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民营企业发展回顾与“十四五”高质量发展对策

  杨晓琰 郭朝先 张雪琪

  发表于《经济与管理》2021年01期

  摘要

  “十三五”时期,我国民营企业保持中高速增长态势,但部分经济指标表现欠佳;民营企业固定投资积极性下降,创新驱动发展受到重视;民营企业已成为第一大外贸主体,对外投资较快增长,占据半壁江山;一大批民营企业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积极参与“三大攻坚战”“一带一路”建设等重大任务。当前民营企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部分民营企业生存困难,营商环境欠佳,融资难融资贵,以及民营企业自身素质和能力不足。“十四五”时期,民营企业面临的国内外环境更加复杂,机遇和挑战并存,国内经济体制改革向纵深推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以及“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但全球新冠肺炎疫情的不确定性、部分发达国家“逆全球化”举措是民营企业发展面临的重大挑战。“十四五”时期,我国应从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完善基础性制度和服务体系,完善金融服务供给,提升企业创新发展能力,推动实施企业国际化,提高企业自身素质等方面促进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

  民营企业;十三五;十四五;高质量发展

  基金项目

  中国社会科学院产业与区域发展智库基础研究项目(2020G04);北京信息科技大学2019年度“实培计划”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9AJY013)。

  民

  营企业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最具活力的那一部分,习近平总书记在民营企业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出,民营经济具有“五六七八九”的特征,即贡献了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国内生产总值,70%以上的技术创新成果,80%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90%以上的企业数量。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下简称《“十四五”规划建议》),从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认识高度来促进民营企业发展,不仅重申了“两个毫不动摇”(“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而且提出要从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构建亲清政商关系,促进“两个健康”成长(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破除各种壁垒和藩篱,对完善促进中小微企业发展的法律环境和政策体系提出了要求,这就为我们做好“十四五”时期乃至更长一段时期民营企业发展工作指明了方向[1]。本文对“十三五”时期民营企业发展进行了回顾,对当前民营企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分析,对未来民营企业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进行了阐述,最后是“十四五”时期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十三五”时期民营企业发展回顾

  “十三五”时期,在“放管服”改革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政策作用下,民营企业总体呈现“稳中有进”“进中有优”的发展态势。在全球经济发展不确定性增大、全国经济逐步下行的大背景下,其他剧“十三五”时期民营企业仍能保持中高速增长,实在难得。

  (一)民营企业保持中高速增长态势,但部分经济指标表现欠佳

  私营企业是民营经济的主体,工业是民营企业“主战场”,私营工业企业发展指标很大程度上可以表征民营企业发展情况。图1显示,2015年至2019年间,规模以上私营工业企业增加值保持较为平稳的增长速度,分别为8.6%、7.5%、5.9%、6.2%和7.7%,除2017年略低于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速外,其余年份均高于等于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速,多数年份领跑其他类型工业企业增速。在全国经济下行大背景下,私营工业企业增加值仍保持中高速增长态势,难能可贵。2020年我国工业企业生产受到新冠疫情的严重影响。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0年1—4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下降4.9%。疫情得到控制后,我国工业企业陆续复工复产,私营企业表现出了较强的活力和韧性。据统计,2020年1—2月份私营企业工业增加值下降20.2%,3月份下降0.5%,但到2020年4月份,私营企业增长7.0%。

  

  图1 2015—2019年我国不同类型企业

  工业增加值增长情况

  数据来源:根据2015—201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整理。

  表1显示,与“十二五”末期的2015年相比,2018年规模以上私营工业企业数和资产额略有增加,企业数量增加了4122家,增长1.9%,资产总计增加了10283亿元,增长4.5%;但营业收入和利润总额均出现下降,与2015年相比,2018年规模以上私营工业企业营业收入减少74425亿元,减少19.3%,利润总额减少7113亿元,减少29.3%。与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相比,私营工业企业数量占比有所上升,上升了1.8个百分点,而资产总计、营业收入和利润总额占比均出现了下降,分别下降了1.3个百分点、5.1个百分点和10.8个百分点。与此同时,规模以上私营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有所上升,2015年是51.8%,2018年上升到56.4%,上升了4.6个百分点,与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相比,原来私营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显著地低于全部工业企业平均数,2018年基本持平,两者差距已经缩小到0.2个百分点。综合上述信息,截至2018年底,私营工业企业生产经营状况有所恶化。

  表1 规模以上私营工业企业主要指标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19)。

  注:占比是指规模以上私营工业企业占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比重;差值是指规模以上私营工业企业与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平均数的比重。

