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鸟学艺》与论述文写作的境界
许多鸟听说凤凰会搭窝,就都到她那里去学习。凤凰说:“学东西要有耐心;没有耐心,什么也学不成。”
话刚开个头,猫头鹰想:“真是废话多,凤凰不过是长的漂亮,不见得有什么本事,罗哩罗嗦的,不见得有什么能耐。没什么好学的!”猫头鹰飞走了。
凤凰接着说:“要搭窝,先要选好根基,比如大树干上的三个叉.....”老鹰听了,一想:“原来就是找个树杈呀,简单,我会了。”然后老鹰就飞走了。
凤凰接着说:“把叼来的树枝一层层的垒起来......”刚说到这,乌鸦插嘴道:“原来就是垒树枝呀,我知道了。”乌鸦得意的飞走了。
凤凰又往下说:“这种窝不算好。要想住的安稳一些,应该把窝搭在屋檐下,不怕风,不怕雨......”麻雀听了,高兴的想:“和我想的一样呀,没什么高明的!”麻雀转身飞走了。
最后只剩下小燕子在那里认真地听。凤凰对小燕子说:“搭这样的窝要不怕苦,不怕累,要先叼泥,用唾液把泥拌匀了,再一层一层地垒起来,然后叼些毛和草铺在窝里。这样的窝住着才舒服哪”小燕子听完后,非常高兴,谢过凤凰,回去后按凤凰所说的方法搭建了鸟类中最好的窝。
虽然许多鸟都向凤凰学过搭窝,可是只有燕子的窝搭的最好,又漂亮,又结实,而且很舒适。
最近突然发觉《群鸟学艺》这个故事与论述文写作有很多相似之处。这个寓言的主题是学习知识要有耐心,要有高远的目标,不能骄傲浮夸,浅尝辄止。论述文写作也是这样的,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1.0版的议论文,到了后来2.0版的新材料作文,到了这些年有着明显任务驱动特征的3.0版论述文,跟我们的产业结构从一产到二产到三产一样,也在不断地与时俱进,转型升级。
关于论述文的写作技巧,简单说起来,就是架构出几个分论点,就像老鹰听到的那样。但是,要真正学好论述文,把架构搭好,把文章做得既有颜值又有内涵,那比燕子搭窝还要复杂得多。毕竟人类之所以是万物的灵长,只不过因为我们是一棵会思想的苇草,除了思想,人类在其他方面可谓乏善可陈。而论述文则是人类这一最宝贵特质的重要载体,可以说是人类的“思想之窝”。所以论述文写作必然具有极其广阔的纵深,从基本完整的结构,到分论点的表达、段落内部的组合、重要细节的把握,再到自身风格的形成,这些都需要耐心学习,需要大量艰苦的训练和互动。至于价值观的潜移默化,思想的嬗变升华,那更是相当漫长的过程。
这是从寓言的主题与论述文写作规律的契合,更有意思的字面上的巧合。
做窝第一步就是要选好“大树干上的三个叉”,对应于论述文,同样是论述文的第一步,就是要架构出论述文的三个分论点。有了三个层次井然、不断深入的分论点,论述文的骨架和底子就有了。现在之所以说论述文教学的水平还不高,也主要是指孩子们的论述文能够围绕总论点写出三个分论点的还不多。高考回归论述文就是因为大学生思维能力的退化,确实,刚刚学写论述文的时候,无论是多么简单的题目,要让孩子们写出三个理由都不容易,有的不够,有的交叉,有的偏离,有的矛盾,有的原地踏步,有的金鸡独立。
所以,论述文写作要达到“老鹰”的境界并不容易。特别想强调一下的是,现在很多高分作文是以正反对比论证为主体的。这当然是可以的,但是,论述文训练绝对不能满足于此。一则这是1.0版议论文时代的精髓,几十年过去了,连“千年”都不一样了,陈建新教授也明确说过,现在的论述文绝不是简单回到过去议论文的写法。另外,到了大学论文,到了公考申论,到了单位调研,正反对此论证这一招实在是没法应对了。
做窝的第二步是“把叼来的树枝一层层的垒起来”,“树枝”对应于论述文就是材料。论述文材料的数量和质量非常重要,分论点体系架构好了,论述文的成败主要就取决于材料的选择和剪裁。光有材料,对于论述文而言是远远不够的,最原始最糟糕的论述文就是用一则则事例堆砌而成的文章。但是再好的框架,如果没有丰富优质的材料来展开分析论证,也绝对不是一篇优秀的论述文。论述文写作的技巧主要就体现在这个环节,遗憾的是两个方面的错误都相当常见,尤其是没有引证的情况特别多。在我看来,论述文的第一论证方法就是引证,如果没有一处引证,这怎么能算论述文呢?
做窝的第三步是“把窝搭在屋檐下,不怕风,不怕雨”,对应于论述文主要是在审题立意方面的稳妥,不仅中心词要有足够的呼应,而且应该有一定篇幅针对原材料语境展开的分析。还有十分重要的一点是对命题风向的把握,同时注意了解高考改卷的一些动向。
第四步是“先叼泥,用唾液把泥拌匀了,再一层一层地垒起来,然后叼些毛和草铺在里”,对应于论述文就是起承转合、分析过渡等方面大量细节的处理。真正的高手在细节处理上能够展现出非常强大的控制力和高超的细节处理艺术。文章达到这种境界,无疑是付出了很多心血和汗水的。
这两个方面可以展开分析的内容还有一些,只是文章已经实在太长,就不一一细说了。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