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广西状元郎荣膺状元实至名归,他们到底多有才华?

  本文系作者彼此牵好彼此的手独家原创,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从广西走出来的状元,没有一个不是真正的才子,他们荣膺状元实至名归,但即便如此,一些状元的夺魁历程却仍极富戏剧性。唐昭宗乾宁二年(895年),赵观文参加春闱。当时发榜时状元并非是赵观文,而是浙江人张昭宪,赵观文仅名列第八。没承想,这份名单公布后,很多落第的举子颇为赵观文不平,纷纷上书言主考官操纵科考。唐昭宗闻之,遂下诏于武德殿复试。复试中,赵观文不负众望,一举夺魁。唐昭宗对赵观文也是极为嘉许,称其“才藻优赡,义理昭然,深穷体物之理,曲尽缘情之妙。所试诗赋,皆合本意”。

  赵观文画像与赵观文经历颇为相似的,还有陈继昌。陈继昌殿试发挥并不理想,阅卷大臣最初只将其拟为第二名,但是知贡举大臣曹振镛说:“本朝百余年,三元仅一人,无以彰文明之化。”故考官一致认同将试卷呈予皇帝预览。皇帝遂钦点陈继昌为第一。皇帝复卷,称为“察考”,因为在“察考”中,陈继昌被钦点为第一,故这位才子又有“四元及第”的美称。在1300多年的科举史上,“四元及第”者唯陈继昌一人。

  陈继昌画像同样幸运的,还有张建勋。张建勋应试时,遇上阅卷大臣翁同龢、李鸿藻二人不和。两人都坚持把自己选中的试卷列为第一,谁也说服不了谁。这让光绪皇帝非常恼火,决定两人所选试卷均不取,而在剩余的试卷中重选一份,定为状元。按照呈进时的顺序,光绪皇帝遂钦点张建勋为状元,张建勋也误打误撞地成了幸运儿。相较于赵观文、陈继昌、张建勋的幸运,更多的广西状元则是历经坎坷、费尽心力才得以荣登状元宝座的。在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历史上,只出现过一次兄弟同科,又同时得中状元和榜眼的,这便是广西临桂人裴说、裴谐兄弟。

  翁同龢影视形象裴氏兄弟早年窘迫流离、生活无着,但二人均是勤奋好学之士,年纪轻轻便已扬名在外。后来,裴说来到京城,因朝中无人可依,不得已只好将写成的五言诗19首投给朝中显贵门下,希望得到显贵们的赏识。同时,裴说也参加科考,但却从未及第,直到唐哀宗天祐三年(906年),裴说才一举得中,而且还是状元。比之裴说的大器晚成,王世则也是出身贫寒,而且腿有残疾,早年的王世则颇为颠沛流离。北宋太平兴国八年(983年),王世则上京赶考,在考试中,王世则顺利考取一甲进士宋太宗为此特诏命以琼林苑内宴请诸新科进士。

  裴氏雕像王世则也有幸成为第一个享受赐宴琼林苑的状元。王世则还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连科状元。连科状元,是指两科殿试都中了状元。原来,宋太宗曾要求该科进士复试,结果,才华横溢的王世则再次成为状元,因此被人尊称为“连科状元”,由此亦可见王世则的学识之高。梁嵩也是穷苦人家出身。梁嵩幼年丧父,家境十分贫困,但他却聪明过人。南汉白龙元年(925年),梁嵩学有所成,决定参加南汉的科举考试,并在会试、殿试中一路奏凯,最终高中状元。

  王世则画像广西山灵水秀,在外来文人和本土文人的熏陶下,孕育出了广西丰厚的文化土壤,也由此形成了一代代书香世家广西状元,有几位就出身于书香世家,在家庭浓厚文化氛围的影响下,最终傲视群儒,高中状元。毛自知就出身于书香世家,毛氏在富川县秀水村定居后,极为重视对子孙的教育,毛氏子弟也格外勤奋好学,因此,毛氏历代人才辈出。据记载,在唐代科举史中,广西考中进士仅有10人,而秀水村毛氏就占了3人。南宋宁宗开禧元年(1205年),毛自知赴京参加会试,顺利通过了宁宗皇帝主持的“乙丑科”殿试。

  状元毛自知宁宗“五月己巳,赐礼部进士毛自知以下四百三十有三人及第出身”;宰相韩侂胄更是“大悦,遂擢为第一。龙启瑞也是书香世家出身。在家庭的影响下,龙启瑞好学、勤奋,并最终高中状元。龙启瑞后来成了清朝著名的音韵学家、文字学家、文学家、目录学家,也是广西桐城派五大古文家之一。同样出自书香门第的还有刘福姚,刘福姚的父亲知书达礼,秉性仁厚。刘福姚自小也是智力过人,才华超卓。1892年,刘福姚在参加进士考试时,主考官翁同龢看到他出类拔萃的诗文中流露出一种崭新的思想,非常喜爱,向光绪帝推荐他为第一名,于是他成了广西历史上最后一名状元。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