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治学”洪向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关键在党”的逻辑分析、重大意义与
洪向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关键在党”的逻辑分析、重大意义与实践路径——深入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
党建治学
★★★★★
[摘要]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关键在党。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成功探索形成了适应中国国情、展现中国特色、突显世界意义的独立自主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从出场逻辑、在场逻辑与未来逻辑的角度看,党领导下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超越了西方现代化建构模式与文明形态,蕴含着独特的中国基因与中国力量,提供了实现现代化的崭新路径。随着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向纵深发展,其包容性和开放性为现代化建设贡献中国智慧、中国实践、中国形态。进入新发展阶段,为创造中国式现代化新奇迹,要完善同现代化相协调的党的全面领导布局、发挥同现代化相匹配的党的组织体系作用、加强同现代化相适应的党的治理能力建设、达成同现代化相统一的党的人民认同目标。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中国式现代化;党的二十大;党的全面领导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共产党领导意识形态建设的历史进程与基本经验研究”(21&ZD028)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在党。”[1]坚持中国共产党的全面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大优势和最本质特征,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在现代化变革进程中,党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结合不同历史时期中国境况持续开拓创新,“领导人民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2]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超越了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先验逻辑、发展模式与固有弊端,创造性地走出了一条后发国家独立实现现代化的原创道路,即“人类现代化新道路”,显现具有世界性意义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展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港台动漫新征程,牢牢把握党的领导这一“关键”,持续研究党独立自主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逻辑、意义与路径,从历史演进中汲取养分,于中西比较中坚定信心,在路径探索中把握优势,为走好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的赶考之路,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夯实基础、凝聚力量。
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关键在党”的逻辑分析
“晚发外源性”特质决定了构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不是一蹴而就的孤立历史事实,而是处在一个与社会变革相交融的总体历史演进当中,贯穿于百年党史,这条道路是在每个历史发展阶段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艰苦探索与不懈追求中走出来的,是在党的全面领导下一步步创造伟大发展成就、实现伟大飞跃中走出来的。
纵观中国共产党的建党历程,始终将党的中心任务统一于国家现代化建设目标,在深入理解和实践现代化发展基础上,以伟大自我革命推动伟大社会革命,成为带领人民推动现代化建设的关键力量,生动诠释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政治自觉与责任担当。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在长期探索和实践基础上,经过十八大以来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
(一)出场逻辑:党领导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初步探索
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初步探索关键在党。现代化是西方工业文明的产物,反映了随科技、资本革命而带来的思想、政治、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等变革,呈现从“传统”过度到“现代”的发展转换过程。聚焦中国的现代化,受制于西方列强的肆意践踏,经受“双半社会”下资本主义市场冲击,并身处“三座大山”的夹缝中艰难成长。面对“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3],中国现代化创造性探索的关键逻辑基点肇始于中国共产党的建立,以民族独立、国家富强为目标,党带领人民将马克思主义与现代化理论相联系并运用于革命与建设,推动中国社会焕然一新,改变了“东方从属于西方”的世界格局,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形成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物质基础和制度保障。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革命与现代性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实现了有机融合。”[4]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从中国客观实际问题着手,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伟大命题,赋予中国现代化以崭新含义,领导中国革命在现代性语境下开展了以完成政治解放、民族独立为核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奋力探索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发展道路。《新民主主义论》中,毛泽东同志阐述“建设一个中华民族的新社会和新国家”[5]的目标意涵、提出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阶段论思想,初步勾勒出中国式现代化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总体框架。