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海》大家谈
大型原创话剧《深海》是广东省话剧院近年创排的精品佳作,讲述了我国科研工作者的优秀代表、“核潜艇之父”黄旭华,为实现我国国防科技发展从追赶到超越,从零开始研制大国重器的故事。不同于以往常规的传记性舞台作品,该剧聚焦于黄旭华的内心世界,用打动人、感染人的叙事节奏,以更贴近当代观众的审美风格呈现黄旭华坚定的人生信仰和不凡的人生故事,追溯与回望了新中国艰苦卓绝的强军之路。
这部话剧舞台上的主旋律“大片”汇集了国家一级编剧、剧作家周振天,导演艺术家、戏剧教育家黄定山,原广州军区政治部战士文工团团长、作曲家杜鸣等实力主创班底,由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戏剧梅花奖、中国话剧表演金狮奖得主杨春荣及国家一级演员、第十届中国艺术节文华表演奖获得者鞠月斌联合主演。
自2020年6月于广州首演以来,话剧《深海》先后于北京、上海、武汉等国内多个城市巡演,所到之地激起了一波又一波的观演热潮。在赢得观众口碑的同时,《深海》也收获不少荣誉,它被列为文化和旅游部2020年全国舞台艺术重点主题创作扶持剧目、文化和旅游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舞台艺术精品创作工程“百年百部”创作计划重点扶持作品、中宣部“建党百年”主题创作重点跟踪项目,先后荣获第十七届中国戏剧节优秀剧目、第十四届广东省艺术节大奖、第五届华语戏剧盛典“建党百年主题创作十佳作品”,2022年5月入选中国艺术研究院“在讲话精神的照耀下”百部文艺作品。
一路走来,《深海》得到了戏剧界众多专家学者和艺术家的关注、指导与肯定,他们对作品的真知灼见是指引《深海》朝着艺术深海不断潜行的“陀螺仪”与“指南针”。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 仲呈祥】
《深海》将在世的杰出科学家展现在舞台上,为之立传,又在仅两小时的时间内,真实凝练地展现出其精神风貌、智慧才华和人格魅力。编剧将笔触伸进了黄旭华的内心深处,抓住了以下三个核心要素:一是他的理想信仰和报国情怀,二是他的科学精神和艺术涵养,三是他的人性深度与情感厚度。过目、过耳难忘的细节与对话,使舞台上乐观进取的黄旭华的形象更加丰满、立体与接地气。
剧本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导演、表演、舞美、音乐、灯光等诸方面也实现了强强联合,既写实又写意的场景设计既给了导演充分的调度空间,又便于演员尽情发挥;丝丝入耳的音乐、强弱有致的灯光,共同呈现了堪称一流的舞台效果。
【中国戏剧家协会顾问、原分党组书记 季国平】
作为对我国核潜艇做出重大贡献的科学家,黄旭华的形象是大众非常崇敬的,也是应该在舞台上呈现的。科学家日常工作的保密性、枯燥感,与艺术创作对形象、情感与戏剧性的要求形成的冲突,也为这类题材的创作带来较高难度。
可喜的是,《深海》二度呈现很有价值、有特点、有成就。全剧以核潜艇深潜作为主线,呈现了黄旭华不同阶段的人生,展现了他为国家做出的重大牺牲;将家庭、父母、妻女的情感融合在其间,极大地丰富了人物与题材,能给人带来精神上的震撼、感动和启迪。多媒体技术的巧妙使用,让整部剧目的剧情展开、人物塑造、场次转换都非常灵动、娴熟、流畅,颇具创新,为观众带来了视听的冲击和艺术的享受。
【剧作家、戏剧评论家 欧阳逸冰】