  (二)民营企业固定投资积极性下降,创新驱动发展受到重视

  据统计,2016—2019年,民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分别为3.2%、6.0%、8.7%和4.7%,这个速度显著低于“十二五”时期的平均增速(准确地说不到一半)。“十三五”时期,多数年份民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低于同期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增速,因此导致民间固定资产投资占比呈下降趋势,2016年这一比例为61.2%,2019年降到56.4%(表2)。

  表2 2015—2019年

  民间固定资产投资情况

  资料来源:根据2015—201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整理。

  注:民间固定资产投资是指具有集体、私营、个人性质的内资企事业单位以及由其控股(包括绝对控股和相对控股)的企业单位建造或购置固定资产的投资。增速为扣除价格因素后的增速,本表增速数据直接来源于统计公报。

  在民营企业固定投资积极性下降的同时,创新驱动发展却受到高度重视。“十三五”时期,民营企业科技投入不断增多,科技产出相应大幅度增长。据统计,2015年规模以上民营工业企业R&D人员全时当量为194.2万人年、R&D经费支出为7390亿元,2018年分别达到230.6万人年和10189亿元,分别增长了18.7%和37.9%,占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比重由2015年的分别为73.6%和73.8%上升到2018年的77.3%和78.6%,分别上升了3.7个百分点和4.8个百分点(表3)。另据计算,“十三五”时期民营企业研发强度(研发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不断增加,由2015年的0.9%增加至2018年的1.4%。据统计,2015年规模以上民营工业企业专利申请数、发明专利申请数和有效发明专利数分别为49.4万件、18.7万件和43.8万件,2018年增加至81.0万件、31.7万件和89.6万件,上升幅度分别为63.7%、69.3%和104.5%。2015年,规模以上民营工业企业专利申请数、发明专利申请数和有效发明专利数占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比重分别为77.4%、76.2%和76.3%,2018年分别为84.6%、85.3%和81.8%,分别上升了7.2个百分点、9.1个百分点和5.5个百分点。

  表3 民营工业企业研究

  与试验发展(R&D)活动及专利情况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16—2019年)。

  “十三五”时期,民营企业创新驱动发展成效更加明显。根据胡润研究院《2019胡润全球独角兽榜》,在全球494家独角兽企业中,中国企业数量已超过美国,达到206家(美国是203家),其中,蚂蚁金服、字节跳动、滴滴出行等中国民营企业排在前列,榜单中独角兽企业的标准是创办不超过10年、估值在10亿美元以上、获得过私募投资且未上市的科技初创企业[2]。根据《财富》世界500强榜单,我国民营企业上榜数量从2015年的6家上升至2019年的22家,华为、京东、腾讯、阿里巴巴、小米等榜上有名,充分显示我国民营企业创新驱动发展的成效,并已开始产生全球影响力。

  (三)民营企业已成为第一大外贸主体,对外投资占据半壁江山

  与“十二五”时期我国进出口贸易增长表现为“前高后低”不同,“十三五”时期我国进出口贸易基本上呈现“前低后高”特点,不过由于疫情影响,从2020年1—6月份表现来看,又出现了负增长,但民营企业仍表现为正增长,在外贸稳增长中的作用更加突出。表4显示,2016年至2020年1—6月,私营企业出口增速分别为0%、12.7%、10.7%、13.8%和3.9%,均显著高于全国出口总额增速,同期全国出口总额增速分别为-1.9%、10.8%、7.1%、5.0%和-3.0%;与此同时,私营企业进口增速分别为8.2%、22.8%、18.7%、8.9%和9.3%,均显著高于同期全国进口总额增速,同期全国进口总额增速分别为0.6%、18.7%、12.9%、1.6%和-3.3%。总体而言,“十三五”时期,相对于其他类型企业,无论是出口还是进口,私营企业表现都是最好的(2017和2018年私营企业进口增速略低于国有企业除外),即使在2020年1—6月份其他类型的企业出口出现负增长,私营企业仍保持着3.9%的正增长,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2019年私营企业进出口商品贸易总额已经超过外资企业,成为第一大外贸主体,如果单从出口角度看,2017年私营出口额就已经超过外资企业。2019年,私营企业出口额、进口额、进出口总额占全国比重分别为49.7%、30.7%和41.1%,分别比“十二五”末期的2015年上升6.9个百分点、6.2个百分点和6.0个百分点。

