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酸检测已形成利益集团”?四部委联合发文 倒查两年半内医保
最近这几个月,恐怕大家都有很多问号,全国各地疫情多发,新冠检测常常一开始就是全市所有居民连着做几天,目前有些地区已经将新冠检测作为一项常规工作在开展,以郑州市为例,到公共场所,包括坐地铁公交,都需要持有24小时内的核酸阴性报告,这么高频率的核酸检测,费用究竟是谁来承担呢?是国家医保,还是各地财政负担?国家已经把核酸单管的检测费用降到了16元每次,究竟核酸检测的真实成本是多少呢?别着急,在今天的节目中,我们一起来给核酸检测算算账。
近日,国家医保局、财政局、卫健委及中医药局四大部门,联合发布了《关于开展2022年度医疗保障基金飞行检查工作的通知》,按照这份《通知》的内容,和往年一样,国家各部门对医保的使用情况进行定期检查,除了重点检查国内定点医疗机构血液透析、高值医用耗材等领域的医疗服务行为和医疗费用,医保经办机构服务协议履行及费用审核与结算支付行为,以及骗取医保基金行为之外,今年核查的一个重点内容,还包括违规收取新冠病毒核酸检测和抗原试剂检测费用。
就在通知下发半个月前,国家医保局刚刚公布了2021年度飞行检查的结果,2021年,被检定点医疗机构仍然存在医保管理问题和重复收费、超标准收费、分解项目收费等违法违规问题,累计违规使用的医保基金多达5.03亿元。
值得注意的是,和2021年不一样的是,今年飞行检查的时间范围跨度特别大,包括了从2020年1月1日开始到现在,长达两年半的时间,这个时间正好完整覆盖了新冠肺炎爆发以来的时间。自新冠肺炎爆发以来,很多医疗检测机构都在加快进入这个检测市场,2020年以来,国内新冠检测市场快速扩大,根据相关平台披露的信息,仅仅是2021年一年,国内新增的医学检测机构就多达437家,核酸市场的蛋糕越来越大,进来分蛋糕的人也越来越多。
一些早就已经入局的检测机构,业绩规模增长速度像是坐上了火箭。以上海本地检测机构润达医疗为例,2020年一季度,润达医疗的营业收入约为13亿元,到2022年,已经增长到了22亿元,涨幅为169%,另一家检测机构圣湘生物的增长速度就更加惊人了,2019年时,圣湘生物的收入只有3.65亿元,到了2020年,直接涨到了47.63亿元,暴涨12倍,利润更是翻了65倍,达到了27亿元,更有名的还数是九安医疗,2019年他的营业收入只有7.06亿元,利润不足一亿,到了2022年,仅仅是一季度,这家企业的净利润就达到了143.12亿元,翻了215倍。
有利益的地方就有为了利益铤而走险的人,这两年在核酸检测领域,违规违法的现象并不少见。今年以来,根据健康时报对市场信息的不完全统计,在北京、合肥、福州、河南许昌等地,已经有多家核酸检测机构被立案侦查、通报批评或被行政处罚,并且,这些检测机构违法违规的行为不尽相同。
今年最早曝光核酸检测存在问题的是安徽合肥市,4月23日,合肥官方微博“合肥发布”称,合肥和合医学检验实验室、合肥诺为尔医学检验实验室存在超能力承揽检测业务、严重超过承诺时间出具检测报告等现象,严重地影响了合肥市相关部门对于本地区疫情形势的判断。除了核酸检测时间过长,完全超负荷运行之外,这几家机构还曾经出具了“假阳性”报告,对疫情防控工作的正常开展形成干扰。最终,这两家实验室被实施了警告的处分,合肥市暂停和两家机构在合肥范围内的所有核酸检测合作。
除了合肥之外,另一个核酸违规的重灾区,是北京,按理说北京作为我们国家的政治中心,应该是容不下这些违规乱象的,但不少违规机构仍然大行其道。5月11日,丰台区市场监督局通报了一起处罚决定,北京时珍堂中西医结合医院有限公司的一个核酸检测点,存在样本保存液过期的现象,这家企业被责令改正违法行为并罚款5万元。
