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董梦阳:“艺术北京”回来了,疫情让人们驻足思考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孙冰 | 北京报道
01:26一年一度的“艺术北京”回来了,让这个“最热五一黄金周”充满兴奋感。4月30日至5月3日,北京·全国农业展览馆,第16届艺术北京博览会焕新回归,共计约150家机构参展,展出面积近20000平方米。
去年本是“艺术北京”的十五周年,这对一个艺术博览会来说应具有里程碑式意义。然而,由于疫情原因,“艺术北京”被按下暂停键,只举办了一个非常小型的“特别展”。
“今年又能回来农展馆工作感觉很兴奋,与其说回归,更像是重新出发。”董梦阳在接受《中国经济周刊》采访时表示。
从2006年创办首届“艺术北京”博览会,董梦阳已经作为执行总监“操办”了16年。如今,“艺术北京”已是中国本土最重要的艺术博览会之一,也从一个艺术圈小众自乐的聚会,变成全民感受和消费艺术的大众盛宴。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马铭悦|摄
后疫情时代的艺术市场:影响巨大但让人驻足思考
4月30日下午,北京东三环边的农业展览馆外排起长长的车队,这确实是久违的场景。董梦阳透露,本届“艺术北京”的预约参观人数是往年的四五倍。可见,经过一年的蛰伏和沉寂,人们对于线下艺术展充满期待。
据介绍,今年“艺术北京”在保持“立足本土,完整亚洲”核心理念的同时,从国内艺术品市场发展的现实出发,开设了当代艺术、经典艺术、设计艺术、公共艺术、影像艺术五大版块。
由于疫情影响仍在延续,很多国外的画廊、艺术机构和藏家、买家无法参与,本届“艺术北京”的规模较2019年有所缩小。不过,据不完全统计,此次“艺术北京”博览会,有90%以上的参展机构均有成交,最高成交单价为1600万元。多家画廊和艺术机构的总成交额超过百万,十万元以内的作品是成交的主力区间。
“疫情对文旅产业的影响很大,艺博会并不是刚需,又跟人群聚集有关系,所以受到的影响非常大。”董梦阳说。他还表示,考虑到疫情对整个画廊和展览行业的影响,今年“艺术北京”与北京画廊协会紧密合作,通过减半参展费用来加大对画廊和艺术机构的支持。
在董梦阳看来,疫情虽然让艺术市场受到很大的影响和冲击,但也给大家提供了驻足思考的时机。
“疫情最重要的是带给我们一些思考,想要到达彼岸,前进时的方向就更重要。我们应该思考,未来如何以我们的方式去做艺术产业和推动中国艺术市场发展。”董梦阳说。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马铭悦|摄
16年再出发:熟悉的味道,更年轻多元的气息
每年,董梦阳被问到最多的问题就是:“今年有什么不同?会有哪些新的亮点?”他开玩笑说,很理解春晚导演的压力,“要保持高水准,还要有惊喜。”
为了丰富博览会的内容,今年“艺术北京”开设了“影像北京”“忻东旺作品展”“达明安·赫斯特”“渐入佳境-水彩专题展”“潮流艺术-中国潮”“艺术北京表情包”和“TOWN PROJECT”等七个特别项目,让今年成为特别项目最多的一年。
此外,博览会还邀请国内艺术行业和各领域内的专家进行了十场专业的论坛讨论。
记者在“艺术北京”现场最直观的感受是,无论是参展的画廊、艺术机构,还是参展作品,都让人感觉更加多元,更加年轻。
“一方面,现在艺术创作的氛围更加自由,艺术家也更能面对自己本心,他们会更多用情感去创作,而不只是为了迎合市场;另一方面,今天的艺术收藏者和艺术爱好者更加顺从内心需求来选择喜爱的作品。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进步。”董梦阳表示。
相比艺术市场天价频出的那几年,董梦阳反而更渴望今天的状态,不再有大批人士将艺术品看成投资品才冲进市场“掘金”,而是出于对艺术真正的热爱,这也让中国的艺术市场朝着更加年轻、更加多元的方向发展。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马铭悦|摄
艺术也“国潮”:从“与世界接轨”到“立足本土”
董梦阳回忆,最初办“艺术北京”的时候,他总盯着外面的世界,想借鉴西方艺博会的展览模式和运作方式,想“和国际接轨”,甚至“拷贝”西方的审美和做法;但后来,尤其是最近几年,他会越来越多的强调“立足本土”。
比如,今年的“中国潮”“艺术北京表情包”等特别项目单元就大受欢迎,反响强烈。董梦阳认为,这源于文化自信越来越强大。
“之前,可能要么一味模仿西方,要么一味传统,但现在中国年轻艺术家们,他们使用的手段越来越国际化,但并没有忘记传统,而且还把中国传统和潮流文化关联起来,这很了不起。”董梦阳说。
疫情期间,永不落幕的线上展览和线上艺博会古装片成为潮流,董梦阳认为,未来互联网以及VR、AR等技术的发展和普及,会给艺术市场带来更多的可能性。但是,他认为,互联网等新技术会让艺术传播更加广泛和便捷,但艺术品的最大魅力一定需要面对面去感受,单纯依靠互联网并不能完成这种具有情感和温度的体验。
“对文化和艺术的追求是人性中的东西,外国人需要,中国人亦是如此。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国人对文化和艺术的需求一定会与年俱增。而作为从业者,我们需要诚实和专业地去服务他们。”董梦阳说。
编辑:杨琳
(版权属《中国经济周刊》杂志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