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齐托育“短板”婴幼儿照护服务职业教育产教融合项目在京成立

5月15日,由国家卫健委能力建设和继续教育中心主办、金融街教育承办的“婴幼儿照护服务职业教育产教融合项目启动会暨产教融合职业教育专家小组成立大会”正式召开。大会持续两天,旨在对婴幼儿照护服务职业教育进行产教融合的探索,推进在高校建设具有全国示范辐射效应的婴幼儿照护服务产教融合项目,促进相关学科建设,提高行业人才培养质量,支撑产业发展,开启我国高水平婴幼儿照护服务专业人才建设的“破冰”之旅。

在会议现场,国家卫生健康委能力建设和继续教育中心副主任唐剑安介绍,从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来看,0-14岁人口低于60岁以上人口,中国老龄化进程不断加快,而出生率是影响老龄化进程的重要因素。尽管2016年我国开始实施“全面二孩”政策,但生育意愿不足、出生率下降的状况并没有得到改变。“不愿生”“不敢生”仍是很多家庭的无奈之选。2017年后我国人口增长率和出生率均持续下降,2019年新出生婴儿为1465万,是1960年以来的最低水平。

“生育意愿低下是经济发展状况和生育、养育、教育等多社会要素综合影响的结果,其中一个重要、并且直接的原因是托育机构的不足。尤其是0-3岁婴幼儿的托育、入园问题成为 ‘幼有所育’的最大瓶颈和痛点”,唐剑安告诉北青-北京头条记者,据统计,我国3岁以下婴幼儿人数约5000万,婴幼儿在各类照护服务机构的入托率仅为4.1%,而托育需求率为48%,行业市场需求潜力巨大。但目前国内托育体系仍处于资源短缺、供不应需的状态,专业人才缺失、质量参差不齐等问题制约了托育服务的发展。

为了深化中央“幼有所育”和婴幼儿照护相关精神的贯彻落实,国家卫生健康委围绕婴幼儿照护服务机构建设、人员培训管理、职业标准建设等,出台了一系列规范、大纲、标准、指南等政策文件,加强行业管理和系统规划,形成政府引导、多方参与,普惠服务为主、多层次、多样化的托育服务供给体系。时下,国家卫健委人口家庭司正在推进保育师标准的制定,在保育员标准的基础上,把0-3岁婴幼儿照护工作的标准囊括进来,充实和丰富针对0-3岁年龄段心理生理特点、健康照护规律和喂养看护要求的评价内容;同时,在教育部公布的2021年职业教育专业目录中增加了婴幼儿发展与健康管理等专业,通过中职、高职专科、高职本科一体化专业设置,为学生职业发展打开通路。

北青-北京头条记者也注意到,今年3月教育部印发《职业教育专业目录(2021年)》中,与计划生育有关的专业或被撤销、或被更名,婴幼儿托育相关专业被纳入了医药卫生大类下的健康管理与促进专业类。

“以前,我们说得更多的是幼有所教,指的是3-6岁儿童的教育,归教育部管,而现在,我们也越来越重视幼有所育,也就是0-3岁婴幼儿的照护服务工作,这次教育标准的制定交给了卫健委”,唐剑安说,0-3岁的生命很柔软,回应性照护比教育更重要。“孩子不同的哭声都能释放出不同的诉求”,唐剑安说,婴幼儿缺乏基本的识别能力、对抗能力和表达能力,照护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不仅要有爱心、有职业道德,更要具备最基本的健康照护知识。而目前培养的早教和幼教人才不能肩负起这个重任,这也是为什么婴幼儿托育相关专业被“拎”出来的原因。

为了让中高职院校依托学科资源优势,对专业人才进行“有效培养”,并和托育行业紧密融合,构筑托育服务专业人员队伍“蓄水池”,在此次大会上,婴幼儿照护服务职业教育产教融合项目正式成立,同时,大会宣布成立“婴幼儿照护服务产教融合职业教育专家小组”,这些专家来自于婴幼儿照护服务产、学、研三类专业机构,是领域内专业权威的代表。

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前教育学院院长厉育纲也成为了“专家小组”中的一名专家,她认为,在这个领域产教融合非常重要。她说,职业教育要以市场为导向,但学校对市场的把控也会有滞后性,所以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学校应该“引进”更多行业专家来学校做指导,同时把本校的老师“送到企业里去”,促进产教研一体化。“教师是双师,学生也要将专业学习和实践学习结合起来”,学生质量才能有所保证。同样,课程评估也很重要,“从出口定位到什么岗位反推人才培养需要什么样的能力”,学校课程方案也不能是一成不变的,要不断适应市场,依据行业对人才需求而变化。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刘婧

编辑/张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