  与此同时,民营企业进出口区域结构更加优化。2019年,中部、西部地区民营企业进出口增速分别为28.3%和22.4%,比东部地区分别高19.5个百分点和13.6个百分点。2019年,民营企业对各个主要市场出口均呈现增长态势,在保持传统市场优势的同时,对东盟、拉美、非洲等新兴市场出口分别增长了25.6%、11.4%、15.6%,这些都高于全国对上述这三个市场的出口增速[3]。

  表4 按企业性质分进出口商品贸易状况

  

  资料来源: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总署网站统计月报(www.customs.gov.cn/customs/302249/302274/302277/index.html)整理。

  “十三五”时期,民营企业对外投资呈现较快增长态势,占中国企业对外投资(非金融类)的比重2016年为45.7%,2017年为50.9%,2018年为52%,已经超过了国有企业对外投资的比重[4]。总体而言,“十三五”时期,在对外投资方面,民营企业与国有企业旗鼓相当,各占半壁江山。

  (四)民营企业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积极参与国家重大建设任务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坚决打好防范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的攻坚战,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得到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十三五”期间,广大民营企业家响应党的号召,积极投身到包括“三大攻坚战”在内的国家重大建设任务之中,为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积极贡献自己的力量。据全国工商联发布的《2019中国民营企业500强调研分析报告》[5],2018年,共有470家企业参与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355家企业参与精准脱贫攻坚战,382家企业参与污染防治攻坚战。截至2019年12月,通过“万企帮万村”行动,9.99万家民营企业精准帮扶11.66万个村,1434.42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产业扶贫819.57亿元,公益投入149.22亿元[6]。在参与国家重大战略实施方面,2018年民营企业有466家500强企业参与各类国家重大战略,占比93.20%;其中,277家参与乡村振兴战略,98家参与东北振兴战略,183家参与混合所有制改革。“十三五”时期,民营企业500强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热情高涨。《2019中国民营企业500强调研分析报告》显示,2018年民营企业500强中分别有179家和167家企业参与了“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与2015年相比增幅分别为42.1%和94.2%,投资方向仍以基础设施建设、钢铁、有色、化工及建筑施工等行业为主。未来,随着民营资本活力和创新性的不断激发,民营企业将在国家重大建设任务中表现出更大的活性,为国家经济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多力量。

  二、当前民营企业发展存在的

  主要问题

  受外部环境因素和企业内部因素的双重影响,目前制约民营企业发展的问题,概况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部分民营企业生存困难

  面临新冠肺炎疫情冲击,民营中小企业正处于“最困难的时候”。民营企业总体盈利水平下降,部分企业生存困难,部分行业如旅游、餐饮、交通运输、教育培训、实体店销售等行业甚至全行业亏损,企业投资意愿大幅度下降,因此,“保市场主体”成为现实而紧迫的问题。据计算,“十三五”时期以来,民营企业资产利润率逐年下降,已从“十二五”时期平均高于10%的水平,下降到目前不足7%。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0年1—5月,全国规模以上中小工业企业的营业收入、利润总额同比分别下降7.3%、9.5%。在营业收入下降的同时,中小企业回款周期进一步延长,回款困难,加剧其资金周转困难。工信部调查显示,2020年5月末,中小工业企业逾期应收账款占全部应收账款的29.5%,比上年同期提高了3.3个百分点[7]。

  (二)民营企业营商环境亟待进一步优化

  得益于“放管服”改革工作的持续推进,民营企业的营商环境有了较大改善,但仍然有一些影响甚至阻碍民营企业发展的问题存在。

  市场准入的“暗规则”。当前,法律、法规、规章中歧视民营企业的“明规则”已基本清理,但在实践中,新法、旧法并存,旧法向新法过渡过程中,“非禁即入”式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难以执行到位,依旧存在“暗规则”,形成审批许可“最后一公里”问题,产生新的阻滞或混乱,阻碍民营企业准入的“玻璃门”“弹簧门”“旋转门”等问题依然存在。在近期全国工商联座谈会上,有民营企业家反映参与“两新一重”(即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新型城镇化建设,交通、水利等重大工程建设)投资时,面临准入门槛高、招标遭遇不公、资质受限只能做分包项目等问题[8]。

  军民融合的“中梗阻”。当前制约军民深度融合的主要问题不仅在于信息不对称、信息沟通渠道不畅,还存在一些“中梗阻”[9]。军工行业的准入门槛较高,大都需要军工“四证”(国军标准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武器装备科研生产单位保密资质认证、武器装备科研生产许可证认证、装备承制单位资格名录认证),军工四证由不同部门负责审查、认证,取得军工四证的认证程序繁琐,还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应对复查,降低了民营企业主动参与军民融合的积极性。事实上,一些有技术实力和准入意愿的民营企业仍在体系之外[10]。