在毛泽东思想指导下,中国共产党在坚持“两个结合”的现代化发展历程中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极大地扫清了社会主义国家建设障碍,为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获取现代性身份提供了内在的理论支撑和动力源泉[6],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创设了基本合法性条件和政治统一前提,使中国社会开启了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构建。新中国成立后的时代重心由革命问题转向现代化建设问题。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产业形态建立在社会主义制度基础之上,面对解放后新中国各项事业百废待兴、现代化结构体系极不平衡的大背景,毛泽东同志在研读《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时首次提出“四个现代化”,指出“建设社会主义,原来要求是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 科学文化现代化, 现在要加上国防现代化。”[7]反映出建国初期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中之重,指明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的新航向、新目标,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发展奠定思想和理论基础。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自力更生、发奋图强,在社会主义制度框架内开启现代化国家建设实践新的伟大征途,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制定与推进、“三大改造”的提出与开展,推动中华民族完成了最为深刻而广泛的社会变革,“实现了一穷二白、人口众多的东方大国大步迈进社会主义社会的伟大飞跃。”[8]质言之,以中国共产党为关键领导力量而开辟出的符合中国国情的现代化建设格局,具有鲜明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与方法特质,突显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独特基因。
(二)在场逻辑:党领导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时代发展
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时代发展关键在党。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久久为功,在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回答时代课题,以具有中国特色的理论体系框架搭建起社会主义现代化存在与发展模式的多元阐释范式,推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完善成型、深入发展,为努力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释放新活力、打开新格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回应随时代演变的现代化诉求。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拓展与丰富同回应我国现代化发展境况联系密切,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基础上,中国共产党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展开各领域全方位改革,并就推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根本性问题产生了系列富有战略性、突破性、指导性意义的重要思想。邓小平理论奠定中国式现代化的“特色”基调。邓小平同志基于物质层面对社会主义本质和发展阶段进行思考与再认识,突破“非资即社”“非西即中”的阶级斗争思维,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提供方向引领,创造性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时代命题,将“市场”与“计划”作为两种经济手段服务于社会主义发展事业,奠定了中国社会建构现代化逻辑的理论基础,彰显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独有的中国特色,书写了现代化“中国道路”的光辉篇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标定了中国式现代化走在时代前列的时空坐标。世纪之交,党情、国情、世情发生深刻变化,为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在新世纪取得新进展,江泽民同志全面分析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全局性、战略性、根本性意义的矛盾与关系,阐明了中国式现代化“解放人”与“解放生产力”的双重诉求,进一步明确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是坚持党的领导、目标基点是维护与发展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这是中国共产党依据时代求索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的客观总结、是对党执政规律的有效概括。科学发展观廓清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指向。胡锦涛同志总结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现代化建设经验,明确科学价值导向,将社会与生态文明建设纳入社会主义现代化总体布局,超越了西方“以物为先”的现代化建构取向,指明了中国“以人为本”的现代化价值归宿,通过“五个统筹”的协调发展模式推动“人民主体、共享发展”的事实构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开创我国现代化新局面。党的十八大开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国现代化建设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把握“两个大局”,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基础,进一步擘画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蓝图,在把握“时与势”、统筹“破与立”、厚植“根与魂”的进程中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置于“民族之跃”与“时代之变”相统一的全局中加以谋划。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表征时代、持续融入时代、切实引领时代,是在解决中国改革、发展、稳定等问题中形成的最新理论成果,内在包含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理论已成为中国共产党人开展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关键行动指南。其中,“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拓宽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深度与广度,为我国建设现代化强国迈上新台阶提供关键保障;“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的协调发展”[9]丰富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基本内涵,生动阐释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与意蕴,为深入建构现代化国家提供崭新的文明方案;总体国家安全观则更加强调底线思维、发扬历史主动精神,着力统筹新时代国家发展与安全,保证在面对各类风险挑战时,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不动摇、路线不偏移、时间不延长,以此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置入国家安全体系中展开。
