厉害了!东阳职教中心非遗节目登上国家级舞台,还获全国一等奖
还记得首届世界东阳人发展大会的文艺晚会上,有一段歌舞《木雕大王》吗?那是东阳市文艺界首次尝试把东阳木雕人物故事搬上舞台。相较于这种作为音乐伴舞形式的艺术创作,市职教中心的探索更为大胆——把东阳木雕创作过程、传承谱系、经典作品作为主体内容,用urban dance舞蹈形式创新呈现,讲述了国家级非遗项目东阳木雕的教学传承故事。
24日,2021年职业教育活动周之职业院校中华文明礼仪展演活动在山东济南举行,市职教中心的舞蹈节目《雕花不谢》获得一等奖,该校则荣获优秀组织奖。
“此次活动经专家层层遴选,共选出43个节目展演,中职学校节目仅4个,《雕花不谢》是其中之一。”带队参加展演的市职教中心党总支书记、校长卢干兴奋地说,在43个节目里,《雕花不谢》是全场唯一以展示木雕技艺为主题的节目,在许多以民间舞蹈、民间音乐、民间风俗、传统服饰、传统体育、传统礼仪为主题的节目中独树一帜,“以传统工艺入题的节目,除了《雕花不谢》,其他都集中于茶艺,可以说我们的节目非常小众化,为宣传推广东阳木雕起到了一定作用!”
非遗入题,锁定东阳木雕
接到展演活动的通知时已是2月底,“此次展演活动要求以中华文明礼仪为题材,这对我们学校来说困难很大,因为东阳并无典型的传统礼仪项目,不像山东因为尊孔而有一套绵延千年的儒家礼仪。”卢干介绍,在经历几番讨论后,最终决定以非遗入题,把内容锁定为东阳木雕。这是因为该校的木雕设计与制作专业已有近20年的办学历史,是省示范专业和省优势特色专业,学校也是金华市级非遗教学传承基地、全国非遗职业教育集团理事单位。但困难也不言而喻,东阳木雕是传统美术类民间技艺,如何把技艺转化为礼仪,是节目成功的关键点。
“经过请教多位木雕大师、研读木雕资料后,我们认为东阳木雕不仅仅指一门技艺,还包含一套传承礼仪,比如拜师,比如磨刀,比如师徒授受的过程,比如一整套的行业术语,都很有仪式感。我们的节目就是把这种仪式感提炼出来,再用舞蹈语言表现。”卢干说,想通了这一点,一切都豁然开朗。
专家助力,内容精雕细琢
为了让节目出彩,市职教中心邀请了浙江大学公共艺术系的专业团队操刀创作。3月初,浙大专家赵丹丹率队来到东阳,考察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黄小明的工作室和木雕小镇,重点了解东阳木雕技艺和传承特点。3月下旬,专家赵丹丹再次来到东阳,指导舞蹈动作设计。
“整个舞蹈展示的是东阳木雕创作过程,这给节目创作造成了很大的局限。”节目指导老师尧梅芳说,木雕创作过程主要用敲、凿、铲、刻、磨等动作表现,既要符合技术标准,又要迎合视觉审美,学校专业老师负责动作的技术部分,专家负责把技术动作转化为舞蹈语言。大家互相配合,逐一确定每个舞蹈动作和队形,最后在舞台上呈现《梅兰竹菊》4块大型浮雕屏风,还有一款建党百年主题木雕作品。在她看来,这个节目最具隐喻意味和礼仪意义的部分,就是节目开始时是老者在创作,到剧终时老者把雕刀交给年轻人,技艺借此完成了传承,这也是东阳木雕最核心、最具仪式感的礼仪。
节目编排没有剧本,文字部分只有专家团队创作的主题歌。前奏用京剧唱腔,每句歌词都逐字推敲。“当时歌词里提到了千工床,十里红嫁妆,但是中间需要一个词串联,难倒了大家。”市职教中心副校长陈强回忆,为此把文本发给木雕文化专家请教,“传回来3个字:万工轿。歌词就这样水到渠成了。”考虑到表演成员都是中职生,赵丹丹在后期排练时大胆创新加入了urban形式,即融入了街舞、jazz、现代舞等元素,让歌词节奏变得活泼生动,也让学生们更有表演欲。
素人出演,两月精彩呈现
从3月下旬开始排练,到5月下旬展演,满打满算,这个节目仅用了两个月时间就出笼。这背后既有专家的精心指导,也离不开师生的密切配合。
“我们的学生都没有舞蹈基础,甚至都不是木雕专业的,对木雕技法了解不多,但是时间又不允许他们去体验,只能强化训练。”尧梅芳说,36名演员都是由各个专业的学生自愿报名组成,对男演员的数量需求较多,一时招不齐人手,就只能先排练边招募,断断续续差不多费时一个月才凑齐。白天大家都要上课,只能趁着晚自习时排练,而且没有专门的排练场所,经常更换,但大家都毫无怨言。因为艺术表演素质参差不齐,加上尧梅芳还要指导其他参赛节目,可以说排练的每一分钟都是挤出来的,节目的每一个细节背后都写满艰辛。5月上旬,学校“正己书院”开院,《雕花不谢》在开院仪式上首次亮相。表演一结束,尧梅芳就把节目视频发给赵丹丹,继续打磨,力求节目尽善尽美。一轮轮打磨下来,本就苗条的尧梅芳更加清瘦了。
“《雕花不谢》这个节目用跨界的舞蹈语言,诠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传统技艺的传承,既展示了职业教育对非遗传承的教学成果,还向社会特别是年轻人传递了一个理念,那就是传统也可以很时尚。”卢干说,这种艺术表演也是学校参与东阳木雕文化基因解码的有益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