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一鸣:造就高水平“大国工匠”,职业教育新变革势在必行
12月21日,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2019学术年会在北京开幕。两院院士、教育部部门、职业院校、企业等近千名代表共聚一堂,围绕“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新时代现代职业教育责任与使命”主题,回顾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历程,共谋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党组成员、副主任王一鸣在主旨报告中表示,在新的发展阶段,职业教育的地位正在凸显,为了适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高质量发展对产业升级的新要求,职业教育的新变革势在必行。
王一鸣指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的奇迹,制造业规模跃居全球第一,成为全球唯一拥有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但是,他提醒我们也要看到,与世界工业强国相比,我国产业基础能力依然薄弱,如基础材料、基础工艺、基础元器件、零部件、基础软件等,产业链整体上还处于中低端,大而不强。他认为,这与我国劳动者技能达不到有关系,我国产业工人整体素质、技术、技能水平不强,所以,在新的发展阶段职业教育的地位正在凸显。
王一鸣表示,过去我国产业结构升级往往聚焦于产业自身,而对人力资源于产业发展的支撑作用重视不够,因此在产业转型升级的过程中人才缺乏、技术缺乏的问题比较突出。他说,新一轮科技革命和高质量发展对产业升级提出了由结构标准转向效率标准、由技术升级转向系统升级由产业思维转向体系思维的新要求,因此职业教育要把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地衔接起来,真正建设教育、人才、产业、创新协同发展的现代制造体系。
王一鸣认为,职业教育是现代产业体系不可或缺的非常重要的一环。他说,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水平,建设制造强国,需要大批掌握精湛技能和高超技艺的高技能人才队伍。他提出,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建设宏大的知识型、技术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造就越来越多的大国工匠,助推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用高水平的人力资源来推动和实现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必须推动职业教育的新变革。
王一鸣阐述了他对职业教育新变革的理解,认为要从三个方面展开。
第一是培养模式的变革。职业教育是以培养职业技术技能为导向的教育,是与产业转型升级、建设制造业强国、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联系最为紧密的教育类型。从人才培养模式来看,随着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的涌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滞后性问题日益突出,造成了技术技能人才供给与市场需求之间的结构性失衡和资源错配。改进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强化人才的有效供给与超前储备,实现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趋势、与市场需求的对接就显得越来越紧迫。因此,职业教育要按照十九大提出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方向来推进行业、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第二是教学方式变革。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根本不同是,前者传授经验知识与隐性知识,而后者传授科学知识与显性知识,教学内容是不一样的。以前,职业教育往往照搬普通教育的教学模式,实践证明并不适合。职业教育要以“干中学”的模式来变革教学模式,提高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比例,从基于学科知识体系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实施逐步转向基于职业发展需要的模块化课程设置与项目制教学方式。
第三是教学内容的变革。怎么样适应新一轮科技革命?职业教育要通过整合物联网、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新技术来改造教学内容,把产业的先进技术、优秀文化、发展需求融入到教育教学资源和教育教学的全过程,推进专业调整和学科建设,使专业教学对接产业发展的需要。在专业体系建设方面,要注意专业群结构的逻辑性和对接产业的吻合度,紧扣产业集群发展的趋势,与行业标杆企业进行深度合作,以技术技能的传承和创新为纽带来推进专业设置、教学内容改革,对接产业发展和技术升级的需要,从而形成一批特色鲜明的专业课程和专业设置,更好地服务国家制造业升级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