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书法 一枝独秀第四届中国书法兰亭奖昨日颁奖,我省又有9人“上榜”为何能后来居
河南商报记者 李雅静
作为国家级书法艺术的最高奖项,第四届中国书法兰亭奖颁奖仪式昨日在浙江绍兴举行。
此次大赛中,我省依然斩获颇丰:吴行拿到了极具含金量的“艺术奖”,牛耕等7人的作品入选“佳作奖”二、三等奖,张典友获“理论奖”二等奖。
近年来书法豫军骤然崛起,不仅形成了大气、豪迈的“中原书风”,而且奠定了我省书法大省、书法强省的坚实地位。
中原书法为何能在全国一枝独秀?书法豫军的崛起又能为文化强省的打造提供哪些思路与借鉴?
河南商报记者针对上述问题进行了采访。
中原书法之势
上世纪80年代还是“无名小卒”,如今成全国翘楚
你知道吗?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期,河南书法其实只是无名小卒,处于全国中下游水平。
但是经过几代人的努力,终于形成了今天个性鲜明的“中原书风”和创作上的一枝独秀。
河南省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周俊杰回忆说,“中原书风”的提出肇始于1986年。当时我省在中国美术馆举行了一个“河南省中青年书法家十五人墨海弄潮展”,以群体形式推出中青年书家,轰动中外书法界。
书展序中,“中原书风”这一概念首次被提出,它反映出河南书法群体豪放、博大又不失灵气的一种创作风格。
而这些年涌现出的大家、名家更是数不胜数:老一代有陈天然、王澄、张海、王宝贵等,晚一辈则有宋华平、吴行、米闹、胡秋萍等中坚力量。
2005年岁末,张海以高票当选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更是将河南书法带入另一个顶峰。
再拿最具含金量的书法大奖兰亭奖来说,开办四届以来,我省次次斩获颇丰。
“几乎每年兰亭奖创作奖的状元,都是河南人。”周俊杰说,“第一届是米闹,第二届是吴行,第三届是陈花荣,第四届的冯印强,说是内蒙古的,其实只是在内蒙古上班,也是咱们河南人,曾经跟着我学习书法多年。”
中原书法之兴
跟深厚的历史积淀、以张海为首的几代人的组织运作有关
河南书法为什么能这么牛?
周俊杰说,这跟河南深厚的历史积淀、浓厚的书法情结以及几代书协领导人的得力组织和运作是分不开的。
历史积淀方面,不管是篆、隶、行、草、甲骨文,都跟河南渊源颇深。
大篆,也叫钟鼎文,我们河南出土的司母戊大方鼎上有;小篆的创始人正是我们河南人李斯;楷书鼻祖钟繇,长葛人;魏碑主要保存于龙门一带;宋代的“苏黄米蔡”四大家,也多在国都开封一带活动;明末清初的王铎更是开创了中国书法史上的另一个高峰。
而以张海为代表的几代书协领导人的组织、运作能力更是有目共睹。
“以前谢瑞阶、陈天然就经常为书协出主意、想办法。到了张海这届,开始了一种全新的运作方式,频频举办各种国家级大赛、书展,不仅历练了队伍,更是让书家队伍人才辈出。”
“曾有领导评价说,用对了一个张海,河南整个书法界就活了!”周俊杰也高度评价以张海为代表的第二代书协领导人。认为他们不仅组织能力强,而且艺术水平高,书风正。
中原书法之力
大尺幅的创作风格曾风靡全国,大活动、大展览开了全国先河
书法豫军在创作上的一枝独秀,又对中国书坛带来了哪些影响?
