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日军大将东久迩宫,为何能解除700万军队武装?最短命的首相

  这个家伙是逃过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审判的重大战犯之一,正式官称是“东久迩宫稔彦王”,陆军大将,也是裕仁的叔父外加亲家。从他的从军经历中,便可以深刻了解当年日本皇族的狡猾:既是侵略战争的的发起者和决策者,又不想承担战败的政治责任,因为东久迩稔彦战争期间的两次重要职务提名,均被裕仁否决,反而在日本投降后,很快就出任负责收拾残局的首相。

  (朝香宫鸠彦王剧照)东久迩宫在1938年武汉会战期间,就已经接替西尾寿造,由师团长、军事参议官转任第二军司令官,率部从长江北岸的大别山北麓进攻(南麓是第11军所属的第6师团),该军下辖第10师团、第13师团、第16师团等精锐部队。我们知道的筱冢义男(第10师团长,后升第一军司令官)、荻州立兵(第13师团长,后升第六军司令官)那会都是他的部下,正是由于该军最后击破胡宗南的信阳防线,从江北迫近武汉,中国军队才被迫弃城。

  不过裕仁对于皇族将领在侵略战场统兵这个情况,始终心里惴惴,他既需要保持对军队绝对“统率权”,又不希望皇族将领手上沾血将来引祸上身。尤其是南京大屠杀事件发生后,国际舆论一片声讨,因此朝香宫鳩彦王(南京大屠杀元凶)和东久迩宫稔彦王纷纷调回国内,后者被任命是本土防卫军总司令,军权仍然很重,但是性质已经完全不同。

  (拉贝日记电影剧照)1941年日本决定挑起太平洋战争时,首相近卫有点畏缩,提出了内阁总辞职,此时若干重臣推举东久迩宫稔彦王出任首相,遭到裕仁的第一次否决,最终选择了“楞头青”陆军大臣东条英机。你得承认,裕仁在这一层上的考虑是非常有“先见之明”的,如果日美开战期间是东久迩宫担任首相,战后美国人饶不了他,自然也会牵连到日本皇室甚至裕仁本人。

  太平洋战争形势不妙以后,东久迩宫干脆被雪藏起来,只担任军事参议官的虚职(朝香宫鸠彦王也是如此),所以后来日本人叫嚣“本土决战”组建第一、第二总军的时候,也只是任命了昭和军阀畑俊六、杉山元等大将为军事主官,再不让皇族将领顶在前台。1944年畑俊六奉调回国时,日本军部又有意提名东久迩宫出任“中国派遣军总司令”。

  裕仁第二次否决了这个提案,改以第六方面军司令官冈村宁次接任,原因很简单,战争顺风顺水的时候都已经决定不让皇族将领站台,这都江河日下了再如此行事岂非脑子进水?于是东久迩宫继续坐着冷板凳,但是这帮家伙虽然躲在幕后,权力和能量还是很大的,东条英机就是被朝香宫鸠彦王等人轰下台的,这就是当时日本政治的特殊性。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铃木内阁总辞职,那么由谁来出面收拾残局就成了大问题,内大臣木户等人最终提名了东久迩宫,一方面,是当时日本陆海军内部很不稳定,必须有资深将领来约束,免得再出乱子,所以东久迩宫作为陆军大将比较合适;另外一方面,政府的后续事宜关乎到裕仁的身家性命,也必须由可靠的人选来办差,于是东久迩宫成为了日本历史上第一位皇族首相。

  (东久迩宫稔彦王)新首相的最大难题就是命令全体日军放下武器投降,如果出现兵变或者武装抵抗美军的事件发生,那麻烦就大了,因此作为皇族、裕仁叔父的东久迩宫确实是合适的人选,毕竟他代表着日本皇室。

  题目其实是泛指,日本陆海军总兵力在1945年8月并没有700万人,之前曾有专文介绍,当时陆军兵力还有530万左右,而海军大约还剩130万人左右,其中海军大部分是没有武装的,因为他们的军舰大都趴在了海底。

  (东久迩宫中将时期)至于日本陆军,关东军已经被苏军彻底击败,死伤8万余被俘50多万,根本用不着东久迩宫掺合就全军覆灭了,在太平洋战场上不少岛上的日军如果再不投降,就得因为美军的海空封锁而饿死,所以放下武器是唯一的出路。东久迩宫需要解决的,就是本土的240万陆军和中国战场上企图垂死挣扎的日军,总数应该在350万人左右,同时为了模糊裕仁的战争责任,东久迩宫内阁把所谓“一亿玉碎”口号也改成了什么总忏悔。

  东久迩宫内阁确实控制住了乱糟遭的日本陆军,并且“迎接”了美军进驻日本,当麦克阿瑟飞到东京前往市区时,道路两侧都是背向而立全副武装的日本兵,老麦当时心里也是没啥底,但是显然,日本人变得恭顺起来。

  (担任首相)这就是裕仁和东久迩宫内阁追求的效果:凡事配合美国人,从而换取美国在战后不追究他们的责任,历史已经告诉我们,他们确实做到了,殊为遗憾。

  麦克阿瑟接见裕仁以后,有一张普遍都知道的照片,而东久迩宫为了维护裕仁的神秘和权威,禁止照片公开,终于惹毛了美国人,不得不于1945年10月5日宣布内阁总辞职,成为在位时间最短的首相,仅仅54天。1947年被剥夺皇籍,名字恢复为东久迩稔彦,1990年才挂掉。

  (麦克阿瑟那张zp)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