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学研用深度融合 是科技创新的关键之举

  □本报记者 魏晓雯   问:科技成果转化在科技创新中具有怎样的地位? 

  陈生水: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创造性地提出新发展理念,强调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上指出,科学研究既要追求知识和真理,也要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和广大人民群众;广大科技工作者要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把科技成果应用在实现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党的二十大报告再次强调,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 

  由此可见,科技创新绝不是实验室里的研究,而是必须将成果转化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动力,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和广大人民群众。换言之,科技成果只有在完成向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装备的转化后,才能成为造福经济社会的重要力量。跨越科学技术研究和产业化之间的鸿沟,需要进一步完善科技创新体系,从政府、科研机构、社会、市场、企业端创新应用机制,提升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打通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 

  问: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的过程中,涉及哪些主体,怎样实现深度融合? 

  陈生水: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是创新发展理念、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推动经济增长方式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创新体系是以企业为主体、以产业引领前沿技术和关键共性技术为导向,聚焦产业上下游的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的能力,通过共商、共建、共享的办法,加强协同。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过程中,企业、科研机构和高校、政府需要构建多方良性互动机制,实现多方共赢。 

  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是科技和经济紧密结合的重要力量,更是推动创新创造的生力军。企业了解市场需求,能在第一时间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进而充分发挥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的作用,将企业自身丰富经验与科研机构的基础性、前瞻性、关键性研究融合起来,使自主创新工作收获硕果。 

  高校和科研院所是基础研究和人才培养的策源地,需要发挥好引擎作用。高校和科研院所应充分发挥多学科综合、人才聚集、实验室集中等独特优势,主动参与、积极作为。一方面,要瞄准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解决一批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核心、共性技术;另一方面,也要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实现校企教学、科研、基地、就业等全方位一体化合作。 

  政府是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制定者和重要引导推动力量,要发挥好引领作用。做好顶层设计,为产学研用合作搭建平台、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锚定政策最优、成本最低、服务最好、办事最快目标,不断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和科研院所、高校创造力。 

  此外,近年来在科技成果转化链条中,孵化器、技术转移机构等科技成果转化的载体和平台,以及金融机构、应用型研发机构、新型研发机构等科技成果转化的加速器,也发挥着重要作用。总之,科技成果转化是一个完整的创新链条,涉及多个单位、部门和多种机构属性,需要明晰功能定位,厘清责权利,构建激励和约束并重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 

  问:相比于制造业领域,水利领域的科技成果转化具有怎样的特殊性?对于水利科技成果转化,目前探索出哪些模式? 

  陈生水:水利科技成果转化具有三方面显著特点:一是社会公益特色明显。转化服务对象一般为社会公共管理部门,合作或服务对象以大型企事业单位、政府部门为主,且转化应用初期的门槛较高。二是工程应用特色明显。水利科技成果一般为水利工程建设或运维服务,转化以技术开发、咨询、服务等形式为主。为解决工程项目问题转化的科技成果,因项目的需求不同及参与角色不同,被转化的成果最终形态变化较大。三是对产学研用融合度要求较高。不同于机械、电子、日用品等产品型成果,也不同于油气开发、装备制造等规模生产工艺型成果,水利科技成果的转化需要应用研究、转化开发两类技术人员长期紧密合作才能有效促成。 

  作为国家水利战略科技力量,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在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方面一直寻求体制机制创新,在推动成果早期转化、助力成果广泛推广方面,逐步探索出一些科技成果转化模式。一是研究部门直接开展转化。聚焦行业新阶段高质量发展重大科技需求开展攻关,形成先进、管用、实用的技术成果,推动行业科技进步。如围绕白鹤滩水电站、三峡升船机、港珠澳大桥等国家重大工程开展技术攻关并直接成果应用。二是产研深度融合开展转化。围绕水利工程建设全链条不同阶段遇到的技术问题,研究人员与院属科技企业全过程协同,研究人员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案、技术支撑,院属科技企业则通过设计、产品、组织管理、现场实施将科技成果转化为解决水工程建设链条中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装备。三是整合资源共同开展转化。面向国家多行业工程技术难题,创新协同相关央企、国企、高校科研院所等机构,充分发挥人才、技术、平台、资金、政策优势,整合资源,整体将科技成果转化发挥更大效能。 

  问:如何进一步畅通水利科技成果转化通道? 

  陈生水:水利科技成果转化工作近年来取得了明显进展和成效,但也存在不足。从管理学视角看,有同行专家提出加快科技成果转化需重点健全五方面机制:一是健全功能造血机制,实现高质量科技供给;二是健全过程流动机制,畅通成果转化“肠梗阻”;三是健全要素流动机制,激活成果转化要素流动;四是健全激励约束机制,激发成果转化各方积极性;五是健全人才和知识产权保护机制,实现从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创新红利转化。 

  具体到实际工作中,一要深化对科技成果转化的认识,提高政治站位,践行新发展理念,结合本单位、部门发展需求,把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真正转变为单位、部门发展的内生动力。二要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制度上下级、部门间衔接。打通科技、财政、人事以及行业管理之间的协同渠道和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梳理并解决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遇到的法规与事业单位监管、企业监管、资金监管相关政策的矛盾。三要为科技成果转化工作营造良好氛围,加强政策解读宣贯,细化制定有关政策,落实人才离岗或兼职开展转化工作后回归原岗、成果转化过程中尽职免责等方面的政策。四要加大力度培养科技成果转化人才,经验表明成果转化人才需具备知识产权、法律、管理、技术、经营等综合知识,加大力度培养专门从事成果转移转化的复合型人才,并切实给予研究人员、技术人员对等的薪酬与激励机制。

  来源:中国水利报 2022年11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