(三)未来逻辑:党领导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应用指向
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应用关键在党。以中国国情为考量,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在不断推进社会协调发展中构建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已成为回应西方引发的现代性危机以及求索“人类文明向何处去”等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的突出成果。在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下,持续探索并发展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终将担负起历史使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找寻出通往共产主义理想社会的可能路径。跨越西方现代化陷阱,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上行稳致远。西方现代性理论中,任何国家现代化建设当发展到某一时期必然无法跨越现代化陷阱而引发社会问题。审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在中国共产党的有力领导下以宏大理论旨归为指引,颠覆西方固有现代性内涵,形塑共享、民主、担当、和平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中国模式”,跳出西方所宣扬的现代化陷阱。其一,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不同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中国式现代化以马克思主义与现代化的内在关联为起始[10],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在解放生产力的同时解放生产者,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目标,共建共享的现代化模式日臻完善,这种更加注重公平正义的现代化不仅宣告“历史终结论”的破产,也为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提供了可靠策略,彰显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其二,跨越“塔西佗陷阱”。“政之所兴,在顺民心”,中国共产党在坚持依法治国、全过程人民民主中增强公信力,始终保证人民主体地位,做到了程序民主与实质民主之间的内在统一,呈现出人民民主的现代化模式雏形,为跨越“塔西佗陷阱”提供民主政治支持,助推国家凝聚力的跨越式提升。其三,跨越“金德尔伯格陷阱”。中国的发展受益于世界,中国也顺应世界期待,展现大国担当,在推进全球治理体系变革中,我国秉承互鉴包容、和而不同的文明交流观,倡导“全人类共同价值”,在全球事务中发挥出建设性作用,富有国际担当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兼具人类情怀与全球责任,标志着我国对“金德尔伯格陷阱”的跨越。其四,跨越“修昔底德陷阱”。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摒弃西方敌我思维、冷战思维,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积极开展大国外交,参与全球治理,通过建立合作共赢、互相尊重的新型国际关系营造我国建设发展的外部有利环境,“一带一路”“人类命运共同体”等顶层设计打破了“国强必霸”的逻辑预设,建立起“休戚与共”的世界秩序,以实际行动明确我国跨越“修昔底德陷阱”的必然性,同时为全球各文明间和谐关系的打造提供重要借鉴。全面推进现代化建设,展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光明前景。党构建中国式现代化“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将文明发展与现代化变革一体熔铸,有效解答现代文明前进中存在的客观难题,助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环节、各方面协调、均衡发展。其一,推进经济现代化。“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11]核心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立足新时代新阶段,中国共产党以经济高质量为主题,贯彻五大发展理念、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推进“新四化”同步发展,进一步完善市场经济体制,旨在打造经济现代化新格局。其二,推进政治现代化。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中国共产党领导、走共同富裕道路、以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为中心的政治特色。[12]聚焦社会发展进程,为实现以政治文明为导向的现代化,中国共产党不断完善党和国家法律法规、改革政治体制机制,推动制度现代化优势转化成政治现代化能力,激发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综合效应,保证了国家政治治理的方向正确。其三,推进文化现代化。中国共产党在现代化建设中认识到文化在国家整体发展中起到的驱动作用,着力以文化现代化为目标导向,弘扬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强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性转化和发展,从而以高度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涵养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自信,发挥先进文化功能,助力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其四,推进社会现代化。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显著特征之一就是社会现代化。为推动整体性建设,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在党的领导下构建起共建、共享、共治的“多层——联动”社会治理共同体格局,能够有效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使社会现代化建设向展现中国现代性精神特质上前进,向更加文明、进步、创新的方向转变。其五,推进生态文明现代化。中国共产党将生态文明融入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建设的全过程、各领域,破除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非此即彼”的对立矛盾,以“两山理论”为指导,构建人与自然生态共同体,为我国迈上绿色发展之路、引导全人类逃离“生态陷阱”指明方向。
