便会按照钟声迅速赶往。

  

  “小南门钟楼既是辛亥革命时上海起义的信号楼,也是上海迄今仅存的近代消防建筑。”2000年,小南门钟楼被登记为黄浦区不可移动文物,2005年钟楼又列入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

  前期,承担着上海一半旧改体量的黄浦,集全区之力,全情投入、全力以赴实现了成片二级旧里以下房屋改造的胜利收官。在困扰黄浦多年的民生难题得以历史性解决的同时,隐藏在黄浦老城厢中众多历史建筑的去留引起了同学们的关注。

  从今年起,第十中学联合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黄浦区消防救援支队复兴中队,推出“优秀历史建筑复原计划”系列活动项目,以小南门火警钟楼为起点,红色建筑与优秀历史建筑为主线,聚焦小南门火警钟楼、老城厢石库门建筑、上海文庙、龙门邨、上海城墙遗址等老城厢文化名片,以及中共一大会址、渔阳里团中央机关旧址、“五四烽火”纪念雕塑等红色建筑,开展主题科普、现场测量、3d建模、3d打印等活动。通过科技赋能,探寻城市之“根”,找寻城市的“初心”。通过对城市发展的展望,践行“人民城市人民建”这一重要理念。通过课堂内外的研学活动,利用3d建模及打印的方式,同学们将制作一批优秀历史建筑进行展陈。

  

  参加现场活动的高二年级学生高翔提出这样的思考:“是否可以通过平移与腾挪,置换出一块相对整体的空间与地块,使得我们能够在城市优秀历史建筑的延续与城市空间更新开发中找到平衡。我还记得在讲座中,同济大学李彦伯教授提到:2015年时,同样身为黄浦区优秀历史建筑的‘逸庐’就是在力排众议的情况下,通过一再地方案优化最终被保留了下来。那么,火警钟楼是否也可以通过这一思路打造成一个有趣而具有代表性的城市文化名片呢?毕竟,火警钟楼承载着几代人的共同记忆,也承载着上海近代文明发展的记忆,同时,火警钟楼又有着上海“埃菲尔铁塔”之称,我相信,集众人的智慧必定能够打造出与“魔都”气质相符的城市新名片。”

  高二年级学生糜茵琳说:“火警钟楼的建立是通过集中公共力量、分享共同建设的服务成果,是具有公共精神与市民意志的现代城市标志。火警钟楼作为黄浦区优秀历史建筑,他不仅融入了地方社会发展史,还承载着优秀革命历史文化,是辛亥革命时上海起义的信号楼,作为黄浦学子,我们通过现场测绘,3d建模打印,既要发挥我们的创新思维,为历史建筑的开发利用保护献计献策,同时也是为了更好地传承黄浦老城厢历史文化,传承上海城市发展的精神品格。”

  

  “作为新时代黄浦学子,有责任关注身边日新月异的城市发展变化,也有义务传承和保护优秀历史建筑。特别是作为地处老城厢的一所百年老校,市十学子更有责任为老城厢的传统保护、更新发展提供自己的建议,发挥自身的创新思维,通过研究实践为城市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深入践行‘人民城市人民建’的理念。”市十中学德育处副主任陈杰老师针对本次活动的构想做了介绍,他说,“我们设计这样的活动,就是要以小南门火警钟楼为起点,以红色建筑与优秀历史建筑为主线,通过科技赋能,让同学们一起探寻城市之‘根’,找寻城市‘初心’。”

  栏目主编:徐瑞哲

  本文作者:龚洁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