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 曾达:大博医疗的创新研发之道
“国家加强带量集采对大博医疗来说是利好,公司的研发驱动战略迎来医药创新时代的拐点,未来大有可为。”大博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大博医疗”)基础研究院负责人曾达告诉记者,公司近几年一直非常注重研发投入。
企业名片
大博医疗厦门总部园区局部(央广网发 受访企业供图)
大博医疗是一家主要从事医用高值耗材生产、研发、销售与服务的综合性医疗企业,业务领域涵盖骨科、微创外科、神经外科、创面外科及齿科等。公司骨科创伤类植入耗材的市场份额在国产品牌中排名第一;骨科脊柱类、微创外科及神经外科植入耗材的市场份额在国产品牌中位列前茅;骨科关节类及运动医学类、微创外科、齿科的产品都在各自细分行业极具竞争力。在国际市场,公司产品出口澳大利亚、俄罗斯、乌克兰、智利等约60个国家和地区,持续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民族企业阔步前行。
2004年,大博医疗创始人、董事长林志雄从一名骨科医生转身创业,他对骨科手术过程及耗材的熟悉,使大博医疗创立后的研发创新,具有“医工结合”的基因优势。他当时深感骨科植入物还大量依赖进口,立志要在这个领域做好国产替代。
曾达说:
“公司目前研发团队里有一大批具有医生从业背景的人才,对手术临床需求很了解;工科背景的人才则在数据导入并实现方面有优势,形成良好的医工结合的研发环境,整个研发架构非常合理。”
深细研发
曾达回忆起2012年刚加入大博医疗,
当时公司基础研发部差不多就是我一个人,这几年的研发人员连续倍增,2022年达到500人,2023年还将增加约150人。
目前大博医疗在上海、武汉、西安、成都等一二线城市都设有研发中心,以多种形式加强医产研合作,广纳五湖四海人才。曾达表示,大博医疗研发团队规模已经位居国内同行首位。
目前,大博医疗与国内众多高校建立产学研合作,比如四川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大学、中南大学和华南理工大学等。大博医疗厦门总部还设立了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2021年,大博医疗研发投入1.67亿元,同比增长30.5%,研发投入比8.4%;2022年上半年大博医疗研发投入1.02亿元,同比增加53.52%,投入总额、研发投入比均位列国内骨科上市公司前列。
“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近年来,曾达深切感受到海沧区的城区建设、营商环境特别是人才政策,对大博医疗吸引和留住研发人才起到了巨大作用。
厦门是一个很具包容性的城市,而海沧有着国内一流的生物医药产业,多层次的人才房政策又降低了人才安居海沧的成本。很多年轻人才来到大博医疗,经过半年的过渡,就举家迁到海沧。
曾达介绍,大博医疗的研发实力表现在研发分类比较细,比如按照材料线、技术工具来设不同的研发分组,临床团队按照不同的科室、产品线来分。
一般的企业做不到这么细致的分类,医工结合就没有我们深入。比如说,按照创伤类、脊柱类、关节类来分,每个产品线对研发的诉求是不一样的,这样在每个技术点都可以做到很深入,进行深度研发。
以大博医疗主打的业务领域创伤类研发为例,不仅有手术植入物产品的研发,又有所需新材料的研发,也有包括3D打印设备的工艺设备研发,还有针对手术过程的智能化手术工具(包括手术机器人)的研发。其中智能手术工具可以有效帮助医生节省手术时间、解决术中操作受限、减少辐射量等临床实操问题。
曾达告诉记者,大博医疗自研设备有个小故事。2020年上半年,公司需要研制一款外科用吻合器垫片,这个产品跟防疫口罩熔喷布的生产工艺很类似,“多次寻找口罩生产商合作,但受口罩热影响,没能顺利合作成功。我们团队克服万难自研了一套设备,当年实现了垫片产品的投产”。
大博医疗的产品展厅局部(央广网发 受访企业供图)
大博医疗的生产车间(央广网发 受访企业供图)
大博医疗的研发驱动战略深入实施近十年,研发中心不断驱动新的项目、新的分子公司诞生和成长,乃至跨界拓展进入新的大健康领域,共享研发中心模式成为内部孵化创业的动力源。大博医疗旗下的施爱德(厦门)医疗器材有限公司就是其中的成功案例。大博医疗联合厦门产业技术研究院共同投资设立了厦门医疗器械研发检测中心。作为行业公共技术服务平台,该中心以厦门市骨科医疗器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福建省骨科医疗器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为依托,可对外提供外科医疗器械检测、注册认证、产品设计、模拟分析和专业技术培训等服务。