无独有偶,5月29日,在北京疫情防控工作新闻发布会上,相关部门通报了北京中同蓝博医学检验实验室有限公司的违法操作现象,这家机构在明知道超量混检可能导致检测结果失去准确性的情况下,仍然采取多管混检的方式进行检测,已经涉嫌触犯了妨害传染病防治罪,该公司包括法定代表人在内的8名主要管理人员,目前已经被北京警方依法采取刑事强制措施,这个案件目前仍在侦办当中。
在核酸检测领域的违法违规现象还有很多,背后都是核酸检测的利益在作怪,有些机构为了利益,在自己的检测能力不足的情况下,接下大量的核酸检测订单,结果只能用稀释样本、多管混检等手段来加快检测进度,降低检测成本,哪怕明知道这么做会影响核酸检测结果的有效性和准确性,也不惜铤而走险,在检测领域的乱象就已经层出不穷了,那么,在医保使用方面,是不是同样会存在一些违规操作呢?这些操作不规范的检测机构,是怎么样通过采购审查,最终成为政府合作的检测单位,这中间是否存在利益输送,这些恐怕才是老百姓真正关心的。
根据《2021年医疗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快报》的内容显示,截至2021年底,我们国家基本医疗保险(含生育保险)累计结存的金额约为3.6万亿元,大部分的结余资金主要在广东、浙江等沿海发达省份。要知道我们国家的医保费用是由各个地方自主来支配使用的,这么大规模的医保资金,很可能成为一些不法分子的目标,而根据医保局相关人员的表态,有些地方确实存在情急之下使用医保资金支付大规模核酸费用的违规操作。
今年五月,国家医保局向全国各地相关部门发送了函件,当中明确指出,将大规模人群核酸检测的费用纳入医保支付,是不符合现行医保政策的规定,并且禁止地方各部门用医保基金支付大规模核酸检测费用,如果存在已经违规的现象的,要求立即进行整改。
5月26日,国家医保局的相关人员也出面回复了市场的关切问题,他表示,大规模核酸检测的费用按照国务院应对新冠防控工作指导意见,费用应该是由各地政府财政进行承担。只不过,因为医保部门在专业性上存在优势,在操作上,国家常常委托医保部门进行核酸检测采购的谈判工作。实际上,在核酸检测之前,新冠疫苗免费注射的费用,已经有一部分是通过医保支付的。
由政府组织的大规模核酸检测的费用,按照国家规定应该由各地的财政进行支付,而老百姓为了自己求医、出行等需求,自发进行的核酸检测,则可以使用医保报销。这么做,对于规范核酸检测行为是有好处的,要知道,如果让医保基金来承担核酸费用,很多地方就会有人钻了制度的空子,在完全没必要的情况下开展大规模核酸检测,甚至形成利益集团。
当然,区别于大规模筛查,有些地区通过实施常态化的核酸检测对疫情进行管控,比如目前上海市,要求居民在进入公共场所,乘坐地铁公交等,必须要出具72小时内核酸检测阴性报告,或者提供24小时内核酸检测记录,北京、杭州、合肥等地,也都实施了类似的常态化检测,对于这些检测费用,国家医保局已经明确了各地的检测价格,单人单管的检测费用不超过16元,多人混检不超过5元,那么,核酸检测的真实成本是多少,在国家下调核酸价格之后,各家检测机构还有利润空间吗?
今年4月底,广东省就进行了一次核酸检测试剂的集中招标采购,根据采购结果显示,包括试剂收集管、拭子、保存液、提取试剂和检测试剂在内的一份完整"核酸检测套装",中标价格最低是5.79元,据此估算,10人混检的材料成本至少是6.7元,如果再加上人工、设备等成本,可能超过30元,在不调价之前,很多机构的盈利空间大约是5%左右,在调整了价格之后,不少地区将多人混管的检测费用下调至3.5元每人,按照这个来计算,检测机构的利润空间已经相当有限了。
可以看到的是,随着老百姓越来越关注,核酸检测领域的采购过程正在越来越透明和规范,过去两年多必然存在一系列问题,核酸检测背后的这门生意,真该好好查一查,打破核酸背后的利益链条,还老百姓一个明明白白,同样也是核酸检测作为一个行业能够持续盈利和发展的关键,对于这个问题,你怎么看?欢迎大家在评论区留言,今天关于核酸检测的话题就跟大家介绍到这里,我们下期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