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古诗文理解与练习《马说》
马说
·《马说》简介
(一)作品简介
《马说》是唐代文学家韩愈的一篇借物寓意的杂文,属论说文体,原为韩愈所作《杂说》的第四篇,“马说”这个标题为后人所加。此文作于贞元十一年(795年)至十六年(800年)间。“说”是“谈谈”的意思,是古代一种议论文体裁,通过发表议论或记述事物来说明某个道理。“杂说”是古籍分类子部中一目,叙述人事,兼发议论者属之。《四库全书总目·杂家类一》说:“杂家之义广,无所不包……议论而兼叙述者谓之杂说。””韩愈有《杂说》四篇,分别为《龙说》《医说》《崔山君传》《马说》。这篇文章以马为喻,谈的是人才问题,流露出作者愤世嫉俗之意与怀才不遇的感慨与愤懑之情。表达了作者对封建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不重用人才、埋没人才的强烈愤慨。
(二)作者生平
韩愈(768年-824年12月25日),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唐代中期官员,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
贞元八年(792年),韩愈登进士第,两任节度推官,累官监察御史。后因论事而被贬阳山,历都官员外郎、史馆修撰、中书舍人等职。元和十二年(817年),出任宰相裴度的行军司马,参与讨平“淮西之乱”。其后又因谏迎佛骨一事被贬至潮州。晚年官至吏部侍郎,人称“韩吏部”。长庆四年(824年),韩愈病逝,年五十七,追赠礼部尚书,谥号“文”,故称“韩文公”。元丰元年(1078年),追封昌黎伯,并从祀孔庙。
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后人将其与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他提出的“文道合一”“气盛言宜”“务去陈言”“文从字顺”等散文的写作理论,对后人很有指导意义。有《韩昌黎集》传世。
※唐宋八大家:柳宗元(唐)、韩愈(唐)、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
(三)名人轶事:设水布
古时潮州韩江里的放排工,既要扛杉木,又要扎杉排,一会儿跳下江,一会儿爬上岸,身上的衣服湿了干,干了又湿,常常患上肚痛病和风湿病。于是他们做工索性光着膀子,不穿衣服。每天在江边挑水、洗衣服的妇女,看见放排工赤身裸体,就告到官府。官府交涉过后,放排工只好穿上衣服。韩愈来到潮州,听闻这件事后,他跑到江边实地查看放排工扎排和放排的情形。韩愈认为放排工成天穿着一身湿衣服,容易得病。在回衙后,他便让人到江边通知放排工:今后扎排、放排肘,可以不穿衣服,只在腰间扎块布能遮羞就好了。这块布后来就成了潮州的放排工和农民劳动时带在身上的浴布,潮州人把它叫“水布”。据说,潮州人感念韩愈的恩德,将笔架山改称韩山,山下的鳄溪改称韩江。
·文言精讲:《马说》
一、原文阅读
马说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请解释文中标序号的词语。
①祗: ③奴隶人: ⑤以:
⑦或: ②辱: ④骈: ⑥称:
⑧尽: ⑨食(sì): 能:
见: 等: 安: 材:
21其: 23其: ⑩是: 且:
欲: 不可得: 策: 临:
22邪: 24知:
2. 将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2)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3)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4)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3. 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文开篇即提出“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观点,强调千里马的重要性。
B. 本文借千里马“受辱”和“骈死”的事例,呼吁人才应当自强,莫等待伯乐。
C. 本文运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以千里马比喻人才,以伯乐比喻不识人才的统治者。
D. 作者借千里马最终被埋没的悲惨遭遇,寄托了自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心理。
答案:D
4. 说说作者借千里马表达了什么观点,寄语了怎样的情感。
答案:这篇议论文以千里马不遇伯乐,比喻贤才难遇明主,表达了作者希望统治者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使他们能充分发挥才能的愿望,寄托了作者的愤懑不平和穷苦潦倒之感,并对统治者埋没人才进行讽刺、针砭和控诉。
5. 这篇短文仅100余字,多次提出“千里马”,却不显得啰嗦。作者提到“千里马”的方式有哪几种?各具有怎样的效果?
