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运动训练基本理论,正在不断发展与完善
中国竞技体育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竞技体育取得了辉煌成就。中国运动训练理论与实践的不断创新与发展是驱动竞技体育发展的主要动力。为坚定中国运动训练的理论与学术自信,采用文献资料法等研究方法,以中国运动训练理论的板块范畴、演进逻辑、研究现状、理论关联、趋势展望为主体内容,对构成这一理论的基本理论和前沿理论进行解析,揭示中国运动训练理论发展的全貌,提出中国运动训练理论未来发展的趋势,促进运动训练实践的发展。
运动训练基本理论的演进与构建,基本理论的演进过程,基本理论的发展改革开放前,运动训练理论是全国体育高等院校本科教材《体育理论》的基本内容之一。改革开放后,参照东欧和苏联体育高等院校的设置方案,中国将“运动训练学”设为体育高等院校的一门新型、独立的专业基础课。1988年,“运动训练学”首次被列入中国普通高等院校运动训练本科专业目录;1997年,“运动训练学”与“体育教学理论与方法”结合成为教育部体育学科的二级学科门类,即体育教育训练学。
运动训练学
至此,“运动训练学”成为该专业下设的核心课程。因此,全面梳理中国运动训练学教材体系的框架与发展历程,对客观地认识中国运动训练基本理论的历史脉络,坚定中国运动训练学的学科自信和理论自信,有重要的历史与现实意义。1983年,过家兴牵头完成中国第1本以“运动训练学”为题的中国体育科学学会资助读物。1986年,过家兴主编中国第1部体系较完整的综合性教材《运动训练学》,并于1990年主编第1部全国高等院校通用教材《运动训练学》。
此后,基于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不断更新、训练实践成功经验的不断总结、运动训练学科研究成果的不断涌现,全国高等院校通用教材《运动训练学》历经了5次重大改版。其中:2000年版被列为“普通高等教育‘九五’国家级重点教材”,并获得了教育部优秀教材一等奖;国家体育总局科教司组编,余银、胡亦海等主编,田麦久担任顾问的2019年版全国普通高等学校运动训练专业教材(以下简称“2019版教材”)为最新版本。
基本理论体系
基本理论的深化纵观《运动训练学》教材的发展历程可知,该学科理论主体框架基本稳定。训练原则、竞技能力、训练方法、训练过程、训练计划等内容始终是主体构成成分,但随着基本理论与实践的不断深化,整个基本理论体系发生了一定变化,例如:在1990年、2000年、2019年3个不同时期的统编教材内容体系中,训练原则、竞技能力、训练方法等内容不断丰富。2019版教材在充分吸收中国原有统编教材和国际教材优点的基础上,首次系统提出了“为什么练”“练什么”“怎么练”“练多少”等理论问题及其范畴,
总结
从而体现了中国运动训练基本理论的最新成果。2019版教材是经国家体育总局和高等教育出版社全国招标出版的第1批运动训练专业教材之一。编写成员由全国相关高校中具有博士学位或博导身份且参加过中国奥运科技攻关项目的一线教师与部分国家级教练员组成。显然,这种人员结构促使了该学科“继承与发展、理论与实践”的高度结合。此外,《运动竞赛学》、《竞技参赛学》、《教练学》等一系列同类全国统编教材也同期出版,这些教材基本上源于运动训练学的理论体系范畴。由此可见,随着运动训练实践的快速发展和训练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中国运动训练基本理论正在沿着理论深化与理论分化这2条路径不断发展与完善。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