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关键在党”的重大意义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坚持党的领导”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凝练出的首条历史经验,从大历史视野中考察,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关键在党,这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在治国理政中,中国共产党植根中国大地、反映人民意愿、彰显世界胸怀,以遵循现代化发展规律为前提,带领人民走向具有“原体规定性” “过程规定性”和“空间规定性”[13]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这一道路充分展现“中国特色”与“社会主义”鲜明元素,是“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的科学社会主义道路”[14],对中国乃至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都具有不可磨灭的重大意义。
(一)中国共产党贡献现代化理论的中国智慧
西方国家在现代化探索上具备时间优先性,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确立为起始,率先完成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现代化转型,其成果伴随资本的全球扩张而传播蔓延。但这种时间优先性并不等同代表现代化道路的唯一性,探索并建设现代化是世界各国的普遍价值追求,在人类社会发展逻辑中,现代化不是西方社会、资本主义的“专有名词”、非现代化也不是东方社会、社会主义的“特有标签”。鉴于西方实现现代化血与火的历史事实,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在探索现代化进程中反对掠夺、剥削与压迫,秉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创业精神,深刻领会“五个战略性的有利条件”与“五个必由之路”内在意涵,形成的中国式现代化理论遵循“两个必然”历史规律,摒弃了“全球化=西方化”“现代文明=资本主义文明”“现代化逻辑=资本逻辑”的“西方中心论”发展观,重构了世界现代化理论谱系,指引我国走上一条突显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发展道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符合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内在要求,主动回避现代化建设“趋同模式”“依附模式”与“脱钩模式”,将“人的逻辑”置于现代化发展优先位置,通过强化对资本的驾驭和引导,有效防范资本逻辑的无序与失范,保障物质财富的增长目的落脚到改善全体人民生活质量上来,以“两大奇迹”昭示西方现代化道路不是唯一的“普世之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新范式,彰显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的可行性,科学回答了社会主义国家怎样自主实现现代化的重大命题,并从事实上证明了人类“存在多种通往现代化的不同路线。”[15]在此意义上,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立足本国又关切世界,服务于人类整体现代化进程,是一条“惠己”与“达人”充分融合的道路,其示范性、引领性意义为“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开出标本兼治的“中国药方”。要言之,“科学社会主义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中国式现代化为人类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新的选择,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提供更多更好的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为人类和平与发展崇高事业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16]
(二)中国共产党推进现代化进程的中国实践
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中国共产党科学把握“三大规律”,坚持历史与现实、经验与方法、民族与世界的结合与统一,创造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并将实践性作为其鲜明特征,充分激发出中国社会发展潜力,促使“人的现代化”和“物的现代化”辩证统一于中国现代化实践之中,正确解决了我国现代化面临的困境与挑战,避免了受制于西方国家的种种可能。中国式现代化没有模板、没有母版,更不是某些外来现代化建设体系的再版或翻版,而是党领导人民在回应历史课题、解答中国议题、破解全球难题中辛苦造就的原创道路,是在推进中国实践中走出的独具风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中国现代化建设关键在党。“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17],承担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引领世界文明的历史任务。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在实践中推进我国“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不断提高社会发展的协调性、平衡性与包容性,突破了“西方与东方”“进步与落后”“文明与愚昧”“城市与乡村”“平等与分化”等出现在现代化建设中的二元价值观[18],极大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全面形塑出现代化建设新图景。实践证明,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形成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没有走以资本为中心,强调“零和博弈”“丛林法则”的“歪路”,没有走机械教条、封闭僵化的“老路”,改旗易帜的“邪路”,更没有走以让渡自由独立换取现代化发展的“不归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坚定地立足我国实际,秉承以人民为中心,自主探索并推进现代化进程,不断创造属于中国现代化发展建设的“东方奇迹”,这一成功实践充分证明了社会主义更加符合人类价值追求与历史发展趋势,中国式现代化唯有在党的持续推进中才能朝着共产主义理想社会稳步迈进。
