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呼万唤!这套堪称青少年科普“天花板”的《少年时》开启预订!

  好消息!在读者千呼万唤、望穿秋水之际,

  2023年第九辑少年时,终于正式开始预订!!!

  来看看让编辑们吵到头大、好不容易敲下来的12本主题出版计划。涵盖生命科学、地球科学、形式科学、人文社科、新技术等跨学科领域;又紧跟时代前沿,探讨“下一个疫情”、“爱情的科学”、“长生不老”等顶流话题。

  

  每一个主题都是提前半年到1年就开始筹备,凝聚全球科学家和科普作者数月的心血和数十年从业的智慧,只为将原汁原味的科学呈现给渴求新知的少年儿童。

  步入第9年,《少年时》将迎来它的“第100本突破”——是的,这套让人直呼“硬核”的科普人文丛书,每本都经过扎扎实实的匠心打磨,到2023年底,将积累到108本,经过市场与时间的考验,早已成为来自652城市的16万老读者最忠实和坚定的选择。

  

  来看看读者对《少年时》的评价

  上下滑动查看更多

  

  

  

  

  

  

  

  

  也许新朋友会问了:《少年时》凭什么收获这么多读者的青睐?

  这是因为它有:

  顶尖智库:来自全球五大洲20多个国家的400多名签约作者原创撰稿

  全球视野:探讨涉及9大领域、横跨100+学科的前沿热门话题

  主题式阅读:积累知识,提升思维能力,快速入门新领域

  跨学科体系:从点到面,打破学科壁垒,有体系地学习

  个性化学习:老师、家长和孩子们可以随意组合自己喜欢的话题,从学科领域、兴趣爱好、年级水平、阅读难度、出版年代等等方面入手

  给孩子的科普,要考虑三个维度,即知识、方法和思想。现如今多数科普书和杂志,仅仅停留在知识层面,但这无法达到“科学素养”最核心的需求——让孩子通过科普阅读,掌握分析、判断甚至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这些恰恰是《少年时》最擅长的:注重知识的前瞻、思想的明辨和学习方法的探究,满足青少年对科普学习不同阶段的需求。

  有人称它是青少年科普届的“六边形战士”,因为它在综合文理、兼具深度和广度、平衡趣味和难度、注重细节和体系、锻炼结构性思维、批判性思维和探究能力等方面,把每月一本书做到极致。

  小编开的脑洞

  

  ▲素材源自网络

  也正因如此,跟着读了几年的读者,往往会发出这样的感叹:

  少年时,性价比真的是难以置信的高啊。在这个如此“卷”的时代,不是真朋友透露给你这个信息,你可能真的会错过这个宝藏。

  具体高在哪里?同样订1年12本科普读物,停留在碎片知识层面的只能读1次,再读就没什么能够深挖的价值了;但《少年时》随着孩子年纪和阅历增长,还能持续源源不断地提供给孩子营养,每每翻阅都会拥有新的收获,是购买一次但持续受益的高效教育投资。

  

  如果你已经看到这里,说明《少年时》成功吸引了你的注意力,那就再占用您几分钟的时间,让我和您好好聊聊,为什么《少年时》是孩子的不二之选。

  先来说点最实在的

  助力升学考试和职业选择

  1. 适应新课标的跨学科学习与综合素质提升

  相信大多数家长都知道,4月份教育部出台了《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即“新课标”),对小学和初中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各学科课程标准进行了调整。

  而我们在研读、比对后,发现它与《少年时》的契合度堪称完美,就这么说吧:今天国家倡导的综合素质提升,《少年时》从2015年就在践行。

  一直以来都有同行感叹:这应该是由国家大力推广的一套书呀。更有读者发来一位中科院博士的评价:如果市面上都能这么教孩子生物,那国家就有希望了。

  

  少年时主题涵盖了100多个学科,在阅读过程中,孩子们能体验到超越“新课标”所预设的内容广度和深度。可以这么说,无论之后的教育改革如何推进,跟着《少年时》阅读准没错,因为要求综合素质提升的大方向一直没变,而《少年时》用8年的匠心打磨,已经做到同类产品的极致。

  