“尺幅变化上,就有很大影响。”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中国书法家协会新闻出版委员会副主任、《书法导报》总编辑王荣生说,过去书法作品都是挂在家里、放在案头赏玩,一般尺幅较小。
上世纪80年代,我们河南举行过很多国家级大展,不少人喜欢写大幅作品,“要求字要大,点捺要粗犷”,后来这个书风取向影响了很多人,日本人、我国的其他省份也开始这样搞。
“其实我们也是学明末清初的王铎。”王荣生说,王铎比较喜欢写大字,一般都是六尺、八尺左右。
河南省文联副主席、省书协主席宋华平则认为,河南书界开了全国搞大活动、大展览的先河。
“我记忆中,几乎所有全国的大活动河南都搞过一遍。很多书展或者单项赛事,都是河南先搞了,外省才开始搞。”
为什么如此热衷于搞大活动?宋华平说,只有搞大活动,才能拉练河南的书法队伍,才能激发更多人的书法热情,才能有更多河南作者获奖,才能彰显豪迈、大气的中原书风。
当然,各地多样的艺术风格也在影响、改变着“中原书风”。
“此次获兰亭奖艺术奖的吴行,就汲取了南方的文人风格,以小楷、行书见长,他的字一很正,二很典雅。”周俊杰评价说。
中原书法之价
势头不减,受经济等因素影响,销量方面略有下降
“这两年,虽然经济低迷,河南书法家的市场价格依然势头不减,只不过销量方面略有下降。”省收藏协会副秘书长安顺分析说,毕竟张海这个火车头还在,河南人频频获兰亭大奖,几个中坚力量也很厉害。
“以张海为例,2005年,他的作品大概3000元一平方尺,现在已经涨到5万元一平方尺。”
至于销量减少,一是受经济影响,人们虽然手里有钱,不再轻易出手;二是因为大家的品位提高了,不仅想要名家的作品,更想要精品,有了省级名家的作品,还想要国家级大师的作品,甚至古人的作品。
不过,跟外省市一些书画名家的作品相比,河南书画名家的作品,仍具收藏价值。
“因为我们跟陕西、浙江等地同一水平的作者相比,价格仍显得略低。尤其是画作,更具投资空间。”安顺说。
中原书法之谋
理论研究和学术是短板
未来要在这方面多下功夫
顶着书法强省的荣光,未来河南该何去何从?如何才能让书法豫军持续发力?
宋华平说,首先我们还是坚持以前的方针,继续举办大活动、提供大平台、营造大影响;再一个,做好书法培训工作和普及工作。
加大对优秀书家的奖励。“兰亭奖获奖者回来后,我们都会开专门的表彰会,一般中国书协奖励多少,我们也会奖励多少,算是对获奖者的一种激励。”
更加注重书法理论的研究和人才培养。宋华平说,这几年,跟江苏、浙江等地相比,这一块确实薄弱了。今后要在这方面下功夫,尤其是要调动大专院校书法老师们的积极性。
“最近我们就搞了中原书风的研讨会,正在酝酿魏碑研讨会。”
郑州大学书法学系系主任、郑州大学书法文化研究所所长李放也认为,书法创作是河南的强项,但在理论研究和学术方面,河南与北京、上海、浙江、江苏等地相比,明显落后。
“学术是进行历史传承的必要条件,时代在发展,人们对书法队伍、书家的人文素养的要求越来越高。特别是随着全国中小学书法课程的开设,师资力量的强弱、学术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到我省的人才储备以及后劲有多大。”
中原书法之魅
赢在搞活动,中原书法是外界
了解河南的一个文化标杆
河南省社科院科研处处长、研究员袁凯声认为,中原书法的崛起不是一个简单的现象。
首先来自于河南深厚的文化积累;其次,得益于一批领军人物的示范和引领作用;再次,这几年我省文化强省氛围的营造。
中原书法的强大,又能为河南从文化大省到文化强省的崛起带来哪些启示?
“主要是一个标杆作用!通过一大批名家、名作,向国内外传递出我们河南文化大省的讯号。同时,也彰显了中原文化的厚重博大。”
宋华平则认为,河南书法之所以能在创作上一枝独秀,跟连续性的搞活动、搞大活动分不开。
“从张海主席开始,我们就特别注意搞各种各样的书法展览。”
为了保持活力,2010年,省书协又联系平顶山市,将第三届兰亭奖移至河南举办,当年,我省就创造了“艺术奖获奖作者31人,河南有11人”等4个全国第一。
在宋华平看来,书法艺术不仅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彰显和传承,而且与文学、汉字等各方面紧密相连,代表的是一种“根文化”。
“书法豫军的崛起,必然会带来更多人对河南文化、河南文艺界的关注。在未来的经济发展格局中,这种软实力也必将发挥出更大的引领和带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