  要素分配上的“所有制歧视”和“规模歧视”。民营企业特别是民营中小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因所有制形式或企业规模导致在融资、用工、用地等方面出现困难。在用地方面,民营中小企业由于资金实力相对薄弱,企业项目也多为中小项目,与国有企业和外资企业相比,在用地申请获批上面临更大的困难。有些已投产多年的民营企业仍然拿不到土地证,办不下来房产证,造成企业无法以土地或房产进行抵押融资[11]。

  民营企业及中小企业服务体系不够健全。经过多年的发展,虽然国家和各地民营企业及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已经建成,公共服务平台的数量也在逐渐增多,但现有服务体系在运行的过程中,在服务类别和服务水平上都存在明显的不足。现有部分公共服务平台多侧重于为小微企业创新创业提供硬件设施,如创业空间、标准厂房等,缺乏对中小企业法律、金融支持等方面的软技术服务。另外,虽然部分地区搭建了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但由于平台共享标准不完善、技术私有性较强等导致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功能性较差,仅依靠共性技术服务无法维持服务平台运行和为企业提供日常的维持服务。

  (三)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融资难融资贵始终是民营企业尤其是民营中小企业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外部环境和企业内部原因的双重作用造成了民营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结果。我国金融服务以间接融资为主,其提供主体以国有大中型商业银行为主,民营中小企业因企业规模小、信用等级低、企业破产率高、抵押物少等企业内部问题易遭受到所有制或规模歧视。在直接融资方面,我国金融制度还不健全,资本市场发育还不完善,企业进入股票市场的门槛较高,债券市场发行标准高,民营企业资本市场仍以大中型企业为主,大多数民营中小企业因企业规模和经营状况难以从资本市场获得资金支持[11]。据统计,2016年至2018年A股上市公司中的国有企业平均融资额从7.9亿元上升到11.1亿元,而民营企业则从1.7亿元下降到0.96亿元;公司债和企业债方面,2018年民营企业发债规模不到20%,相对于国有企业的债券融资利差,则从2016年的82个基点扩大到2018年的148个基点[12]。

  (四)民营企业素质和能力亟待提高

  一是家族制管理问题。据历次全国私营企业调查数据,我国七成以上的私营企业为广义的家族企业(家族或个人控股比例超过50%),六成以上的私营企业是狭义上的家族企业(家族成员参与管理)[13]。家族制企业主要基于血缘关系而非基于能力原则组建,企业治理不够规范、相对封闭,择人用人范围有限。部分实行家族制管理的企业,甚至存在企业和私人账务不分的现象。

  二是基础管理水平较低,企业诚信有待提高。我国民营企业尤其是民营中小企业在质量管理、绩效管理、财务管理等方面存在着一系列问题,基础管理工作不到位,规章制度不严,最终导致部分民营企业生产效率不高、产品质量和企业信用等方面受到质疑,甚至被追责和罚款。

  三是创新能力较低。虽说民营企业创造了70%以上的科技成果,但半数左右的民营企业在科技研发和创新上无所作为,另有1/4左右的民营企业保持在一个低水平层次上。根据第十三次中国私营企业调查数据,2017年受访私营企业中研发费用在10万元以下的占60.47%,10万~100万元的为14.04%;54.41%的私营企业研发强度在1%以下,1%~5%的占25.89%;48.43%的私营企业未拥有任何知识产权,27.61%的私营企业拥有的知识产权数在10项以下;52.64%的私营企业无专职开发人员,30.13%的私营企业拥有10人以下(含10人)的专职开发人员;49.9%的私营企业表示没有任何研发平台(含企业自设平台、合作共享平台)[14]。

  三、“十四五”时期民营企业发展的

  机遇与挑战

  “十四五”时期,民营企业面临的国内外环境更加复杂,机遇和挑战并存,未来民营企业发展需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向更有利于持续发展的方向转型升级。

