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年前他们走出鼓浪屿 设计布置人民大会堂福建厅
60年前他们走出鼓浪屿
设计布置人民大会堂福建厅
吸引大批美术名家的鼓浪屿,成为闽南艺术重镇
1956年暑假共青团鹭潮美术学校第一期训练班团员合影。(邱祥锐供图)
张晓寒于1984年在龙岩讲学作画。
▲张晓寒(左)和林良丰师徒合影。
厦门网讯[文/厦门日报记者 邬秀君 图/林良丰 提供(除署名外)]回望鼓浪屿美术史,可以说,也是一部传奇的美术教育史。早期习得西方绘画技艺的美术名家们积极开办美术教育,将新习得的技艺传授给更多闽人;一百多年间,鼓浪屿美术史的发展和传承,在厦门美术专门学校、厦门私立鹭潮美术学校以及再到后来的福建工艺美术学校、福州大学工艺美术学院等岛上美术教育院校得到最生动完美的体现,留下了诸多美术名家的传奇往事。
如果说四周环绕的海浪拍打出琴岛音乐文化的悦耳回响,那么浓浓榕荫、山海树石以及华洋相融的洋房别墅,则赐予了画家们择之不尽的天然“模特”,为孕育鼓浪屿绘画艺术提供了先天良好的条件。而近现代以来,中西文化在这座小岛碰撞交融,加之天然且丰富独特的艺术原材料与良好的文艺创作氛围,注定了鼓浪屿绘画艺术的兼收并蓄与众不同,同时也注定使鼓浪屿成为诞生诸多绘画大师和名家的艺术之岛。
今天,我们要回望和追溯的便是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琴岛上美术大师和名家们不遗余力发展美术教育、培养美术人才的动人往事,讲述大师们卓越的师者风范,以及闽南当代美术大家们求学琴岛的动人往事。
筚路蓝缕 杨夏林张晓寒等名家推动美术教育上正轨
动荡年代往往无法为艺术教育和传承提供良好的土壤,这在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厦门美术专门学校身上得到体现。诞生于1923年的厦门美术专门学校,因1938年日军占领厦门而不幸夭折。但短暂的办学也为厦门聚集了一批名家和有留学背景的老师,他们中有林学大、钟鸣世、林俊德、林克恭、谢投八、胡一川等等,每一位都为厦门留下了丰富的艺术遗产,重要的是,投身美术教育的他们,为厦门、鼓浪屿美术教育的传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时间来到1950年代!那是一个百业待兴、生机勃发的年代,时代召唤教育的先锋。就在新中国成立的那一年,毕业于重庆国立艺专的杨夏林带着亦是画家的妻子孔继昭来到鼓浪屿。他此次前来是为筹办一所美术学校的,“走上一条他一生中最有价值而最为艰辛的路”(谢春池《百年厦门》2003年版,393页)。1952年,厦门私立鹭潮美术学校开学,杨夏林是首任副校长,校址设在八卦楼。
作为鹭潮的首届学生,今年已经85岁的画家郑起妙这样评价老校长创校时的艰辛,“创校时杨夏林也才三十多岁,私立学校公家没有补贴,全靠几位创始人自己去筹钱,甚至杨夏林夫妇自降薪资来维持学校开支。”郑起妙说,靠着对理想的执着,学校的创办者们自己不拿工资,甚至还将家人拉进来,资助学校建设。据杨夏林长子杨维凡回忆,因办学经费困难,杨夏林甚至将打算在鼓浪屿购房的钱用来修理破旧的校舍、编制教学提纲以及买参考教材。在杨夏林夫妇、李其铮、郑光耀等几位创始人等努力下,这所私立美术院校最终办了起来。郑起妙依然还记得当年求学时的情形:八卦楼里的小房间既是教师的宿舍又是画室,而学生则在八卦楼的地下室打地铺。
尽管条件简陋匮乏,但那是一个激情澎湃、理想高昂的年代。1952年赴京开会的杨夏林遇到了同窗好友张晓寒。当得知杨夏林在厦创办美术学校,这个时年不到30岁的儒雅书生当即辞掉了在北京的工作,投身于自己热爱的美术事业,尽管他也深知这不是一条容易的道路,但对美术事业的热爱让他义无反顾。正是在杨夏林、张晓寒等前辈大师的推动下,鼓浪屿美术教育再次走上了正轨,一批又一批杰出美术人才随后脱颖而出,让鼓浪屿成为闽南的艺术重镇。
繁花似锦 名师名家纷至沓来 各展所长显荣光
原本一直处在困境中的鹭潮美术学校终于在1953年底迎来了生机。林采之、罗丹等相继加入学校并成立了董事会,给鹭潮注入了生的动力。而到了1956年公私合营,鹭潮由民办转为公办,同时向工艺美术方向发展,并成立了校办工厂,更是为鼓浪屿美术教育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可以说,整个1950年代的后半期是琴岛美术名家汇聚的时期,他们各展所长,演绎了琴岛艺术领域的繁花似锦。