(三)中国共产党塑造世界现代化的中国形态
文明象征着一个国家的进步发展程度,在社会演进过程中,不同时期、不同社会类型往往呈现出文明的不同形态、样式与发展水平,表征着风格各异的内在原则与价值导向。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通过批判旧世界发现新世界”[19]将现代化发展中摒弃资本逻辑与建构社会主义主导原则视为同一过程的“一体两面”,以创新思路打破传统社会主义模式桎梏,塑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文明新形态,为世界范围内全面推进现代化开辟了新道路,使实现社会主义的全球复兴和持续发展成为可能。中国共产党秉承的“向前看的现代化”,始终适应社会现实并创造“新的现实”[20],表征着一个不停留在任何一种状态的、未来指向的连续开拓进取过程,这种世界现代化的中国形态可以看作是马克思构想“非资本主义现代化道路”的现实成功运用。由此展开,从纵向历史坐标看,基于党的领导优势、人民力量凝聚优势、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等有利因素,塑造而成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彰显内生性、整体性特征,鼓励各类社会主体积极参与全球化进程,着力建设开放型经济结构,焕发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的强大竞争优势,实现以历史“时空压缩”与“任务叠加”的开发方式短期内追赶并超越西方现代化模式,推动“东升西降”的世界格局大变革;从横向对比坐标看,新时代全球化的文明价值正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内涵的世界表达[21],同传统顺序化发展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信息化的“串联式”道路不同,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走上了“四化”同步推进的“并联式”复合型现代化过程,建构起以公共性为特性的社会关系网络,积极采取有力举措解决阶层固化趋势与贫富分化的代际转移,同时主动应对全球疫情防控、经济治理、碳达峰碳中和等世界性议题,在“中国之治”与“西方之乱”的鲜明对比中,体现出党的关键作用,不断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弯道超车”,于“变局”中开创“新局”。
三、“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关键在党”的实践路径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一项伟大而艰巨的事业,前途光明,任重道远 。中国共产党人坚定初心、接续奋斗,遵循马克思主义现代化原则规划实践路径,以辩证、全面、发展的眼光审视新时代、新变化,带领人民向着实现现代化目标的历史征程毅勇迈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关键在党,要坚定维护党的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在贯彻民主集中制基础上,既坚持“操其要于上”,做好顶层设计与战略谋划,也注重“分其详于下”,在实践中把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着力点、处理好若干重要关系,在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进程中把握中国式现代化发展前景。
(一)完善同现代化相协调的党的全面领导布局
“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命运,我们的全部事业都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都根植于这个最本质特征和最大优势。”[22]新时代,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一项庞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党的全面领导则是保证这一工程实施推进的关键。面对不断变化的国内外环境,中国共产党要建构适应现代化需要的领导形态和方式,围绕“为何建党,如何建党”,完善同现代化相协调的党的全面领导布局。其一,完善党的政治领导。政治领导关乎党的根本性建设,直接影响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成败,为此,应进一步突出政治领导的战略定位,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为着力点,始终坚定政治立场、彰显政治本色、净化政治生态,将政治意识摆在最前,发挥好党“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23]作用,着力补齐现代化建设短板,保证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协同发展。其二,完善党的组织领导。严密的组织体系是维护党的领导的力量保证,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要在国家与社会层面上调动各级党组织的积极性,不断完善组织设置、严密组织责任、激发组织效能,提高党在领导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的向心力、执行力、发展力,以强大的组织领导发挥“带动一群,联动一片”的良好社会效应,从而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行稳致远提供保障。其三,完善党的思想领导。中国共产党各项工作开展的基础和先导便是思想领导,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上的思想引领,拓展我国各项事业发展的进步空间,必然要增强党的思想理论科学性,着力抓好理论武装、思想宣传、舆论引导,紧紧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广泛凝聚社会思想共识,进而将其转化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强劲动力。