《深海》突破了科技题材常见的创作桎梏,为中国当代话剧创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即以物质生产与技术发明为背景,用象征和隐喻着力刻画与挖掘人的内心世界,表现出人物精神、情感的复杂性、丰富性、多样性和多变性。
全剧将人物的命运历程与核潜艇的实验历程融为一体,深潜的数字变化象征着主创队伍对黄旭华内心一层层的发现。本剧集中刻画了主人公与母亲、妻子两位女性的关系,通过她们走进了黄旭华内心的最深处,看到了他隐秘的、伟大的灵魂。舞台设计中纵横两条线的移动,不仅标志着科技的进程,更象征着黄旭华随着剧情推进展现出越来越灿烂、深刻的内心世界,实现了“合于自然,邻于理想”的意境创造。
【文艺评论家 毛时安】
《深海》始终将目光聚集在核潜艇研发过程当中的人身上,通过深潜300米的各个戏剧叙事的节点,将庄严宏伟的题材进行了小型化、自由、充满人性的展开,为全剧打造出灵活的气氛。
主创非常关注黄旭华内心深处最人性的部分,对黄旭华的家国情怀、历史使命感进行了深刻的诠释。英雄形象的创作就是要掀开英雄的胸膛,让英雄鲜活的心在观众面前怦怦地跳动起来。《深海》在一定程度上已经让观众看到了黄旭华跳动的心,在深海底下是英勇无畏的深潜,而深海之上是母子、夫妻、战友、同行的深情。
【原总政治部艺术局局长 汪守德】
以黄旭华为代表的科学家为我国国防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是艺术创作中最值得记住与尊重、书写与歌颂、效仿与传扬的人物。所以,《深海》传达的价值不仅限于作品呈现的内容本身,更在于它思想艺术水平的高度。作为英雄题材作品中的成功之作、出色之作,其情感深度、表现力度都很突出。
多媒体的舞台装置与布景,打造出与题材高度吻合的视觉效果,呈现出剧作“同频共情”的艺术魅力。两位主演对于人物各个成长阶段的状态进行了精准的把握,尤其是将人物在特定环境中的情绪表现得十分到位,为观众展现了真正的表演。可以看出,经过主创团队两年的打磨与润色,本剧的舞台呈现已经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
【中国戏曲学院教授 傅谨】
作为战略武器,核武器的作用不是实际使用,而是威慑敌方。黄旭华选择建造核潜艇这一保障和平的武器,为探索和丰富他的内心世界创造了更多的创作空间,也提升了整部作品的境界。
这部剧一共设置了两环,一环是深潜过程中的不断递减与闪回,另一环是贯穿全程的小道具银梳子,两环的结构都非常好。就戏本身来说,深潜前夜的戏具备戏剧性,非常丰富、经典、鲜明。科技题材的作品要成为真正的戏剧,对于“对国家的意义”和“对个人的意义”两者应该给予同样的重视,找到实现两者平衡的结合点,深潜前夜的戏就将焦点与重心放在了核潜艇深潜对于个人、对于家庭的意义上。把点找对了,作品才能实现感动观众。
【人民日报社文艺部原主任 刘玉琴】
《深海》是一部主题突出、人物鲜明、节奏明快、实现了思想和艺术有机融合的作品,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优秀教材。全剧有人、有事、有情,家国情怀得到了形象的艺术表达,富有艺术感染力。
《深海》内容和形式有机结合的创新探索令人印象深刻。本剧的二度创作丰富了舞台表意空间,舞台设计和设置专业、形象、可感,让人耳目一新,既在一度创作的基础上做出提升,又实现了一度与二度创作的相映生辉,绽放出各自的芳华。演员的表演生动、自然、从容,既能理性地把握与表达人物,又充满激情地将人物的感情融入表演,爆发出自身的能量,塑造的人物鲜活生动,充满历史和时代质感。