  ▲点击下单第九辑

  《少年时》跨学科学习的特点,符合了当下“学科融合”的大趋势。如果你仔细研读比对“新课标”和近年高考题目,就会对“跨学科”这个概念印象深刻:课程设置越来越综合,学科壁垒越来越模糊,在打好学科内的基础之上,老师还需要带领学生去探讨各种各样的话题:人文、科技、时政热点、社会民生……

  举例一本《少年时》,你可以看到多个跨学科的知识。比如《碳的轮回》这本书,以“碳”为核心线索,涉及多个校内科目的夯实和拓展:

  化学:元素周期表,有机化学和无机化学,合成材料

  生物:细胞结构,植物的光合作用,人体的呼吸代谢作用,生命起源假说

  物理:宇宙大爆炸、恒星的形成

  地理:板块运动,地质地层的类型,天然气石油煤炭和岩石的形成

  

  

  

  

  同时,《碳的轮回》还用近半本的篇幅,着重探讨了当今世界最受关注的气候问题,“碳中和”的经济学知识、以及“摆脱碳”的新能源技术。让读者的视野随之开阔起来,这样一来,眼前的学习才变得更有趣和有意义。

  

  

  可以看到,围绕着“碳”,这本书将所有涉及到的理论基础、前瞻新知都讲得清清楚楚,而100多本《少年时》,每一本都有这样的关联综合与深入浅出,对学生拓展课内知识,提高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都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在此前提下,提高学习成绩就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厚积薄发的过程。

  2. 历年来多次押中高考题,积累跨学科写作素材库

  每到高考季,前线吃瓜的老读者都能在考题中发现“惊喜”:这个知识点,我在《少年时》中见过的。比如2022高考作文浙江卷中的“超级计算机”、北京卷中的“防疫设计”、全国新高考I卷中的“本手、妙手和俗手”等等,都能在《少年时》中找到对应的知识。

  但顶锅盖说句凡尔赛的话:押中考题,并非《少年时》刻意为之,只是因为覆盖知识太广,捎带手实现的一个结果。

  

  说正经的,为啥每年高考作文题都被人吐槽“难”?其实不是题目本身有多难,难就难在学生平时缺乏积累,肚子里没货倒不出来。就像是你现在让一个从来没接触过“碳中和”、“生存性风险”概念的孩子,临场发挥写一篇相关的文章,那肯定蒙圈,觉得没啥可写的。

  《少年时》解决了源头上的素材问题:将近几十年最前沿、最热门的100+个话题呈现给孩子,每个话题用一整本书介绍历史沿革、硬核原理、未来动向,链接跨学科、跨领域的知识,涉及面足够宽广和深厚。从任意一个小的知识点开始,都能让孩子有得聊、且聊得滔滔不绝。

  每本书又深入进去,让孩子看到科学家是如何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他们遇到哪些艰难险阻,又是如何凭借知识实力和坚韧不拔的精神去克服的。这些科学家故事,本身也是给孩子非常好的写作素材。最重要的是,在阅读过程中学会像科学家一样思考,锻炼孩子的思辨能力。

  以《论争改变世界》这本书为例,《少年时》让孩子看到了那些“科学界”的大佬们互相撕X的一面,但正是这样的质疑、批判、推翻、争论不休,让科学家的思维更加严谨,让科学论证更具说服力。说到底,写作也是一场跃然纸上的“论证”过程,如何行文布局更加严谨,更能说服别人接受你的观点,这些大佬们的思路值得学习。

  

  

  

  

  另外,虽然科学和理性是《少年时》的强项,但它也有许多精炼准确和极富诗意的表达,堪称“百万级文案”的金句。细细品味、积累模仿,让孩子的写作不落俗套,寥寥几笔就能迅速抓住阅卷老师的眼球。

  

  3. 构建个人知识体系,培养“会学习、会主动学习”的青少年

  普通人和“学霸”的差距究竟在哪里?同样学习一样新事物,“学霸”有明确的目标,善于总结方法主动学习,懂得把知识连接起来,在头脑中形成知识体系。正因为他们会学习,所以才越学越聪明。

  

  《少年时》就是这样一套让孩子“会学习、会主动学习”的书。不少读者反馈,孩子学到相关知识,遇到问题想不通,就会从《少年时》中找到对应的知识点,进行深入理解:

  

  暑假老师安排的小课题,《少年时》是最佳参考书:

  

  参加科技竞赛,学校的知识不够用,《少年时》就是孩子的备考书目。

  

  《少年时》每一个主题的知识架构都经过严谨而精心的设计,每月一本的出版方式又在螺旋式更新这些主题,相互勾连、相互交织,就像是下面这位家长的切身体会:阅读少年时,就是在孩子头脑中织网,形成自己的观点和知识体系。

  

  

  除了在大量阅读中潜移默化的影响,《少年时》还用两本书《我们该怎么学习》和《如何构建自己的知识图谱》,将方法论总结出来直观呈现给孩子,相信不少老读者在读到这些篇章时都会感到“豁然开朗”。当孩子有了“构建知识体系”的这个概念,再去翻阅更多少年时主题,就会发现每一本的结构是那么清晰,内容丰富详实,是不可多得的学习和作文素材库。

  

  

  在多变的世界里保持竞争力,需要的不只是知识或技能,而是终身学习的能力。《少年时》的全套100多本书就是孩子终身学习的起点。

  

  4. 看到外部世界的运行规律,助力孩子职业启蒙

  说到终身学习,就不得不提到职业规划。

  前两天还和朋友聊孩子升学分班的事。她说:孩子刚上初一,老师就已经通过摸底考试知道哪些能上高中,哪些要去职业学校了。虽然不怕孩子是“被分流”的那一批,但也担心:从小按部就班上课的孩子,面临人生如此重要的岔路口,怎么知道自己未来想做什么?

  我赶紧把手边的几本《少年时》推荐给她:这套书能让孩子看到未来有哪些可能的职业,启发思考自己未来想做什么。

  

  100多个主题是孩子认识职业的窗口,用最低的成本,尽可能多地让孩子接触不同领域、不同专业的知识,让孩子从小就能知道这些领域内的人们大致都在做什么,在头脑中形成模糊的概念。

  

  注:此图包括至2022年底出版的所有图书,将会不断更新

  比如,《计算机软件如何工作》这本书里,就为孩子介绍一款软件从需求分析、软件设计、代码编写、测试、软件发布、运营维护等不同环节上有哪些岗位设置,他们都需要承担哪些职责,需要具备哪些专业知识和能力。

  

  

  再比如,《碳的轮回》这本书,就帮助孩子从“碳中和”的角度看世界经济:不同国家和阵营,他们的地缘条件、发展阶段及水平、经济状况等等都会影响他们对碳排放的各自诉求。而中国早前承诺将于2060年实现碳中和,与之相关的新能源、新材料和碳交易等产业将成为新风口。

  

  少年时也专门出过一本《未来职业与新素质》,预测2030年会有哪些热门职业,感兴趣的读者可以去翻阅。但这本书写得更多的是,需要培养哪些知识和技能,来应对未来多变的世界和尚未出现的职业。

  

  

  这样的例子在《少年时》中不胜枚举。更何况,《少年时》由来自全球400多名科学家、艺术家、文学家和人文学者直接撰稿,就相当于让孩子和这些顶尖的智慧大脑直接对话,从字里行间获取他们对自己从事领域的研究和思考。正如这位家长说的:

  

  说到这里,不“秀一下”我们的作者团队似乎有些说不过去。由于篇幅有限,我们摘取几位常驻作者的履历来给读者看下我们的团队有多牛:

  作

  者

  团

  队

  

  让-皮埃尔·博笛

  (Jean-Pierre PETIT)

  法国科学家,曾任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 (CNRS)的高级研究员,等离子物理和磁流体力学研究领域先锋。

  

  海上云

  工学博士,资深旅美科普教育专家,诗人。获美国专利数十项,发表专业学术论文百多篇,和50多万科普文字,诗作和歌词数百首。

  

  丹·里施

  (Dan Rish)

  美国知名童书以及儿童杂志作者,资深科普作家

  

  玛丽-法兰西·杜瓦乐

  (Marie-France Duval)

  法国马赛艾克斯大学的特级教授,多年从事宇宙物理和天体力学的教学工作,主要研究星系和棒旋星系的形成和演变。

  

  吴进远

  高能物理学博士,从事粒子物理探测器的电子学和触发系统的研发工作。

  

  在人人跟风快流量的时代

  《少年时》自有它的“慢”追求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离骚》

  在花费了较长篇幅,从结果推导《少年时》带给孩子的好处之后,现在让我们把思路“翻转过来”,从创作的源头来看《少年时》,你就能理解它为什么厚重,从而独树一帜。

  用做书的标准,每本都经过最少半年的全球策划组稿,按照每月1本的频率进行独立书号的审批和发行,是资深出版人听了都要摇头的困难。曾有人问:青少年科普,明明有更容易的做法,为什么《少年时》非要舍近求远?