(二)发挥同现代化相匹配的党的组织体系作用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不是抽象的逻辑推演或简单的实践推进,不是仅靠政府、政党或部分人就能完成的事业,而是需要团结全党全国的力量去共同奋斗才能实现,这一过程“除了组织,没有别的武器。”[24]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组织建设,在探索中形成了“纵向到底,横向到边”自上而下的严密组织体系[25],并将其运用于现代化建设,即在社会工作开展中,将党的组织基础内置于各项具体事务的落实全程,以达到现代化事业推进的有序、高效。为进一步支撑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构建,中国共产党必须不断创新组织建设,发挥同现代化相匹配的党的组织体系作用。其一,健全党的组织体系。构建方向清晰、行事果断的组织体系是维护党的全面领导在组织视域下的核心基础,也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顺利推进的基本保障,要不断“健全维护党的集中统一的组织制度,形成党的中央组织、地方组织、基层组织上下贯通、执行有力的严密体系,实现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全覆盖。”[26]从政治高度织密党的组织结构网络,才能为构建现代化发展多元主体参与局面提供组织依托,为各区域、各领域协同推进现代化历程拓展运作空间。其二,强化党组织的政治属性与功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全部工作要靠党的坚强组织体系去实现。”[27]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上,要突出党组织的政治建设、强化党组织的政治引领,加强对农村、社区、企业事业单位的政治领导,做好同各类群团组织的政治动员与教育,充分发挥党组织联系群众的桥梁作用,着力提高党的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与社会号召力,以此确保党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实质性成果。其三,提升党组织体系间的协同性与贯通性。中国共产党的组织体系虽具有等级关系的架构特征,但也应在现代化建设中防范只遵守“命令与执行”的简单条块而放弃本级事务处理上相对自主权的情况,各级党组织应在实际工作的运转链条中既充当承接传递、依令行事的“环节”,也成为独立运作、功能完备的“单元”,使整体组织网络体系拥有纵向沟通、横向连接的众多立体“节点”,不断增强现代化建设的执行力与能动性,集中力量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上办成事、办好事、办大事。
(三)加强同现代化相适应的党的治理能力建设
现代国家治理模式集多元化、整体化、信息化等诸多元素为一体,蕴含着推动社会现代化发展的重要理念,使得治理能力建设成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前行发展的题中之义。当代社会,是否能取得治理成果,以治理效能带动现代化建设走深走实,关键在党,要将党的政治逻辑与现代化治理逻辑相耦合,以党建为引领,加强同现代化相适应的党的治理能力建设。其一,提升党治国理政的制度化水平。以制度建设为核心,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中国共产党要在掌握时代特征与坚定发展导向的基础上,把握好“组织——结构——能力”建设框架,促进党的治理理论、实践与制度创新互相联动,并依托协商民主、统一战线、群众路线等机制,将党的建设优势延伸到制度治理优势,从而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注入由“中国之制”迈向“中国之治”的不竭动力。其二,提升党治国理政的法治化水平。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与依法行政的同步推进是党治理能力建设、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重要内容和必然要求。中国共产党作为我国现代化事业主心骨、领路人,“必须更好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在法治轨道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28]对内要做到从严治党、自我革命,“确保党永远不变质、不变色、不变味”[29],对外要做到规范现代化建设工作的管理与运行,确保各事项、各流程有序开展,以此强化党的治理能力,实现以法律法规体系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保驾护航。其三,提升党治国理政的智能化水平。当前人类迈入数字智能社会的“基本轮廓”已十分明显,我国也适时开启了“智能治理”的新阶段,着力将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应用于社会治理,为我国现代化建设打造新的增长点,在这一过程中,中国共产党要将数字技术嵌入现代化治理全程,建立“互联网+党建”“互联网+政务”“互联网+服务”体系架构,完善党的执政方式与领导方式,推动数字治理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展现新成效。
(四)实现同现代化相统一的党和人民认同目标
牢记“国之大者”,中国共产党引领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始终以“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评价现代化的重要尺度[30],以“人民满意”作为衡量现代化成果的首要标准,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着力将人从资本的异化中解放出来。进入新发展阶段,中国共产党要坚持党的领导源于人民又必须回到人民的基本逻辑,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理念,构建“党群关系同心圆”,达成同现代化相统一的党和人民认同目标。其一,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过程也是“行动着的群众”队伍扩大的过程,中国共产党要紧紧依靠人民,坚持人民当家作主,摒弃现代化建设中的权力自利逻辑,发挥人民的主体建设力量,更好地塑造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样态,同时也要将处理社会主要矛盾视为现代化建设主线,尊重人民首创精神、推进人才强国战略,不断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国家现代化建设提供民意基础和人民力量。其二,保障人民权益。“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应有之义。”[31]为实现国家现代化与人的现代化共同推进,确保“人的解放”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中发挥积极作用,中国共产党要继续创造各种有利条件,以坚持并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为基本要求,践行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做到依靠人民执政,保障人民当家作主,最大限度弘扬公平正义,不断凝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磅礴动力。其三,让人民共享发展成果。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一条“增进人民福祉”的道路[32],是全体人民共建现代化事业、共享现代化成果、共检现代化成效的道路。中国共产党要将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建设现代化国家的出发点与落脚点,深入掌握人民实际生活需求、发展现状,以为人民谋幸福为目标,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既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满足人民物质生活的富足,也重视宣传现代文化价值,实现人民全面发展需要,使人民幸福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实现有机衔接在一起。
注释
[1][16][17][28][29][31]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22-10-26.
