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上册数学第四单元测试卷,附加题理解偏差是怎么形成的?

  二年级上册数学第四单元测试卷,附加题理解偏差是怎么形成的?

  二年级上册数学第四单元测试卷,学习的内容是“乘法的初步认识”

  主要包括:

  1. 乘法的意义(含义),也就是乘法是加法的简便运算。

  2. 口诀;

  3. 用乘法解决问题,也就是求几个相同的加数的和可以用乘法来计算。

  4. 看图列乘加乘减算式。

  本单元最重要的学习内容就是乘法的意义,其实学习乘法后,很多孩子是没有理解透乘法的意义的,主要表现在:

  如,“用你喜欢的图表示2×4”

  一些孩子就会画成两个圆圈×四个圆圈。有一些孩子虽然是画了2个4,但是又没有画表示求和的大括号和问号。

  总之感觉他们是没有真正理解加与和存在的必然联系,更别说能概括出乘是加的简便运算这样的总结了!

  从本次测试的结果看,孩子掌握的最好的是口诀,因为有口诀,单纯的计算准确率也很高,比之前的进退位加减准确率要高;

  但是掌握得不好的就是“看图列乘减”很多孩子无法理解先增后减这样的数学思考。

  面对这个问题,其实除了结合直观图多讲多练外,小编也找不到其他好的方法。只能强调,分步骤讲解。让学生知道减去的是哪来的,怎么做就能平衡,认识只要减去才能平衡就能够突破这个难点。

  最后,我们一起去看看,附加题“一篮橘子有20个。如果每天吃6个,那么吃了3天后篮子里的橘子少多少个?”

  有些孩子这样做“20-6-6-6=2(个)”

  其实能这样做的孩子也就是聪明的孩子了,但是还是做错了,我们一起来看看这道题他们的理解是怎么产生偏差的?

  一般教学解决问题所经历的过程无非这样几步:一找信息(找条件);二找问题;三理解数量关系列式;四检查;五作答。

  从信息有,20个;每天吃6个,连续吃了3天;

  问题是吃了3天后篮子里的橘子少多少个?

  如果孩子能够在做题时这样罗列条件和问题比对自然是出错的可能性小一些,但是,可能孩子没有这样做,

  其次是可能这样做了,也没有理解。

  原因是这是一道有多余条件的数学问题,20是用来迷惑孩子的,

  所以要想防止孩子理解出现偏差,我们除了教会孩子一般的解决问题的步骤外,最后的着力点应该是:

  数量关系的分析和理解。

  想这种有多余条件的数学问题,最后能从问题倒推回来找条件,如“那么吃了3天后篮子里的橘子少多少个?”

  求少了多少个,那就是求吃掉的橘子,这个时候再去找条件,这样面对有多余条件的问题,对于孩子来说,可能理解起来更好理解吧!

  关于有多余条件的问题,一年级下册已经学习,但是到现在,孩子可能已经忘的差不多了,所以今天又重新来接触,对于他今后的学习其实蛮好的。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