答案:有“千里马”“名马”“马之千里者”“是马也”四种方式。首句直接提“千里马”,令人震撼,引人注意。三句改用“名马”,避免了与上文的“千里马”和下文“千里”行文重复,也避免了歧义的产生。四句改用“马之千里者”既避免了与上文重复,又符合句式应对要求。六句“是马也”既承接上文,又加重了愤慨的语气。
6. 作者的人才观是什么?你对这种人才观是怎样看的?
答案:作者主张通过伯乐发现人才。这种人才观具有片面性,选拔人才可多途径、多层次、多方面。
二、对比阅读
(一)
【甲】马说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乙】祁奚请老
祁奚请老,晋侯问嗣①焉。称解狐②,其仇也,将立之而卒。又问焉。对曰:“午③也可。”于是羊舌职死矣,晋侯曰:“孰可以代之?”对曰:“赤④也可。”于是使祁午为中军尉,羊舌赤佐之。
①嗣:继承,这里指接替职位的人。②解狐(xiè hú):祁县东冀里人。③午:祁午,中军尉祁奚之子。④赤:羊舌赤,羊舌职之子。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
(1)骈死于槽枥之间
(3)食之不能尽其材
(2)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4)称解狐,其仇也
2. 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3. “也”常表示某种语气,同时暗含情感。结合【甲】文第3段的内容,说说其结尾的“也”暗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4分)
4. 在对待人才方面,“食马者”和祁奚各有什么不同的做法?(4分)
答案:1.(1)本义为两马并驾,引申为并列。(2)同“饲”,喂。(3)才能,才干。(4)举荐。
2. 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够要求它日行前里呢?
3. 第三段点明了“食马者”对待千里马的办法是错误的,讽刺了他们的不懂装懂。段末的“也”包含了作者对“食马者”的无知的愤怒和谴责,也表达了对封建统治着不能识别人才、不重用人才、摧残埋没人才的批判和强烈不满。
4. “食马者”不识人才,不能发现千里马的不凡之处,使千里马被埋没。祁奚能够知人善任,而且举贤不避亲、不避仇,使人皆尽其才。
参考译文:
祁奚请求告老退休,晋侯询问可接替职位的人。(他)举荐了解狐,(解狐是)他的仇家,将要任命时解狐死了;(晋侯)又问谁可接替他的职位,(祁奚)回答说:“祁午就可以。”这时(祁奚的副手)羊舌职死去,晋侯问(祁奚);“谁可以接替羊舌职的职位?”(祁奚)回答说“(羊舌职的儿子)羊舌赤就可以。”于是就让祁午担任中军尉,让羊舌赤(担任副职)帮助他。
(二)
【甲】马说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乙】千金求马
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①言于君曰:“请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②事死马而捐③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买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
①涓人:宫中主管洒扫清洁的人,泛指亲近的内侍。②安:疑问代词,表反问,相当于“哪里”“怎么”。③捐:舍弃,抛弃,引申为白白浪费。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
(1)故虽有名马
(2)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3)策之不以其道
(4)君遗之
1. 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 倒悬之 父命之
B. 独行其道 其迁淳安知县
C. 以顺为正者 台谒当以属礼
D. 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昨闻海令为母寿
2.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 【甲】文围绕“何谓大丈夫”的问题展开,景春提出观点,孟子反驳,有破有立。
B. 【甲】文中,孟子运用对比的手法表达了对景春推崇的公孙衍、张仪之流的不屑和鄙视,接着从正面提出自己心目中的“大丈夫”的标准。
C. 【乙】文中海瑞在南平和淳安的言行,体现了【甲】文中“大丈夫”的标准和“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D. 【乙】文通过“布袍脱粟”“艺疏自给”和胡宪宗的话,分别从正面和侧面表现了作为淳安知县的海瑞生活的清贫。
3.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2)昨闻海令为母寿,市肉二斤矣。
4. 包拯、海瑞在民间被称作“包青天”“海青天”。在“苍蝇、老虎一起打”的今天,请结合【甲】【乙】两文,谈谈老百姓心中的“青天”应该是怎样的人。(3分)
