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职教新布局,主城区规划建设职教创新发展园区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姬生辉

5月25日上午,济宁市政府新闻办组织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全市职业教育工作有关情况。

职校的学生学费全部免除

加大财政投入,经费保障迈上新台阶。全市进一步完善财政教育投入机制,健全生均拨款制度,设立职业教育发展专项资金,支持中高职学校建设、实训基地建设、专业建设、技能大赛、课程改革和师资队伍建设。全市财政性教育经费用于职业教育的比例逐年提高,职业学校学生的学费全部免除,实行国家资助政策,减轻了很多家庭的经济负担,让经济困难家庭的孩子感受到了党委、政府的温暖。

推进资源整合,学校建设取得新进展。截至目前,全市共有职业院校21所,其中高职院校3所,中职学校18所。占地面积427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79万平方米。实训设备价值6.8亿元。教职工5538人,在校生9.8万人。济宁职业技术学院、山东理工职业学院获批为省技能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济宁市高级职业学校等4所学校获批为国家示范学校;曲阜中医药学校等3所学校获批为省示范学校;金乡县职业中专等12所学校获批为省规范学校。

持续改革创新,教育教学呈现新气象。多所学校开设的专业获批开展对接高等院校“3+2”、“3+4”贯通培养工作,初步构建中高职衔接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近五年,在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我市共荣获国赛金牌3枚、银牌9枚、铜牌5枚,省赛金牌16枚、银牌30枚、铜牌60枚。特别是在2020年济宁市荣获省赛金牌6枚,取得历史性突破,位居全省并列第四名。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曲阜中医药学校获全省首批现代学徒制试点学校,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组建机械制造等8个职教集团。“十三五”期间,向社会各行各业输送合格毕业生12万人。

优化专业设置,服务能力实现新提升。优化营商环境,按照“学校围绕市场转,专业围绕产业转,人才围绕需求转”的要求,结合全市主导产业和新兴产业统筹调整设置专业,形成布局合理、结构优化、特色鲜明、品牌纷呈的专业体系。目前,全市共有省级中职品牌专业19个,市级中职品牌专业27个,示范专业52个、规范专业27个、合格专业55个,新增专业35个。

健全培训机制,队伍建设取得新成效。近年来,邀请多位职教专家,培训骨干教师达1000人次。选派教师参加国家级培训607人、省级培训1655人、“能工巧匠进校园”项目86个。共评出杏坛名师6人、市级特级教师5人、济宁名校长2人、齐鲁名师4人、齐鲁名校长1人、市级名师工作室7个,省级名师工作室8个。

加强职教宣传,社会影响力得到新扩大。近年来,济宁市坚持立体化、全方位宣传职业教育工作,引导社会树立正确的择业观,转变重学历轻技能、重脑力轻体力、重普教轻职教等观念,将优秀中职毕业生就业创业事迹作为宣传的亮点,让家长走进职业学校,让社会了解职业教育,营造全社会重视职业教育的舆论氛围,扩大了职业教育的影响力。

规划建设职教创新发展园区

2020年在编制《济宁市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实施方案》过程中,谋划建立支撑区域发展的职业教育新布局。在济宁市主城区选址规划建设综合性、多功能的济宁大学城(济宁市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园区),建设济宁市公共实训基地、济宁新城大学科技园、济宁健康护理学院、济宁市工商职业学校等。每个县(市区)建设1处集实践教学、社会培训、企业真实生产和社会技术服务于一体的高水平实习实训基地。

突出重点,推进特色专业设置凝聚错位发展活力。在总结多年专业建设经验基础上,形成了错位发展思路,增强了专业设置与本地产业发展吻合度。着力打造的特色专业(群)包括:基于新兴产业发展设置新兴专业,完成济宁职业技术学院智能制造、山东理工职业学院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群建设任务;基于支柱产业发展打造骨干专业,重点建设济宁职业技术学院软件技术、嘉祥县职业中专机电技术应用等专业;基于传统产业发展提升传统专业,如鱼台县职业中专焊接技术等专业。引导职业院校在重点建设专业集群的基础上,将专业群打造成区域资源统筹的人才培养共同体。

攻克难点,推进特色区域文化引领提高职业院校发展效力。济宁作为儒家文化的发源地和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优势独一无二、地域优势得天独厚。经过全市教育系统多年的共同努力和扎实探索,济宁市基本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文化教育路径,取得在省内外有较大影响的成绩和经验。济宁职业技术学院的儒家文化与鲁班工匠精神传承创新资源库项目,山东理工职业学院构建的优秀传统文化“12345”育人新模式等等,正在区域文化的百花园中生根、开花、结果。通过“十四五”期间工作的努力,争取在育人模式创新、工匠精神培育、传统技艺传承、典型经验成果等方面,打造济宁特色,形成山东样板,争创全国品牌。

找记者、求报道、求帮助,各大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点情报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体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