  (一)发展机遇

  1.经济体制改革向纵深推进为民营企业营造更加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营造更好发展环境支持民营企业改革发展的意见》(2019年12月4日),与此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完善产权保护制度依法保护产权的意见》(2016年11月4日),《关于营造企业家健康成长环境弘扬优秀企业家精神更好发挥企业家作用的意见》(2017年9月8日),形成了一个有机的制度组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营造更好发展环境支持民营企业改革发展的意见》提出要保障民营企业依法平等使用资源要素、公开公平公正参与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推动民营企业改革创新、转型升级、健康发展,分别从优化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完善精准有效的政策环境、健全平等保护的法治环境、鼓励引导民营企业改革创新、促进民营企业规范健康发展、构建亲清政商关系等六个方面提出了实施意见,是指导今后一段时期民营企业改革发展的纲领性意见。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2020年3月30日),提出大力推进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数据等生产要素市场化改革进程,破除要素自由流动的制度性障碍,消除各类显性和隐性壁垒,破除要素价格“双轨制”,保障不同市场主体平等获取生产要素,这些有利于民营企业更加公平获取各类要素资源,有利于形成“亲”“清”政商关系,促进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新时代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意见》(2020年5月11日,以下简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意见》),提出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不断在经济体制关键性基础性重大改革上突破创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意见》提出要积极稳妥推进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稳步推进自然垄断行业改革等内容,有利于拓展民营企业业务领域和产业发展空间;提出营造支持非公有制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制度环境,有利于破除民营企业市场准入的各类障碍和隐性壁垒,促进公平竞争;等等。

  2.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为民营企业创新创业和发展新经济提供了助力。当前以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纳米技术、新能源技术等为重点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颠覆了传统的生产方式,催生出大量的新产品、新产业、新模式和新业态,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动能。在因颠覆性创新形成的新兴产业中,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均不具备充足的技术经验和产业基础,大致处在同一起跑线上,准确把握国家产业政策,大力促进企业创新,民营企业可以抓住新兴产业领域得到进一步发展。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对民营企业发展提供了更多机遇,牢牢抓住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会窗口”,借助“互联网+”、“智能+”、工业互联网、智能制造、云计算等可以推动民营企业的数字化和智能化转型。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具有很强的技术溢出效应,这些技术的广泛应用或与其他产业的深度融合,能够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同时促进新产业、新模式的产生,给民营企业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

  新经济需要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包括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在内的“两新一重”不仅有利于扩大内需,为我国疫后经济恢复提供直接动力,同时为新技术、新业态和新模式提供更好的发展基础。“两新一重”为民营企业发展提供了重大发展机遇,民营企业可以参加相关基础设施的PPP项目,这些基础设施建设和改善还为包括民营企业在内的企业发展新经济提供坚实的支撑。

  3.“一带一路”建设高质量发展为民营企业拓展了国际发展空间。“一带一路”建设,是中国为实现世界和平、稳定、繁荣而提供的一项重要公共产品,是推动经济全球化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自“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全球160多个国家(地区)与国际组织的积极响应和参与,在顶层设计、重大项目、规划对接、互联互通和企业行动等方面不断取得新的成果。我国始终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与“一带一路”相关国家合作共赢、共同发展,在推进东道国产业发展升级、扩大当地就业、推动技术进步的同时,对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企业全球资源配置效率和布局有着积极意义,也为进一步提升包括民营企业在内的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质量效益带来新的机遇。

  目前,“一带一路”建设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借助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和促进企业“走出去”的政策和措施,民营企业通过加强国际产能合作,将自身优势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成本优势、行业需求等充分结合,可拓展民营企业国际发展空间,助推民营企业逐步提升在全球产业链、价值链中的地位,实现民营企业长期持续发展。

  (二)重大挑战

  1.全球新冠肺炎疫情肆虐,给民营企业生产经营造成冲击。2019年末国内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已对国内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造成严重冲击。一是直接的生产经营冲击。一些产业如制造业、餐饮业、电影业、旅游业等收入锐减,疫情期间,民营企业承担的房租、五险一金、贷款本息偿还、各种费用摊销等成本仍居高不下,企业生产经营成本相对于营业收入而言更高。二是对营商环境的影响。一些有利于企业发展的“放管服”改革被迫暂停或停止。目前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持续在国外爆发,国际上普遍预计可能需要2~3年才能控制住疫情(或者疫苗、或者药物),对全球经济造成显著的负面影响,全球产业链受到显著影响,中国民营企业也难以独善其身。部分产业链国内循环和国际循环受阻,一些国际产业链甚至被迫“回撤”,增加了我国民营企业发展的不确定性。

  2.部分发达国家“逆全球化”行为,对民营企业发展产生不利影响。2018年以来,部分发达国家以国家安全保护为由,加大对关键战略资产、基础设施、高新技术等领域的外国投资监管审查力度,给中国“走出去”企业在开展对外直接投资合作中在流程、成本等方面带来阻力和诸多不确定。2018年11月,美国正式启动《外国投资风险评估现代化法》(FIRRMA)的试点,FIRRMA法案在2020年3月全面实施,法案进一步扩大美国外商投资委员会(CFIUS)对外资的审查权限,在特定行业涉及关键技术的美国企业开展的非控制性投资加以审查,对于特定交易实施强制申报制度。2019年4月欧盟首部外资审查法律《欧盟外商投资审查框架法案》正式生效,新法案确立了欧盟外资审查合作与信息交流机制,扩大了欧盟委员会的话语权,将关键基础设施、关键技术、关键供应、敏感信息获取以及媒体自由和多元化等列入审查的外国投资领域,旨在限制外资对欧关键领域开展并购,欧盟对外资的监管将更趋严格[4]。