参考答案:
1. A
2. A(两个“之”都是代词,代指“他”。B均为人称代词,但一个代指他,一个代指海瑞。C介词,把;介词,拿、用。D动词,算作、算是;介词,给、替。)
3. B(甲文中孟子通过类比表达了对景春推崇的公孙衍、张仪之流的不屑和蔑视。)
4. (1)得志时,与百姓一同遵循正道而行;不得志时,独自走自己的道路。(2)昨天(我)听说海瑞县令给母亲做寿,(只)买了二斤肉。
5. 示例:【甲】文中孟子认为的“大丈夫”的标准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补鞥去”;【乙】文中海瑞做到了“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些都是老百姓心中的“青天”形象。即清正廉洁,一心为公,秉公执法,执政为民。
参考译文:
海瑞,字汝贤,琼山人。乡试中举。(海瑞)代理南平县教谕,御史来到县学学舍,属下的官吏都跪地拜见,唯独海瑞只作揖,不下拜,说:“(按规定)在御史台谒见御史,应当用属官的礼节,(可)这个厅堂是师长教诲生员的地方,不应该屈膝下跪。”(后海瑞)升任淳安县知县,在任上穿布衣,吃粗米,让家中老仆种菜自给。总督胡宗宪曾经告诉别人说:“昨天我听说海县令为母亲祝寿,只买了二斤肉。”胡宗宪的儿子路过淳安,怨恨驿吏,把他倒吊起来。(有人报告海瑞,)海瑞说:“从前胡公巡察所辖各地,下令经过的地方不要招待。现在看此人的行装非常奢华,一定不是胡公子。” 海瑞打开(他的)行囊,有数千两银子,收缴到国库里,派人骑快马把这件事报告给胡宗宪,胡宗宪无法加罪海瑞。
(三)
【甲】《马说》
【乙】《出师表》
诸葛亮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1. 下列各项加点词语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 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B. 不以千里称也 先帝称之曰能
C. 策之不以其道 不足为外人道也
D. 是以众议举宠为督 管夷吾举于士
2.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B. 其真无马邪 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C. 骈死于槽枥之间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D. 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自得之则居之安
3.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说”和“表”分别是选文的文体:“说”就是“谈谈”的意思,写法比较随意;“表”是古代臣子写给皇帝的奏疏。
B. 选文内容都与人才有关:【甲】文作者希望统治者能够发现人才,策之以其道;【乙】文作者希望后主刘禅亲贤远佞,知人善任。
C. 【甲】【乙】两文都具有情理交融的特点,但【甲】文重在说理,在说理中渗透着强烈的情感,而【乙】文重在抒情,通过抒情让后主明白道理。
D. 【甲】文巧用比喻,语言严谨,字里行间洋溢着一种浩然之气;【乙】文语言率直质朴,句式骈散结合,富有音韵美。
参考答案:
1. D,都是举荐、推荐的意思。A吃;同“饲”,喂。B.著称;称赞。C,正确方法;说。
2. B,副词,表示加强诘问语气,难道;代词,代指“他们”。A.两个“而”都是连词,表示转折。C,介词,在。D,连词,那么、就。
3. (1)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够要求它日行千里呢?(2)这些都是忠良诚实的人,志向和思虑忠诚纯正,因此先帝选拔出来给予陛下。
4. C,【乙】文以议论为主,在议论中融入记叙和抒情,对刘禅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达到劝谏的目的。选项中的“而【乙】文重在抒情,通过抒情让后主明白道理”表述不正确。
参考译文:
侍中郭攸之、费祎,侍郎董允等,这些都是忠良诚实的人,(他们的)志向和思虑忠诚纯正,因此先帝选拔出来给予陛下。我认为宫中的事情,事情无论大小,都拿来询问他们,然后去实施,一定能够弥补缺失疏漏,有启发和帮助。
将军向宠,性情品行善良公正,通晓了解军事,在从前经过试用,先帝称赞他有才能,因此大家商议推举向宠为中部督。我认为军营里的事务,都拿来询问他,就一定能够使部队团结协作,好的差的各得其所。
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西汉兴隆昌盛的原因;亲近小人,疏远贤臣,这是东汉覆灭的原因。先帝在世时,每次和我讨论这些事,没有哪一次不叹息并对桓帝、灵帝痛心、遗憾的。侍中郭攸之、费祎,尚书陈震,长史张裔,参军蒋琬,这些都是忠正贤明,(能够)以死报国的大臣,希望陛下亲近他们、信任他们,那么汉室的兴盛,可计算着天数等待了。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