  

  举个不恰当的例子,《少年时》就像纯手工制作的甜甜圈,制作过程耗时耗力,摆在货架上乍看之下,可能和机械量产的甜甜圈差不多,但只有细细品尝过的人才知道,它的高规格用料和营养价值,耐咀嚼的口感,回味悠长的香味,远非机械甜甜圈所能及。而《少年时》团队始终相信,中国青少年值得品尝最好的。

  1. 把阅读还给孩子,坚持难度不矮化儿童

  初次接触《少年时》,不少新朋友都会被它“颠覆”认知:作为给孩子的科普,是不是有点太难了?这种质疑声从出版初始就一直伴随着《少年时》前进的脚步。

  每当有人在群里问这样的问题时,老读者就会以“过来人”的角度现身说法:永远不要低估孩子的理解能力,他/她比你想象得更具潜力。

  

  为了让读者更直观理解“难度”的必要性,或许我们可以这样给《少年时》和一般科普读物做“区分”:市面常见的科普,往往是通过浅显易懂的表达,大量精美的图片,把孩子从花花世界“吸引”到科学世界的大门口;而《少年时》则是当孩子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或对某些知识产生了兴趣,想要继续探索下去,提供给孩子足够有深度的优质学习资料,和引发孩子深入思考的学习方向,把孩子真正领进科学世界的大门。

  《少年时》的“深入浅出”,并不是让科学“降维简化”后接近孩子,而是让孩子去接近和理解“真正的科学”。

  孩子自己最清楚什么是深入浅出

  事实上,真正的科学与普罗大众之间,有着一条难以跨越的鸿沟,这是今天所有科普从业者的共同难题。要知道,现代科学是经过千百年来无数个同代人中最聪明的科学家,一代代去论证、推翻、积累、前进……才发展到今天的水平。现在让一个仅仅十来岁的孩子,去认识和学习这些知识,一定会有感到艰难晦涩的时候,这是很正常的。但克服了最初的不适,坚持下来就能拨云见日,看到科学真正的魅力。

  为了填补其中的鸿沟,让孩子靠近真正的科学,《少年时》的编创团队在“平衡难度”上可谓是煞费苦心。

  纵观目前已经出版的近100本书的主题,你会发现历年来《少年时》的难度分布,是经过精心设计和考量的,会有贴近生活、容易理解的主题,也会有需要读者稍微往上够一够,挑战自己的“硬骨头”。

  注:此图包括至2022年底出版的所有图书,将会不断更新

  同时,《少年时》的知识体系也在不断更新中,比如:2016年出版了《计算机大穿越》,整体认识计算机硬件与软件的基础知识;2022年出版了《计算机软件如何工作》,重点帮孩子理解“程序员”的思维。单看《软件》这本,可能会稍有难度,配合其他主题能帮孩子更好地消化和理解。

  具体到每本书里,即便是号称“最难啃”的主题,也会在篇章中设置不同难度的文章,引导孩子循序渐进地学习。以《对生命负责:新药研发的故事》这本书为例:

  

  有的文章讲述新药研发的科学史,让孩子获得整体和大致的概念,相对简单易懂;也有讲新药研发中的经济学,偏人文的话题,也容易理解。

  而有的涉及到合成生物学、化学等学科基础的“硬核知识”,是搞懂本书主题绕不开的“硬知识”,孩子结合学校学习的进度,以及个人阅读水平,可以尝试挑战,对未来学校学习都会有帮助。

  每本书最后,也会有未来发展趋势、最新科研动态,有的可能连科学家都没完全搞懂,也会存在一定难度,但这些搞不懂的地方正是激发孩子探索未知的动力。

  把阅读还给孩子,也就意味着需要孩子付出时间和努力,潜心阅读,这也是学习成长的必经之路。《少年时》已经铺好一条路,怎么走,需要孩子自己来完成。

  