据今年已经81岁的画家邱祥锐回忆,当时根据国家需要,学校开始往工艺美术方向发展。1956年,邱祥锐进入刚刚创办的工艺美术班学习,而班主任正是张晓寒。“张老师很重视实践,为了搞好教学,他在寒暑假期间放弃休息,走访了闽南一带的工艺美术行业和有关艺人。”邱祥锐回忆说,张晓寒还请来了厦门彩扎艺人柯石头、漳州泥偶老艺人徐全、石码木偶头雕刻老艺人许盛芳、安海漆线雕老艺人邱清池和德化陶瓷老艺人陈国安等来学校做教学示范。而这些人都是当时工艺美术的大师和行家里手,他们将自己的技艺无私地传给了学生们。
高光时刻出现在1959年,彼时的鹭潮已经更名为厦门工艺美术学校。为迎接新中国成立10周年庆典,学校参加了刚刚落成的人民大会堂福建厅的布置。事实上,福建厅的设计几乎都是由工艺美校担纲的。据邱祥锐介绍,窗帘抽纱秀美别致,由顾一尘、石延陵设计。漆器屏风用的是杨夏林的设计稿《鼓浪屿风光》,构图大气。水仙花装饰的餐具采用建白陶瓷,格调高雅,是张晓寒和杨胜带学生去德化制作的。与此同时,北京也举办了全国工艺美术展览,在福建展区,展出厦门工艺美术学校一批创新的工艺美术作品。参观了人民大会堂福建厅和全国美术展览福建展区,毛泽东主席感慨地说:“福建是有文化的。”周恩来总理夸奖道:“福建第一!”朱德委员长则欣然命笔日:“巧夺天工。”
事实上,在那个名家汇聚的时代,除了像杨夏林、张晓寒这般琴岛美术教育的开创者,岛上还有善画鹰的王仲谋,善工笔画的孔继昭,以水彩画扬名的李其铮等一批专业甚佳的名师。他们和张人希、肖百亮、黄敏等画家,给厦门画坛带来了新气象。
学风浓厚 大师高风倾囊相授 徒弟勤勉奋力求知
作为鹭潮的发起者,杨夏林、张晓寒等当时的美术大师,竭尽全力给予学生美术领域的知识,他们认真准备每一堂课。课外,他们广开大门静候同事、学生前去交流,几乎每天晚间时分,这些热情的大师们家中总是人来人往。
作为这些美术大师中的代表,张晓寒给众多弟子都留下了深刻的影响。郑起妙这样说自己的恩师:任何时候敲门去他家,他都会很欢迎,甚至在他创作时去拜访,他也从不忌讳。每天晚上,张晓寒的家中总是门庭若市,前来请教的人来了一拨又一拨。在郑起妙眼中,张晓寒是一个非常随和大度的人,如果向他求画,他也很乐意,甚至上课时给学生做示范的画稿,他都乐意送给学生。
事实上,无私分享乐于奉献是那一代大师和名家们普遍的亮节高风。邱祥锐因品学兼优留校任教并被学校派往广州美院进修。后来,因花鸟画名家顾一尘病逝,学校便让学成归来的他顶上顾一尘的教职。同时,让他跟花鸟画名家石延陵学习陌生的花鸟画教学。其实,邱祥锐的心中是有疑虑的,石老师会毫无保留地教他吗?让邱祥锐感动的是,石老师不仅乐意,而且极为重视,为了让他又快又好地掌握小写意花鸟,还特地拟定了一个教学方案。据邱祥锐回忆,有时太忙,一两天没去,石老师就主动上门,给他上课。时值暑假,气温奇高。当看到石老师大汗淋漓地出现在自己面前时,邱祥锐很感动也很愧疚。终于,在石老师的帮助下,邱祥锐走上了花鸟课的讲坛。
徒弟也极度好学。1978年入学的林良丰还记得刚入学时的情形:报到完宿舍收拾好,很多同学立马铺起小桌子,就画了起来。“当时大家的学习热情太高了。”林良丰说,刚入学那会儿,晚上宿舍9点熄灯,教室不熄灯,于是很多学生就到教室去读书、画画,一学就是大半夜。后来,学校看这样不行啊,学生身体都熬坏了。于是,第二年学校全部9点熄灯。尽管如此,依然抵挡不了学生们好学的热情,大伙便在教室点蜡烛学,后来学校只能派保安去管了。而下午文化课结束,安静的琴岛更是到处出现像林良丰一样背着画夹写生的学生。那是一个安静美好的场景,总能听到琴岛居民说,“看,艺校学生又出来写生了”。
厦门美术
专门学校
诞生于1923年,虽因1938年日军占领厦门而不幸夭折,但短暂的办学也为厦门聚集了一批名家和有留学背景的老师。
厦门工艺
美术学校
●1952年,厦门私立鹭潮美术学校开学,杨夏林是首任副校长,校址设在八卦楼。
●1956年,鹭潮由民办转为公办,同时向工艺美术方向发展,并成立了校办工厂,更是为鼓浪屿美术教育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后更名为厦门工艺美术学校。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