【中国艺术研究院话剧研究所所长 宋宝珍】
在《深海》中,剧作家在人物身份的“隐”和“显”上做足了戏份,将我国科学家“隐去个人世俗功名”的崇高品质展现得淋漓尽致。核潜艇下潜本身是有悬念、有张力的,在下潜的每一个空档中展开黄旭华人生最关键节点的叙事,打开黄旭华的内心世界,让他在回忆的时空穿梭中完成自己生命的过程,避免了凭空直叙,这样的结构很巧妙。
剧中多媒体的介入呈现出十足的高级感、现代感与科技感,且多媒体应用并非装点,也没有拼接感,而是成为完美融合在情景当中的表现元素。未来戏剧的发展方向,就是让科技成为有效表现一个人精神世界和灵魂世界的必要元素,《深海》已经实现了这一点。
【上海戏剧学院原院长 荣广润】
《深海》并没有以一味高大上化的形式去呈现“核潜艇之父”黄旭华的形象,而是刻画出人物真实的心灵与情感世界,艺术本身就应该这样。这部剧将大场面与细腻的情感进行结合,随着核潜艇下潜的深入,人物的情感发掘也越来越深,这是结构与技法上的亮点。
编剧写得好,主演演得也非常走心,仅通过细小的动作就能把人物的情感表达得很到位。深潜前夜夫妻间的对手戏是这部剧最动人的部分,也是这部剧的戏眼,既对真实的人物心灵进行了揭示与渲染,又用非常细腻的笔墨在举手投足间反映出人物当时的内心情感,并且将其内心情感与伟大之处紧密联系了起来。这一段是真正的话剧,真正做到了写人的情感、心灵和关系。
【上海戏剧学院教授、原党委书记 戴平】
“深海”不仅是物质空间,更代表了主人公深广的心理空间和如同深海般的大爱情怀;《深海》所表现的不仅是“共和国勋章”获得者的非凡贡献,更是一位军事科学家的崇高灵魂。黄旭华带领团队铸就的,正是藏于深海中的一座万里长城、一把利剑。
全剧以弘扬爱国主义、英雄主义精神为主调,呈现崇高、坚挺、严谨、正气的总体品格;而导演同时浓墨重彩又细致入微地描绘了黄旭华的内心深情,与妻子、母亲情感交融的几场戏,成功地将他作为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有爱的活生生的人,树立在舞台上。有两场夫妻对手戏(核潜艇深潜300米试验前夜和试验成功后夫妻重逢),上海专家认为在演员表演和导演处理上,都达到了当今戏剧教科书级的水平。能够抓住细节刻画人物的心理活动、抒发深层情感,正是《深海》感动人心的艺术魅力所在。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 刘彦君】
《深海》既采用了叙述体模式,又吸收了情节剧写实主义风格典型、集中等结构模式的优长。全剧以核潜艇300米深潜为核心,将黄旭华人生中的关键节点以回忆的方式呈现于舞台,互相“间离”,也互相映衬,共同铸就了作品总体的网状形态和信息布局。
在这种散文般挥洒的表现方式中,创作者紧紧抓住了剧中黄旭华与母亲、妻子、女儿的感情纠葛和牵连,建构了作品与观众之间的情感通道,巧妙地将剧中的抽象概念转换为血肉人生,将创作者的高台教化转换为个体的生命体验和人性温暖,使黄旭华一生信奉并身体力行的家国情怀和担当意识,得以在感性层面上进行演绎,呈现出一种跳跃灵动的结构特征。
【中央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原主任、教授 张先】
《深海》以黄旭华的内心世界为聚焦点,描写普通人成为英雄的心理轨迹,使现实人物彻底形象化,这种理解和处理原则真正地触碰到了主旋律作品的创作核心。对黄旭华与母亲的母子情、与志同道合者的道义、与妻子的感情三方面的书写,使作品中黄旭华的形象伟岸起来,形象表达出英雄来自民众、人民创造历史的真谛。