  2. 呈现科学探索的真实经过,让孩子看到“什么是科学”而非“科学是什么”

  对知识和观点多方求证,刨根问底,独立思考,是今天少年必备的素质。因为在科普传播越来越新颖多元和低成本的背景下,我们缺乏的不再是知识的传播,而是辨别知识的能力。

  

  比如,《我们喝的是什么》通过探究饮料背后的科学,让孩子们学会理性和自律、学会如何科学地判断日常习俗和习惯的优劣,而非跟着商业化的影响走。其中对于”绿茶是否防癌“这个话题,我们让作者和编辑一定要找到确切的论文,进行多方的比较。我们需要对这些科学证据的强弱关系,进行比较和理解。不急于做定论,事实上学界也还没有定论。

  

  通过许多论文的比较——有些论据是相关的,有些是不相关的,我们了解到,单一研究结果的指向,不能让我们完全相信这就是事实,还有不同的研究结果证明了不同的结论。我们应该如何看待科学家的研究成果,如何把这些不同的论文、证据放在同一个评级体系中,去理解,并得出自己的结论。而不是单单仅因为某篇文章的某个结论,就深信不疑、人云亦云。

  不用“下定论”的方式解释问题,也同样适用于那些已知的“常识”。

  例如,提起“温室效应”的话题,一般的科普会展示融化的冰面、瘦骨嶙峋的北极熊,摆出温度上升的数据,呼吁人们低碳生活,节能减排。但事实上,为了搞懂两者之间是否存在必然联系,科学家们的推测、争执和验证跨越了200多年,这些过程很有意思,不仅包含科学家的脑力角逐,还能让孩子看到科学发展受到时代的限制,甚至权威组织和新技术还会在关键时刻帮倒忙。

  

  这些科学探索的经过,让我们每个人重新审视自己的内心:是否充分理解了知识,是否存在“想当然”的地方,不断认识世界,反求诸己,让思考更加清晰,用更加理性、科学、中立、开放的态度去汲取新知。

  3. 有温度的科普,恰似“心有猛虎细嗅蔷薇”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教育最重要的不是让孩子出人头地,而是让孩子形成健全独立的人格、获得让自己和他人幸福的能力。

  《少年时》一直强调给孩子的阅读,要兼顾“科学思维”和“人文素养”。在已经出版的将近100多本的图书里,有相当比例的“人文主题”,帮助孩子认识自我、认识世界、培养审美能力和实现内在成长。具体来说,我们把这些主题划分为“自我认知和成长”、“审美和欣赏”等套装,读者可以参考下面图找到对应的人文主题。

  

  注:此图包括至2022年底出版的所有图书,将会不断更新

  当孩子稳定内心,放眼世界:新冠疫情爆发的第三年,我们同时面临着极端气候、国际冲突以及世界经济下滑的复杂局面。在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面前,很多人都不禁在问:这世界会好吗?未来会好吗?

  世界需要有知识的人,更需要有理想、有情怀的人。在这一点上,《少年时》用它科学理性而又饱含人文色彩的文章,教孩子永葆悲悯之心、看到人类共同命运。

  比如,当孩子阅读《对生命负责:新药研发的故事》这本书时,会惊讶地发现用于控制白血病和淋巴癌的氮芥,也曾在战争中被当作生化武器使用;抗肿瘤成分紫杉醇,也曾在中世纪的欧洲被当作毒物涂抹在弓箭上。同样一种成分,既可以用来对抗死神也能成为死神本身,关键在于人类能否本着良善的心,正确看待和使用科学的发现。

  

  

  在《细胞大世界》这本书里,《少年时》从“感知世界”的角度讲述海伦·凯勒的故事:

  安妮给予海伦的第一次温馨拥抱,抓着海伦的手让她触摸水,然后在她的手上写出水的单词,正是通过细胞上的离子通道受体分子所感受到的,信号通过神经细胞传输到海伦的大脑,从而实现了安妮对海伦的语言启蒙。大卫·朱利叶斯就是因为“发现温度和触觉的受体”获得2021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将前沿发现和人文关怀连接在一起,就是《少年时》科普的写法。主编们对科学家作者常说的一句话就是,请给我们一篇科学散文吧。

