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人张敬忠《边城》一诗赏析
张敬忠,唐京兆(今西安)人,生卒年代不详,不大有名的诗人。唐中宗朝任监察御史,曾在五原朔方军总管张仁愿军中任幕僚。这首诗就是他在五原军中写的。
五原春色旧来迟,
二月垂杨未挂丝。
即今河畔冰开日,
正是长安花落时。
这首诗的前两句写的是边城春迟。五原,即今内蒙古自治区五原县。五原地处塞上,冬天严寒而漫长,诗人是长安人,他知道这边城的春天自古以来就来得很晚(“旧来迟”)。他对杨柳的变化很敏感,因为杨柳历来都是诗人们笔下报春的使者。他想农历的二月长安已是垂柳泛绿,春意盎然了,可看看眼前边城的垂杨(即“垂柳”)却依然干巴巴地在寒风中瑟瑟发抖,一点生机都没有。他在期盼边城春天能早点到来的同时,思念故乡长安是很自然的。
于是有了后两句,“即今河畔冰开日,正是长安花落时。”“即今”,现今的意思。从看恐怖片柳“未挂丝”到现今,又过了一段时间了(大概一个来月吧),边城才“河畔冰开”,有了一点春的气息,柳眼微开,离春暖花开还得过很长时间,可这时诗人想故乡长安已经是暮春时节,落红无数了。这后两句是似对似不对的流水对(拿掉每一句的前二字就是流水对),拿边城的早春跟长安的晚春对比,再一次表达了对盎然春色的向往,对故乡长安的思念。
这首诗也可以看作是一首边塞诗,但诗的情调却自有特色。诗中没有其他边塞诗的或慷慨豪壮,或悲凉哀怨,而是恬淡宁静,却没有半点冰冷冷的感觉。只是抒写人之常情——盼春,思乡。从诗人的心情我们可以看出边城安定和平。有人拿这首诗跟王之涣的《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相比,认为两首诗有“声息相通”之处,这种看法我不能同意。王之涣笔下的边关是辽阔壮美的,这首诗却没有辽阔壮美的感觉,只有荒寒和宁静。王之涣的诗里面分明写到“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而这首诗里没有任何哀怨的情绪,诗人说“河畔冰开”,恰好表明他和边城将士相信春天已经不远了。这怎么能说两首诗是“声息相通”呢?至于说什么“乐观”、“对边境风物的欣赏”等根本就谈不上,不知他们是怎样看出来的!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