《深海》的成功,在文本上为主旋律戏剧创作提供了三点启示:第一,戏剧作品的价值在于对人的情感与心理的解析与展示;第二,人在自发状态下的欲望要求应该在作品中起决定性的作用;第三,人物的意志力对矛盾冲突与剧本样态的构成十分重要,只有考虑人物意志力的产生路径与发展状况,才能使之构成形象。
【厦门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陈世雄】
真人真事题材的作品当中,像《深海》这样集中全力、精雕细刻人物形象的并不多见。这部剧最突出的优点就在于此,它没有在核潜艇相关的技术问题上花过多的笔墨,而是坚持以写人为重点,将主人公黄旭华的人生观、世界观作为贯穿全剧的线索,不断地往人物的内心深挖。
舞台设计也为本剧意境的营造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它在一个不变的基本框架内,神速、鲜明地呈现出时空的变换,各个场次之间的衔接自如、合理。台唇正中凸出的平台与乐池两侧的阶梯使得舞台的层次更丰富、空间更宽阔、调度更灵活,为提高《深海》的表现力、感染力创造了极佳的条件。
【中央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主任、教授 彭涛】
叙事结构上,《深海》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旧有英模剧的叙事模式,没有停留在对于表面事件的叙述罗列上,而是从情感、精神世界的开掘入手,力图在舞台上塑造一个真实可感、普通而又伟大的英雄形象。美学呈现上,《深海》的舞台设计和多媒体运用颇具新意,一横两竖的钢架舞台、变换自如的多媒体场景突破了传统话剧舞台的写实主义美学体验,为观众带来视觉与听觉的震撼;导演的舞台调度和演员的表演则立足于现实主义表演美学,力求通过舞台行动来展现人物内心世界的真实。“深海”既是核潜艇遨游深海的物质意象,又是黄旭华博大的胸怀、高洁的人格、处逆境而坚忍不拔的精神象征,是他精神品格的诗意升华。
【厦门市台湾艺术研究院院长 曾学文】
《深海》不仅呈现了精彩的故事,让观众看到平凡当中的不平凡,还成功展现与传递了深潜300米过程中的中国精神与中国力量。编剧采用倒叙手法,将几个有效的核潜艇场面贯穿全剧,把戏撑了起来;又用人物间丰富细腻的情感支撑起剧作的历史内涵和文化意蕴,实现了戏剧性的呈现。
一景贯穿到底又不断变化的舞台设计展现出强烈的高科技感,数字的切换让观众身临其境般感受着下潜的深度,打破了观众对核潜艇架构的陌生感。导演在舞台上“聚得拢、散得开”,用强大的舞台张力构成了核潜艇下潜的紧张力与人物情感的丰富性,撑起了这部剧所要表现的核潜艇精神,呈现出一种“国之重器”的美学风格。
【中央戏剧学院教授 边文彤】
《深海》的剧作结构很独特,剧作家的功力深厚,导演带领下的二度创作展现出优秀的创造力与想象力。核潜艇极限深潜实验中黄旭华对人生的回忆,也是对观众心灵不断递进感动的过程。黄旭华对国家深沉的爱、对科学精神的追求、对父母的愧疚、对妻子一生相守的爱恋,在深潜的过程中一步步、一层层叠加起来,让人感受到这个人物的真实可信、幽默智慧、丰满厚重。
在情感表达上,“无论是顺境还是逆境”这段话在全剧出现了三次,这不仅仅是黄旭华对相濡以沫的妻子爱的表达,更是他对人生的誓言。黄旭华对国家、对民族的深情厚爱从未因时间、顺境逆境而动摇过,重复出现的誓言让黄旭华的人生浸润着仪式感,铁骨柔情的军工科学家饱含爱与担当。作曲家用浪漫深情的主旋律,让所有观众有很强的代入感,令人难忘。鞠月斌扮演的黄旭华和杨春荣扮演的李世英,让人印象深刻。