不久前,大博医疗牵头制定的国内首个运动医学产品检测标准,已经通过国家药监局审评。曾达介绍,这是2021年公司牵头立项、天津检测中心批准的一个标准建设项目,充分体现了公司在运动医学领域中硬核的科研实力。
这意味着大博不仅做产品研发,还在推动行业标准制定。当下国外在运动医学类产品方面尚未有相关标准,而制定属于中国特色的标准体系,将更有利于参与国际同行业竞争。
多元跨界
“公司2022年开发的髓内钉导航系统,属于国内首创,国际上仅有一家企业开发了同类系统,打破了进口垄断局面。”曾达告诉记者,目前大博医疗的这款髓内钉导航系统已经在福建、河北等地的三甲医院关节手术中进行临床应用。
他介绍,在传统的骨科手术中,是通过碳纤维管的瞄准支架进行远端瞄准,再将髓内钉打入和固定;有了这款导航系统,可以帮助医生更精准地进行手术瞄准定位。手术医生使用后,好评不断。
对于髓内钉产品本身,大博医疗也做了领先开发。大博医疗与河北省第三人民医院开展合作,研发出髋关节骨折加固手术用髓内钉组合,已通过生物力学检测确认其设计具备良好的受力和抗冲击性能,将使更多患者受益。
大博医疗的骨科手术机器人研发也在2022年获得重大突破,已拿到检测报告,各项技术指标合格,2023年将取得注册证。曾达亲自主导了手术机器人项目,他在参加国外展会了解到前沿资讯,回来后翻阅资料、确定技术路线,再组织研讨,汇报后董事长拍板立项,组建一支复合型研发团队,“整个过程由零开始,非常艰辛,但很有成就感。”
这款手术机器人科技含量很高。膝关节手术是关节类手术最复杂、最难的,可喜的是我们先把膝关节手术机器人研制出来了,将来更容易拓展其他手术类别。我们这次研发成功,标志着我们跟国外的骨科手术机器人研制进入了同步竞争轨道。
曾达介绍,国外手术机器人还没有获准进入中国医疗市场,而且造价高达千万元,大博医疗将通过性价比优势抢占国内市场。“我们还能够绑定自主研制的骨科植入物产品,在手术机器人应用上拥有解决方案提供商的综合优势。
曾达和同事在讲解膝关节手术机器人系统的操作(央广网发 受访企业供图)
曾达说,手术机器人属于前沿医疗科技应用,公司从临床实际需求出发,在此赛道上先行一步,扎实推进医产研合作落地,未来将在更大范围的骨科手术中减少手术时间、提升操作精准度。“尤其是手术临床经验较少的医生,手术机器人可以缩短他们的临床见习期,就好比学开自动挡的车比学手动挡更容易。”
此外,大博医疗以高起点跨入齿科新材料研发,2010年创立“百齿泰”品牌,经过近10年潜心研发,于2019年取得齿科种植体产品注册证后,其种植牙产销业务近三年保持了年均50%以上的增速,未来市场空间看好。
大博医疗的科研已广泛涉及生物材料、高分子合成元、动物元材料提取、生物发酵技术、金属熔炼制备、AI算法、机器人控制、复合材料成型、3D打印增材制造以及医疗大数据分析应用等诸多领域。
未来挑战
曾达表示,大博医疗自成立以来经济指标稳步增长,盈利能力持续向好,同时重视自主研发,研发助推新的业务增长点和迈向多元化发展,形成了良性循环。目前国家加强医疗产品带量集采,将促进行业优胜劣汰,有利于重视研发的大企业进一步做大做强。大博医疗的研发驱动战略也迎来更大的时代拐点。
不过,他认为国产替代的研发之路仍然艰辛。“我们要从专利大国变成专利强国,要实现量变到质变,还是要沉下心来做基础研发。”他说,带量集采是对整个行业加强研发创新的鞭策,预示着一个新的更重视研发时代的开启,是挑战也是机遇。
“我们需要更好地加强与临床的科研合作,加强与院校的务实合作,企业院校医院融合互促。”他说,研发合作项目的选择是一大挑战,基本上是“百里挑一”,选错方向或者选了不成熟技术,可能带来灾难性的后果。收并购方面的考量同样如此,也需要研发团队的调研判断。
大博医疗基础研究院实验室里,科研人员在智能手术系统下模拟操作。(央广网发 受访企业供图)
曾达表示,从事研发工作有枯燥的一面,需要很好的耐心。他在研发大楼设置了一面“创新之锣”,当某个小组达到某个成果后,就可以去敲锣庆祝、拍照留影,并记录到公司档案里,通过这一“仪式感”的文化建设,来鼓舞研发团队士气。
“进入大博医疗10年,我见证了公司不断壮大的过程,研发团队也伴随着公司成长。我经常跟大家说:‘公司给了我们成就感,国产替代研发是光荣的事业,研发者能在这个平台实现自我价值,这很重要。’”曾达如是说。
关注“今日海沧”
及时了解各类民生资讯
编辑:方锐
审核:庄梅芳
资料:央广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