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海上丝绸之路国际产学研用合作会议暨南大学专场在穗举办

  近日,由暨南大学承办的海上丝绸之路会议广东分会场会议在广州市珠江宾馆成功召开。会议以“药学与疫情&人工智能药物”为主题,旨在深化海上丝绸之路、一带一路国家以及中国的产学研用合作。为贯彻落实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系列决策部署和国务院工作部署,整合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资源,搭建产学研用国际化合作平台,充分对接国内外发展与合作需求,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主办了2021海上丝绸之路国际产学研用合作会议。

  

  会议现场。

  澳大利亚皇家科学院院士Martin G. Banwell教授、暨南大学副校长张宏教授、广东省教育厅交流合作处处长李金俊、悉尼大学药物研发主任Michael Kassiou教授、暨南大学药学院副院长孙平华教授、南方医科大学药学院副院长吴军教授、沈阳药科大学孙铁民教授、达冕生物医药公司CEO兼创始人沈栋博士、中山大学药学院王红胜教授、广州中医药大学教授吴宝剑教授、浙江大学人工智能药物研究院院长段宏亮教授、广州生物岛实验室平台主任廖矿标教授等海内外专家学者、各界来宾,线下共计百余人。此外有来自俄罗斯、乌克兰、日本、德国和法国等15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共计60余人通过线上的方式参与到会议中,就药学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未来的发展趋势等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与探讨。会议全程采用现场直播的方式向全世界同步直播。

  30日下午2时,2021海上丝绸之路国际产学研用合作会议广东分会场正式拉开帷幕。会议由暨南大学药学院副院长孙平华教授主持。

  

  孙平华教授主持会议。

  孙平华教授表示,过去两年,新冠疫情暴发,造成严重的经济冲击和社会影响。目前,疫苗+特效药已被认为是广泛遏制新冠疫情的主要方法和手段,也再一次提示了药物创新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2021海丝会议旨在加强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间的药学领域研究人员与企业的交流与碰撞,促进生物医药国际产学研用合作的不断发展与壮大。谨愿所有的与会人员能在此次会议增进友谊,携手奋进,为解决生物医药领域的卡脖子技术而努力拼搏。

  暨南大学张宏副校长、Martin G. Banwell院士、李金俊处长先后发表致辞,对一带一路国家深入交流合作、共建优秀平台提出殷切希望。

  

  Martin G. Banwell院士致辞。

  Martin G. Banwell院士表示,在药学的研究中,从来就离不开团队合作。不仅中国的科研团队之间应该积极合作,中国团队与外国团队也应该积极交流。国家有国界,但科学、学术应该无国界、无地域的交流。作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一部分,应当以促进世界药学发展为目的,坚持团结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以此会议为契机,促成国际合作,搭建更加国际化的交流平台。

  

  张宏副校长为会议致辞。

  张宏副校长表示,本次会议是落实我国与多国达成教育领域战略共识的具体举措,对多个国家之间人才培养、教育领域交流合作具有重要意义。会议聚焦的能源化工、航空航天、新材料、高原生态环保、传统文化保护等领域,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共同关注的关键命题,中方高校将同更多国家的高校一道,推动校长、专家团队、导师之间开展更深层次的对接、合作、交流,面向人类未来发展需要的关键核心技术,培养出开发新技术、应用技术所需要的新型人才以及真正能担负起创新重任的人才,实现互利多赢。暨南大学药学院能在建院20周年承办具有如此重要意义的国际会议。这不仅是对暨大药学院的信任,更是对暨大药学院实力的认可。

  会上,各专家代表进行了系列学术报告。Micheal Kassiou发表了令人印象深刻的主旨报告《中枢神经系统药物靶点的发现》;吴军教授就《海洋超级碳链化合物的化学空间与结构鉴定策略》进行了出色的报告;沈栋就《mRNA疫苗背后的科学》发表了对新冠疫情的独特见解;王红胜教授带来了《RNA修饰在肿瘤诊疗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吴宝剑教授基于《药代动力学和疾病的节律调控》进行精彩报告;段宏亮教授带来了《基于数据驱动的人工智能新药开发》;最后,廖矿标教授就《药物合成自动化与智能化》进行了引人入胜的报告。

  

  孙铁民教授作了《流动化学在药物合成中的应用研究》专题报告。

  此次会议聚焦药学领域的产学研用国际化合作,搭建中外产学研用合作平台,开展人才的联合培养,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系列决策,为加快推进“一带一路”的高质量发展以及拓展中外产学研用的深度合作,加快构建高水平开放合作共赢新格局作出了积极贡献。

  文图/吴家敏 周海波

  编辑/ 孙 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