  美国总统特朗普推行“美国优先”政策,采取单边主义和贸易保护主义,在全球国际组织不断“退群”,对贸易伙伴动辄以加征关税施压,冲击全球经贸秩序。特别是美国对中国采取大幅加税、限制高科技输出、压制中国高技术产业发展等政策,对包括民营企业在内的中国企业造成比较大的冲击。

  四、“十四五”时期促进民营企业

  高质量发展的措施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础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对于促进我国高质量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十四五”时期,要把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四五”规划建议》,习近平总书记《在民营企业家座谈会上的讲话》(2018年11月1日)、《在企业家座谈会上的讲话》(2020年7月21日)等精神落到实处,尽快使《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营造更好发展环境支持民营企业改革发展的意见》《关于促进中小企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等政策落地,推动其高质量发展。

  (一)进一步深化改革,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

  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继续深化垄断行业改革和国有企业改革,为民营企业参与混合所有制改革创造条件。市场化是进一步深化垄断行业改革和国有企业改革的目的。打造公平竞争的市场化营商环境,需进一步深化金融体系和市场准入规则等方面的改革,使市场各经营主体具有平等使用资源的权利,保障民营企业与国有企业、外资企业等具有公开公平公正的竞争机会。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需以法治化为保障,打造主体公平竞争的营商环境,需实施好《民法典》等相关法律法规,依法保护各类所有制企业产权和自主经营权[15-16];同时落实好《反垄断法》和《反不正当竞争法》,持续清理和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还需要国际化营商环境,进一步优化“亲”“清”新型政商关系,配套简捷的审批制度,推动民营企业不断改革创新,公平的参与到国际竞争中去。

  (二)完善基础性制度和服务体系,支持民营企业持续发展

  以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为前提,以公平竞争为基本理念,通过健全民营企业法律法规体系,支持民营企业持续发展。以《中小企业促进法》为基础,打造支持民营企业健康持续发展的法律法规体系。完善民营中小企业统计监测制度和发布制度,为民营中小企业发展提供数据支撑。健全民营中小企业信用评价体系,缓解融资难问题。完善指标管理与考核制度,强化政府采购支持中小企业政策机制,将政府采购作为拉动民营中小企业发展的手段之一,“十四五”时期可考虑加大政府采购在民营中小企业份额,将其作为一项约束性指标加大政府对民营中小企业的直接支持。营造有利于军民产业融合发展的制度环境,推动军民融合发展。进一步深化国防科技工业改革,通过“拆壁垒”“去门槛”“促竞争”,促进军民产业融合发展;进一步降低民营企业进入国防军事工业的准入门槛,逐步消除“军”“民”标准差别,统一军地标准,推进“军转民”、“民参军”和“民转军”;同时,通过军品对产品技术和稳定性能的高标准,倒逼民营企业改革创新,提升产品质量,促进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

  健全民营企业服务体系,支持民营企业持续发展。民营企业发展需要政府、市场和社会力量共同提供服务,完善的民营企业服务体系,激发各界力量支持民营企业持续发展。健全民营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培育机制,建立公共服务平台实现跨部门、跨行业的统一协调管理制度。数字经济时代,数据是企业发展的关键,以国家数据共享交换平台体系为基础,搭建涵盖部门多、覆盖范围广的大数据共享平台,实现数据的互联互通,推动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健全民营企业海外服务体系,为民营企业海外投资提供法律支持和金融服务,进一步促进民营企业国际化发展。

  (三)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十四五”期间,要使金融能够更好服务实体经济,尤其要更好服务民营中小企业,需要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展普惠金融。主要包括两个层次的重要内容:一方面要构建多层次、广覆盖、有差异的银行体系,积极开发个性化、差异化、定制化金融产品,增加中小金融机构数量和业务比重,改进民营中小企业金融服务;另一方面要建设规范、开放、有韧性的资本市场,构建银行信贷、股票市场、债券市场、风险投资等全方位、多层次金融支持服务体系,保障民营企业的融资需求[17]。