【上海戏剧学院教授 李建平】
《深海》给我带来了几点感受:第一,军旅气息扑面而来。由于主创团队中的周振天和黄定山都是部队出身,在表现手法、情感呈现上都与真实的军旅生活相吻合。第二,技术环节天衣无缝。这部剧的技术环节很复杂,但是在两个小时的演出中,没有出现任何技术问题,可见《深海》团队高度的职业素养。第三,演出品质精巧精致。剧组对灯服道效化的每一个细节都很讲究,保障了最终舞台效果的高品质。第四,表演风格和谐统一。所有演员都融入整体节奏与风格之中。此外最值得一提的是,剧中加入了许多主旋律作品常常缺少的“闲笔”,使全剧有较强的趣味性和观赏性,人物性格也因此显得更加丰富。
【《剧本》月刊副主编 武丹丹】
《深海》实现了从新闻人物到戏剧人物、从报告人物到舞台形象的转变,反映出科技题材的突破。它不写工业题材的争论或革新,而是聚焦于人物心灵与情感的世界,写人物在几十年当中的命运沉浮与生命历程、在逆境和顺境中的选择,刻画人物心灵与情感的轨迹,是非常巧妙的创作方向。
《深海》也选择了与创作方向相契合的叙事结构,深潜时不同的压力、深度,一方面呈现了科技研发的成果,另一方面也展现了主人公艰难而又崇高的人生。随着深潜的开展,观众看到了不同的人生风景,对主人公的内心世界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在剧中,英雄人物的精神书写、主人公的人生抉择和他所从事的科研事业实现了高度统一。
【文艺报新闻部主任、副编审 徐健】
在以新时代为背景、主题的戏剧创作中,精神谱系的书写是其中非常重要的内容组成,而话剧《深海》所触及和关注的正是这个时代所倡导的“科学家精神”。该剧没有正面写科研成果的诞生过程,也没有用堆砌好人事迹的方式来诠释精神的内涵,而是通过黄旭华的日常与抉择、埋头苦干与无怨无悔等实实在在的细节、情节,去展现和丰富爱国、创新、求实、奉献的科学家精神,努力寻找着主人公与众不同的生命特质,提炼着主人公鲜明独特的精神意蕴和性格内核,这就让舞台上的黄旭华既具有精神层面的普遍性,又体现了作为典型形象“这一个”的特殊性,而这种特殊性的建构和提取,恰恰就来自全剧情节结构与戏剧行动的演进,即将核潜艇极限“深潜”的过程与黄旭华人生抉择、工作状态和内心世界的“深潜”过程结合在一起,在黄旭华走向“深海”的科研探索中逐层呈现其精神世界的不同风景。
《深海》的可贵之处在于,它将英模人物的精神书写、主人公的人生选择与其所从事的科研事业统一在了一起,令主人公为理想奋斗终生的信仰与一个时代的精神追求、思想氛围形成了共振,并在这样一个值得尊敬的人物身上找到了独特的东西,这是该剧艺术创造上的成功。
【中国艺术报新闻部负责人、主任记者 郑荣健】
《深海》所选择的题材和故事,呼应时代之需,为打造国之重器的科技工作者树碑立传,用心拳拳,令人感佩。这部作品不仅发现了一片迷人的深海,而且巧妙又不失质朴大气地呈现了它,这其中有几点是很值得注意的:一是充分挖掘“深海”的丰富内涵及其意象特征,让核潜艇实验与个体处境、家国环境相互指涉和触发;二是清晰建立有序的叙事逻辑,让蒙太奇式的闪回结构在情节叙事中层层推进,自由灵动却不失厚重质朴;三是聚焦和落脚于“人”,在严肃主题中始终观照着人之所以如此的个性逻辑、情感逻辑乃至命运逻辑,几乎没有高词大调,却给人一种诚挚的温暖和涤荡灵魂的强烈共鸣。
(文内配图均为《深海》剧照,广东省话剧院供图。)
2022年8月23日《中国文化报》
第4版刊发特别报道
《〈深海〉大家谈》
责编:陈晓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