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第21课《孟子二章》详细笔记。梳理课文,分析重难点
第一篇:《富贵不能淫》
孟子简介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中期邹国(今山东邹县东南人)人。是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学说的继承者,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被尊为“亚圣”,后世常以“孔孟”并称。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其它思想“性本善”“行王道”“民贵君轻”。
作品简介
《孟子》是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而成,记载孟子及其学生言行的一部书,也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是“四书”之一。
《孟子》是以记言为主的语录体散文,其中有许多长篇大论,气势磅礴,议论尖锐、机智而雄辩,对后世的散文写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富贵不能淫》选自《孟子·滕文公下》。
《富贵不能淫》课文批注
问题探究
一、孟子对大丈夫的阐述精髓是什么?
富贵不能淫———高官厚禄不能迷惑我心
贫贱不能移———家贫位卑不能改变我志向
威武不能屈———威力相逼不能使我卑躬屈膝
二、怎样才能做到有大丈夫之道呢?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贯彻儒家倡导的仁、礼、 义)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有“用之则行,舍之则藏”的立身处世态度)
《富贵不能淫》艺术特色
1、驳论。先树靶子---景春的观点,然后批驳他的错误论点和论据,再说明什么是真正的大丈夫。
2、文章前半部分运用比喻论证,生动形象。
3、运用排比,使文章气势恢宏,具有极强的说服力、感召力。
主题归纳
文章义正辞严地驳斥了景春的谬论后,紧接着便对真正的大丈夫的标准做了明确的说明和界定。真正的大丈夫有三个标准:一是要“仁”“礼”“义”;二是要坚守原则;三是要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道德操守。只有这样,才算得上大丈夫。
第二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创作背景
孟子作为孔子之后儒家学派最重要的代表人物,把孔子的“仁”发展为“仁政”的学说,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主张国君实行“仁政”,要与民“同乐”。孟子的思想学说就是著作《孟子》。《孟子》记载了孟子的言行,是一部对话体著作。其显著特点一是气势充沛,雄辩而色彩鲜明;二是善于以典型事例、比喻和寓言阐述事理。此文选自《孟子·告子下》。春秋战国时期,战乱纷争,一个国家要想立于不败之地,要奋发图强,不能安于现状、不思进取。这篇文章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写的。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批注
重难点分析
一、《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列举了几个人物?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说明了什么道理?
列举了六个人,他们的共同点是:
1、出身都卑微(种田、筑墙的、贩卖鱼盐的、犯人、隐居者、奴隶 )
2、经过艰苦的磨练,显露出不同凡人的才干。
3、后来都委以重任,干出了一番出色的事业。
说明了“生于忧患”的道理。
二、在本文中,孟子提出了怎样的人才观?怎么理解这一人才观?
他认为人才要在困境中磨练造就。
优越的条件容易消磨人的意志,腐蚀人的健康肌体,使人丧失成功的上进心;而艰苦的环境,坎坷的道路,却能磨练人的意志,增长人的上进心。美国剧作家帕特里克说的“痛苦使人思索,思索使人明智,智慧使人生命持久”,足以说明逆境的优越性。
主旨归纳
通过陈述六个出身贫贱却成就不平凡事业的名人的事例和相关道理,阐述了逆境成才的道理,论证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一中心论点。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