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建设学习型组织的优良传统

  作者: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长聘副教授 李锋亮

  中国共产党走过了近百年的光辉历程,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在各种艰难困苦中,中国共产党用鲜血、汗水和智慧不断探索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道路,在实践中学习治国方略,由此成为一个不断在实践中学习、注重基层组织学习的政党,推动共产党人的事业不断取得胜利。总体来说,中国共产党在历史上就注重人力资本的积累与建设,一方面体现于重视正规学校建设,另一方面体现于重视在“干中学”、在实践中学习。

  早在大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和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积极合作一起创办了黄埔军校,中国共产党人张太雷、周恩来、叶剑英等人参与了黄埔军校的前期筹备,周恩来、叶剑英、聂荣臻、李达等都是黄埔军校著名的管理人员和教学人员。黄埔军校培养了大量的军事、政治人才,包括左权、陈赓、林彪、徐向前、刘志丹、罗瑞卿、黄公略、周士第、许光达、陈伯钧、宋时轮、陶铸等。

  此后,尽管条件艰苦,但是我们党始终注意在军营中建立起随营学校。1931年10月,中共中央派肖劲光、何长工、邓萍等同志负责组建红军学校的工作,将红一军团和红三军团的随营学校合并组建成中央军事政治学校。1933年10月,中革军委发出《关于改编红军学校的命令》,将红军学校改为红军大学。由于中央的高度重视与密切指导,红军大学虽然条件简陋但是从创办之初就具备了一所现代大学的雏形。比如红军大学一开始就注重了专业建设,设置了高级指挥、上级政治、上级指挥、上级参谋、教导队、高射队、测绘队等教学项目。红军大学注重“理论与实际并重,前方与后方结合”的教学原则,教学内容不但有战斗、战术技巧等军事知识,还包括大量的政治、经济、历史与文化知识,学员不但在学校中学习,还被制度化地组织到去前线参加军事实践,被派去参加地方扩军、选举、生产节约等政治、经济实践活动。1936年6月1日,中国人民抗日红军大学在陕甘革命根据地瓦窑堡成立,1937年1月,更名为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这就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抗大”。毛泽东、林彪、刘伯承、徐向前、罗瑞卿、许光达、刘亚楼、何长功等都曾担任学校的重要领导人。

  “抗大”采用公开招生、考试选拔的方式招收学员,选拔考试的科目有政治测验、作文、口试以及身体素质检查。由于“抗大”是要为全国培养抗日的中流砥柱,这就决定了“抗大”的教学目标应该是培养党政军三方面的全才,既要懂得行军作战、又要懂得根据地的建设、更要懂得统一战线,除此之外还需要有对世界格局变化的洞察与把握,因此“抗大”的教学内容包括了:政治与哲学;军事知识;中国革命的实践问题;抗日统一战线;群众工作;根据地建设;世界形势的介绍与分析等。正是因为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的高瞻远瞩、高屋建瓴,为后续的解放战争以及建国后的社会经济发展培养、储存了大量的军政干部。

  随着抗日战争的不断深入,“抗大”也不断发展。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战争根据地发展到哪里,哪里就有“抗大”分校的身影。这些分校许多后续都成为新中国成立后的著名高校,比如石家庄陆军指挥学院、北京外国语大学、南京陆军指挥学院等。随着中国共产党逐渐成为中国抗日战场的中流砥柱,“抗大”的国际影响力也逐渐扩大,许多来自世界各地的爱国华侨,为了寻求抗日救国的真理,经过千山万水,克服重重阻碍,纷纷来“抗大”学习,为新中国的外交事业布下了宝贵的种子。

  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兴,中国共产党更加意识到发展教育、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性。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明确规定:“人民政府应有计划有步骤地改革旧的教育制度、教育内容和教学法”;“有计划有步骤地实行普及教育,加强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注重技术教育,加强劳动者的业余教育和在职干部教育,给青年知识分子和旧知识分子以革命的政治教育,以适应革命工作和国家建设工作的广泛需要”。中国共产党人、著名的教育家、清华人蒋南翔根据党中央的精神,率先提出要将清华大学建成新中国红色工程师的摇篮,为新中国的建设培养输送了大批精忠报国、埋头苦干、敢于创新的工程师与政治家,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奠定了雄厚的人力资本基础。

  除了重视正规学校的建立与发展,中国共产党还非常重视在实践中学习,也就是“干中学”。从1927年8月到1929年,短短1年多的时间里,中国共产党人摸索出来了游击战的一些重要诀窍,比如“集中作战,分散游击”、“红军作战尽量号召群众参加”、“敌进我退,敌退我进”、“对敌采取跑圈的形式”、“对远距离的敌人,先动员群众扰乱敌人,次采取突击的方式”、“敌人如有坚固防御工事,不与作战”,等等。此外,共产党人在实践中一面加强军队训练一面加强根据地的建设,不同连队、不同军队、不同根据地之间建立起密切的相互交流与学习的渠道,军队战斗力进步显著。

  随着根据地的发展、红军的扩编,红军的战术、战法也要不断改变,比如要经常夜行军、长途奔袭,还要开始围点打援,这些都要求全军上下从普通战士、基层指导员到高级指挥人员对于新形势、新战术的适应、学习、磨合与提升。对此,共产党人发挥在实践中学习、在“干中学”的优点,将基层组织打造成一个个学习型组织,通过战斗间歇的训练以及实战摸索,练就了克敌制胜的法宝。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队又面临新的严峻考验,刚刚经过整编、换装的八路军全军战士、指导员,在行军、作战间歇都开始加强各种学习与训练,包括军事的和政治的。同时特别注重总结,发现哪方面的不足,马上想办法去解决、去提高,锻炼出了强悍的战斗力。

  解放战争大决战前夕,由于精锐的正规部队都调到全国其他战场上去了,因此必须靠游击队来解放山西。面对这一重大挑战,中国共产党需要尽快将各个游击队整合、训练成为一支能打硬仗的队伍。从打下运城开始,徐向前及各级指战员非常耐心、舍得花时间去学习、锻炼、演练、不疾不徐,锻炼了队伍、加强了队伍之间的互相了解,为后来迅速打下临汾、直至解放山西全境,奠定了巨大的人力资源基础。

  到了改革开放,中国共产党又面临了新的挑战,那就是如何带领全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中国的工人阶级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中不断学习先进的市场经济理念与经营能力,终于走出彷徨,逐步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

  可见,中国共产党人在做任何大事的前期都是不急功近利,而是注重锻炼队伍、提升队伍,先将队伍打造成学习型组织,迅速通过各种实践提高组织的素质与能力。在遇见任何困难、挑战时,都是注重总结经验教训、注重基层组织的干中学,保证了中国共产党能够从胜利走向胜利。

  为了“永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中国共产党应该继续发扬这一优良传统,将每个基层党支部建设成学习型的组织,从而更好地应对新时代的“四个考验”,带领中华民族早日走向伟大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