  针对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修订商业银行、金融机构及民营企业融资相关服务机构内部绩效考核制度,将民营企业尤其是民营中小企业贷款金额、企业数量等作为考核指标,激发相关金融部门及服务人员为民营企业服务意愿。

  二是多样化民营企业融资方式。鼓励民营企业在中小板、科创板、新三板等股票市场上市;降低民营企业发债门槛,创新发行方式和债券形式。三是加大融资担保力度。发挥国家融资担保基金作用,引导担保机构逐步取消反担保,降低担保费率;大力发展融资担保机构,为民营企业融资提供第三方担保;充分利用财政资金、国有企业资本和民间资本,打造省级大型融资性担保机构和县(市、区)级小型融资性担保机构,大小融资性担保机构之间形成密切分工合作的格局。四是增加中小企业产业基金融资规模。发挥国家中小企业发展基金作用,带动地方、创业投资机构及其他社会资本投资种子期、初创期成长型中小企业,支持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组建民营企业政策性纾困救助基金,依法依规帮助民营企业纾解流动性困难;以地级市范围为主组建“转贷”基金,帮助民营企业低成本完成转贷、续贷工作。五是支持利用信息化手段,缓解信息不对称问题。以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以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为依托,建立健全民营企业信用信息平台和信息共享平台;依托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推动建立民营企业信用信息共享机制;鼓励各类平台畅通与银行业金融机构间的信用信息渠道,便于金融机构对民营企业进行评级及授信;建立完善企业信用“红黑名单”制度,形成联合激励惩戒机制。

  (四)提升创新发展能力,引导民营企业“专精特新”发展和数字化转型升级

  完善创新创业环境,提升民营企业创新发展能力。一是加强政府对民营企业技术创新的支持力度。改进科技创新项目管理方式,破除政府组织科技创新、技术转化等项目中存在的歧视性标准,按照市场需求、技术能力等标准选择最符合要求的企业,逐渐提高民营企业承担研发任务的比重,不将企业所有制形式、企业规模作为判断标准。二是按照《“十四五”规划建议》精神要求,加强共性技术平台建设,加快向民营企业开放国家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促进科技创新资源流动,推动产业链上中下游、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支持创新型中小微企业成长为创新重要发源地[1]。三是加快科研院所改革,扩大科技创新自主权,清除与企业性质挂钩的科技创新人才职称评定、奖项申报、福利保障等规定,促进科技人才流动,不因制度阻碍科技创新人才流动,全面增强创新活力。四是加强民营企业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切实保护民营企业创新成果。健全知识产权侵权惩罚性赔偿制度,确保民营企业合法权益得到保护,促进科技创新成果有效转化;组织实施民营企业知识产权战略推进工程,推广知识产权辅导、预警、代理、托管等服务,助推民营企业技术研发布局。

  引导民营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各级政府应以国家培育和支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政策为基础,逐渐建立健全“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评定、考核机制,选拔培育出一批符合“专精特新”标准的中小企业作为表率,鼓励民营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转型升级。在新形势下,民营企业应以把企业做“精”作为首要目标,而不是一味追求企业规模扩大,通过在专业领域内进行科技创新,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实现企业转型升级。

  引导民营企业数字化转型升级。“十四五”时期,民营企业要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既要大力发展“四新经济”(“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新经济形态),又要注重用数字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促进产业融合发展。要优化投资结构,加大新型基础设施投资力度,为包括民营企业在内的各类市场主体发展数字经济提供条件,要加快民营企业“上云用数赋智”行动和培育新经济发展的实施进度,促进民营企业数字化转型升级。

  (五)加快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促进民营企业实施“国际化2.0战略”

  《“十四五”规划建议》提出要统筹发展和安全,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构建新发展格局,是与时俱进提升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战略抉择,也是塑造我国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的战略抉择。新发展格局决不是封闭的国内循环,而是开放的国内国际双循环,是为了更好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1,18]。由此,促进我国民营企业适时调整全球化发展战略,制定“国际化2.0战略”,即从“两头在外、大进大出”的单循环格局向国内国际“双循环”格局转变;从出口产品转型变为全球产业布局,从“世界工厂”变为在全世界建立工厂,以本国母公司为基础,在全球布局更完善的产业链和供应链,更好应对当前贸易保护主义、单边主义等逆全球化的“逆流”。

  完善顶层制度设计,助力民营企业“一带一路”建设。高度重视双边投资协定(BIT)、避免双重征税的签署与升级。推动我国同更多国家商签高标准自由贸易协定,加强海关、税收、审计监管等领域合作,建立共建“一带一路”税收征管合作机制,加快推广“经认证的经营者”国际互认合作,促进国际产能合作。