  再比如,《2020年代智能生活》中有一篇文章名为《更有温度的科技》,专门介绍了能帮助盲人、语言障碍人群、残障人士的AI+无障碍科技。就像编辑在这本书的卷首语中写的:“智能不是关于什么是可能的,而是关于什么是有用和有价值的。”

  

  

  面对自我,让孩子获得内在的成长和力量;面向世界,让孩子拥有全球视野、理想和情怀,这就是有温度的科普,也是《少年时》一直想要传递给读者的理念。

  4.给孩子远超过一套书的价值,性价比超高值得珍藏

  弗朗西斯·培根曾经说过:“有些书可以浅尝即止,有些书是要生吞活剥,只有少数的书是要咀嚼与消化的!”而《少年时》无疑就是后者。

  一位家长晒出自己家孩子阅读方式的转变:从1小时读10来本书,到忽然抱着1本《少年时》看半天,不吃饭、不睡觉、不玩都要看。

  

  与其他科普书横向对比,1本《少年时》信息量巨大,越翻越厚;纵向对比,《少年时》的前瞻与不断更新的知识体系,也让它不会过时,常读常新。

  横向:单本《少年时》与某款科普杂志的厚度对比

  

  最直观的展现,每本《少年时》约为22万字,相当于市面一款畅销书的体量。同时又保障了知识的系统性和严谨性,是一本实实在在的书籍而非期刊。

  纵向:以“元宇宙”的概念为例,这些书能帮孩子构建全新的知识体系

  

  少年时编辑就像你在中高考前夕坚持拖堂给你多讲一道题的老师:一个角落里的小小图注都要反复推敲将近1周时间,查询几万字的资料,只为了尽可能做到真正深入浅出,让孩子理解更多新知。

  

  比如,《碳的轮回》P58-59的跨版图,讲的是呼吸作用,涉及多位化学家的研究结果,涉及化学渗透、构象变化等一系列的过程。为了给读者呈现这一张图,编辑们从全网搜集到与这些流程先关的图片:

  读懂科学家原始论文和相关综述之后,再把图清晰化,并且配合文字做一步步讲解。

  在编撰《如何欣赏古典音乐》这本书时,编辑们为读者挑选了一批可遇不可求的经典声碟,这些是在一百多年的录音历史中,为数不多的第一流的乐团、指挥、演奏者、音乐厅和录音师完美结合的录制实例。书中讲到的所有曲目,都标记了出处或者给出了二维码,随看随听,阅读体验非常棒。

  

  近两年,少年时投入很多时间、精力在免费的读者服务上。比如您所在的读者社群,每月都有2场以上的,配套新书的科普直播,由科学家作者直接和孩子们互动,讲解书中的重点知识,拓展更多知识背景。

  

  

  每一本《少年时》寄到手里,翻开就能发现一个精美的、与主题配套的小书签,由海上云作诗、志愿者朗诵,全年12个书签的量,让孩子在阅读科普知识的同时,也能拥有诗意的遐思。

  

  

  ▲2021年全年的12个书签

  从2022年1月起,全年订阅最新一辑的读者,还收到了来自《少年时》的学习卡,附赠12本配套电子书的增值服务,让孩子、家长在手头没书的时候,通过手机和电脑也能随时随地阅读《少年时》。

  

  现在下单第九辑《少年时》,送价值688元第九辑学习卡,2023年随第一本少年时邮寄到家,并正式开通线上权益。

  

  什么?你以为这就完了?不,《少年时》给你的惊喜不断!现在下单,还免费赠送限量款:价值129元冰川蓝户外单肩包,将在读者下单后7个工作日内优先为您邮寄到家,数量有限,先到先得。

  

  团购详情

  团品:《少年时》第九辑

  价格:原价588元,亲子学乐团购价418元

  适读年龄:6岁+

  退换问题:一经发货,不支持无理由退换和中途退订,如遇快递不慎导致书籍受损,请及时联系客服处理。请谨慎下单哦!

  发货时间:此产品为预售商品,发货时间为2023年1-12月,每月月底寄送1本,寄出后有短信通知快递单号。

  识别二维码或点击阅读原文参团购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