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为什么选择项梁?又如何借项梁之力起飞?

  【汉史专题3】

  引言:一块塑料丢在大街上是垃圾,制作成垃圾桶卖成桶子的价,制作成黄金包装盒便是黄金的价。刘邦藏匿芒砀山中就如同丢在大街上的垃圾,人见而避之。刘邦和景驹混在一起,也只能是塑料桶的身价,没准儿和垃圾一起被处理掉,而加盟项梁集团,就如同塑料包装盒配装黄金,对方闪闪发光,自己不但被漂白,还能蹭点亮光,自抬身价。

  刘邦沛县起义的第二年(公元前208年),原六国的燕、赵、齐、魏等国的起义者都自立为王,宣布脱离秦国组织,此时原楚国的贵族项梁集团在江苏起兵,并迅速发展壮大,成为义军的盟主。而刘邦正是借助项梁集团的势力,搭上了先入秦关的快速列车,为日后平定三秦,一统河山奠定了基础。

  

  项梁是刘邦人生中的第一个贵人,刘邦发家路上的两个重要转折点都与项梁有关。貌似项梁的一生都是为刘邦扫除障碍,搭建平台,甚至连他的死都成为刘邦最重要的机遇和跳板。刘邦投奔项梁,不过偶然而已,结果可谓无心插柳柳成荫,绑上了大树。

  刘邦起义后的大本营设在丰邑(今江苏丰县),并派雍齿驻守。魏王派人劝雍齿,说丰邑是本来是魏国的土地,现在魏国重新崛起,已经占领了很多城池。识时务者为俊杰,你若投降魏国,丰邑这一块地就由你镇守。雍齿经受不住诱惑,果然背叛刘邦,把丰邑做为见面礼投降魏国。

  

  刘邦就这样丢失了大本营,期间有几次试图夺回,结果损兵折将,加上忽然生病,万般无奈之下,只好败回老家沛县。

  眼看形势不利,为了暂时得以自保,刘邦投奔当时已自立楚王的景驹,想借兵收回丰邑,不料景驹自身难保,刘邦勉强跟着他打了几次仗,结果都以失败告终。危机时刻刘邦弃景驹而投靠项梁。

  

  刘邦此举,可能是走投无路的选择,用狗急跳墙形容也不过分。然而这一次选择,成为他的转折点,正是这次选择让他拿到了将来先入秦关的金钥匙。

  选择,往往比努力更重要,如果刘邦依然选择景驹,不久会成为他的殉葬品。而选择项梁则如同骏鸟登高枝,所谓鸟随鸾凤飞腾远,人伴贤良品自高。

  果然,项梁慧眼识人,提拔中用刘邦。增援刘邦5000精兵和10员战将,助刘邦再战丰邑。

  

  加盟项梁集团是刘邦起兵以来最重要的一步。秦末的义军首领大多都是原先六国的贵族出身,他们或自立为王,或拥护原国君的后裔为王,以便得到老百姓的支持,所谓名正言顺,师出有名。

  事实证明他们的确是众多义军中的主角。而义军反秦的同时,相互之间也你争我打,互相吞并。刘邦队伍小,实力弱,缺乏群众基础,很难有立足之地。《史记.高祖本纪》记载刘邦加盟项梁集团的时候只有100多人(从骑百余往见之)。

  

  刘邦加盟项梁集团,自身的安全有了保障,不会担心被人灭掉。另外,项梁集团实力太过强大,逐渐成为义军的盟主。同时项梁又立原楚国国君的后裔熊心为新的“楚怀王”,名正言顺的挑起了“亡秦必楚”的大旗。如此,刘邦也借机得势,成为最“合法”的义军。

  大树底下好乘凉,倚着项梁集团做靠山,刘邦迅速成长,并发展壮大,先后攻打濮阳,雍丘(今河南杞县),还和项羽一起并肩作战,斩杀了李由(李斯之子)。霎时间名声大振,威望四起,有了一定的群众基础和较强的号召力。并在项梁集团争一席之地,为日后独挑大梁,西入秦关,平定三秦,一统河山奠定基础。

  

  选择,就在一瞬间,精心谋划未必正确,糊里糊涂未必会铸成大错。刘邦情急时刻的选择可谓有心栽花不成,无心插柳柳成荫,而正是靠着项梁集团这颗大树,刘邦一跃而起,最终君临天下。

  参考文献 《史记》、《汉书》

  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