[2][8][23]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N].人民日报,2021-11-17.
[3][9]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2,13-14.
[4] 张明.“革命的现代性”:毛泽东重构中国现代性的双重维度[J].现代哲学,2018,(5).
[5] 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63.
[6] 肖光文,赵铁锁.互动·融合·共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社会现代化关系研究[J].理论学刊,2016,(6).
[7]毛泽东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116.
[10] 马云志,赵荣锋.党的百年探索视阈下现代化与现代性的互动关系[J].北京社会科学,2022,(6).
[11] 习近平.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J]求是,2021,(9).
[12] 任平.论现代性的中国道路及其世界意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性思想解读[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8,(1).
[13] 韩庆祥.深刻把握“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丰富内涵[N].学习时报,2021-08-30.
[14]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21.
[15] [意]艾伯特·马蒂内利.全球现代化:重思现代性事业[M].李国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122.
[18] 韩喜平,郝婧智.人类文明形态变革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21,(4).
[19]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7.
[20] 宋才发.党引领中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J].党政研究,2022,(1).
[21] 黄新华,黄英.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规划治理:过程、特征与机理[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5).
[22][27] 习近平.论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9:222,259.
[24] 列宁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526.
[25] 洪向华,于欢.论提升党的组织力[J].前线,2022,(4).
[26] 本书编写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7-8.
[30] 唐亚林,周昊.走自己的路: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演进、路径选择与价值追求[J].理论探讨,2022,(5).
[32] 胡博成,朱忆天.超越资本主义文明“幻象”: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根本指向和价值旨归[J].经济学家,2022,(8).
【洪向华:长安街读书会成员、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督学组督学】
长安街直播
注:授权发布,本文已择优收录至“长安街读书会”理论学习平台(人民日报、人民政协报、北京日报、新华网、央视频、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北京时间、澎湃政务客户端“长安街读书会”专栏同步),转载须统一注明“长安街读书会”理论学习平台出处和作者。
责编:韩培涛;初审:程子茜;复审:李雨凡
长安街读书会是在中央老同志的鼓励支持下发起成立,旨在继承总理遗志,践行全民阅读。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学习、养才、报国。现有千余位成员主要来自长安街附近中央和国家机关各部委中青年干部、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学员、全国党代表、全国两会代表委员等喜文好书之士以及党中央、国务院确定的国家高端智库负责人,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主讲专家和中央各主要出版机构的资深出版人学者等。新时代坚持用读书讲政治,积极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自2015年长安街读书会微信公众号发布至今,始终坚持“传承红色基因,用读书讲政治”的宗旨,关注粉丝涵盖了全国3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行政特区。累计阅读量达到了近亿次,其中通过朋友圈转发量千余万次,参与互动人数近千万人,平台产品质量高,针对性强,受关注度较好。并在中央相关宣传网信部门的关心支持下,相继同步入驻人民日报、人民政协报、北京日报、新华网、央视频、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北京时间、澎湃政务等新闻客户端,形成了系列的长安街读书会理论学习平台,累计影响全国各级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大中院校等受众数亿人次。
为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现正面向中央和国家机关、中央企业、各省市县(区)等所在的党校(行政学院)、干部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等单位部门联合开展相关党建阅读学习活动。近日,经相关部门批准,已正式同意全国人大常委会机关、中央纪委国家监委机关、中央组织部、国家发展改革委、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教育部、财政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中国证监会、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共青团中央等定点帮扶地的有关单位加入“长安街读书会”党建阅读合作机制,并联合承办“长安街读书会”系列读书学习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