  (六)弘扬企业家精神,提高民营企业自身素质

  弘扬企业家精神。民营企业是企业家精神的发源地,民营企业家要在爱国、创新、诚信、社会责任和国际视野等方面不断提升自己[15]。市场经济也是信用经济、法治经济,民营企业家要做诚信守法的表率。民营企业家要做创新发展的探索者、组织者、引领者,努力把企业打造成为强大的创新主体。民营企业家要具有国际视野,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适时调整全球化战略,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带动企业在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中实现更好发展。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企业治理机制。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我国以家族制管理为主的民营企业,管理制度从家族制管理向现代企业制度转变具有一定的必要性和必然性。民营企业从家族制管理到现代企业制度转变,不仅可有效避免民营企业代际传承的弊端,还有利于构建“亲清”政商关系,促进民营企业可持续发展。民营企业要敢于自我革命、善于自我突破,通过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企业治理机制,运用制度的力量而非“人治”的力量,实现持续发展,争做“百年老店”。

  强化民营企业内部管理。以成熟的管理经验和模式为基础,建立符合自身实际的企业内部管理模式。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推进企业管理创新,不断提高产品质量、生产效率、服务水平和管理能力[19]。利用物联网管理平台提高产品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推行全面质量管理,贯彻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和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等标准,提高产品质量;推行卓越绩效管理,更好激励约束企业员工行为;实施OHSMS18000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规范企业管理,保障企业职工安全健康。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N].人民日报,2020-11-04(01).

  [2]胡润百富.2019胡润全球独角兽榜解读[EB/OL].(2019-10-22)[2020-07-15].https://www.maigoo.com/news/530355.html.

  [3]海关总署邹志武副署长,统计分析司黄国华副司长.海关总署2019年全年进出口情况新闻发布会[EB/OL].(2020-01-04)[2020-07-20].http://fangtan.customs.gov.cn/tabid/970/Default.aspx.

  [4]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中国对外投资发展报告(2019)[R/OL].(2020-05-07)[2020-07-18].http://images.mofcom.gov.cn/fec/202005/20200507111104426.pdf.

  [5]全国工商联经济部.2019中国民营企业500强调研分析报告[EB/OL].(2019-08-01)[2020-07-22].http://www.acfic.org.cn/zzjg_327/nsjg/jjb/jjbgzhdzt/2019my5bq/2019my5bq_bgbd/201908/W020190822526082182247.pdf.

  [6]程子桐.打赢脱贫攻坚战接力奋斗谱新篇[N].中华工商时报,2020-07-14(01).

  [7]韩鑫.根除拖欠中小企业账款的症结——上半年累计清偿拖欠民营和中小企业款项956亿元[N].人民日报,2020-07-18(06).

  [8]高云龙主持召开民营企业参与“两新一重”投资状况座谈会[EB/OL].(2020-07-14)[2020-08-14].http://www.acfic.org.cn/yw/qlyw/202007/t20200714_240592.html.

  [9]徐乐江:民营企业要走高质量军民融合发展之路[J].中国产经,2018(4):28-29.

  [10]杨晨露.浅谈民营企业参与军民融合招标[J].中国招标,2018(24):27-28.

  [11]郭朝先,李成禅.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民营企业发展成就及未来高质量发展策略[J].企业经济,2019(9):14-23.

  [12]巴曙松.竞争中性原则的形成及其在中国的实施[J].当代金融研究,2019(4):1-4.

  [13]邢隽清,胡安宁.家族主义、法治环境与职业经理人——基于全国私营企业调查的实证研究[J].社会发展研究,2018,5(3):121-140,244-245.

  [14]何晓斌.私营企业创新与转型升级报告——基于第十三次中国私营企业调查数据[J].统一战线学研究,2019,3(2):34-47.

  [15]习近平.在企业家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0-07-22(02).

  [16]刘鹤.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N].人民日报,2019-11-22(06).

  [17]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课题组,黄群慧.“十四五”时期我国所有制结构的变化趋势及优化政策研究[J].经济学动态,2020(3):3-21.

  [18]习近平.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的说明[N].人民日报,2020-11-04(02).

  [19]郭朝先,石博涵.内外兼修:新时代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策略[J].统一战线学研究,2020,4(2):63-71.

  杨晓琰,郭朝先,张雪琪.“十三五”民营企业发展回顾与“十四五”高质量发展对策[J].经济与管理,2021,35(01):20-29.

  中国社会科学院

  工业经济研究所

  Institute of Industrial Economics

  CASS

  GJS.CSS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