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后,北京新增41所家校协同基地校

9月17日,北京市召开家庭教育与家风建设工作推进会,宣布新增41所全国伴随成长公益项目家校协同基地校。全国“伴随成长”公益项目办公室主任陈刚表示,“双减”的落地并不意味着家长需要承担的责任少了,相反,家长更需要提高家庭教育的质量。

此次新增基地校涵盖职业学校、中小学幼儿园,包括丰台区职业教育中心学校、北京市朝阳区中育万科青青幼儿园、北京市朝阳师范学校附属小学、首师大金泽小学、北京市第八十中学枣营分校等。此外,还新增设大兴区家庭教育咨询服务室(大兴区社区学院)、昌平区家庭教育咨询服务室(昌平职业学校)等4个“家庭教育咨询服务中心”区域试点。

推进会现场,多名北京教育系统的中小学校长、专家学者,针对北京在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上的工作展开讨论。

北京中学校长夏青峰用“加减乘除”来形容“双减”后学校的育人工作,“加”即增加学校从15:30到17:30的内容,让课后服务吸引学生;“减”意味着要减少作业中繁重的、重复的、机械的部分,让作业能够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乘”指的是完成教育结构的调整,让德、智、体、美、劳几个方面结合作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而“除”,是让教育更多回到课堂中。

全国“伴随成长”公益项目办公室主任陈刚表示,“双减”的落地并不意味着家长需要承担的责任少了,相反,家长更需要提高家庭教育的质量。有位家长曾向他咨询,说孩子总是“上课不遵守纪律,拿同学的课本”,家长以为孩子是厌学,陈刚听完家长的反馈,建议家长带孩子去检查视力,检查后才发现孩子的行为是弱视的表现。“孩子的成长是综合的,仅仅掌握心理方面是不够的,家长也需关注孩子的身体状况。”

陈刚还举例称,现在许多家长想方设法把孩子送进名校,这其实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比如有的孩子在小学里就处于中下的状态,好多家长想的是,把孩子送到更好的初中,但孩子到了‘好’学校,更没有自信了,这不利于孩子‘成就感’的树立。”

北京已培育家庭教育管理者4000余人

记者了解到,北京市从2017年起设立了“北京市家庭教育与家风建设”专项经费,面向全市中小学、幼儿园及职业学校学生家长,定期推送家庭教育指导资讯、组织专家讲座,开展咨询服务等;与北京开放大学合作,面向各级各类教育管理人员、中小学幼儿园及职业学校教师、社区志愿者,开展普惠培训、志愿者证书培训等。

据统计,自2017年以来,北京市家庭教育与家风建设项目共计培训家庭教育骨干、家庭教育志愿者、家庭教育管理者4000余人;每周以微信方式,向全市50万中小幼职学生家庭推送家庭教育同步指导信息;共组织专家走进基地校或线上咨询讲座活动200余场,受众约130万人次;组织开展家庭教育与家风建设主题活动10余场;整合资源,编辑完成家庭教育专题音、视频课程600节,家庭教育指导手册及优秀案例集10册;北京市家校协同基地校发展至170余所;建设家庭教育咨询服务中心(室)6个。

2019年起,为满足家长个性化需求,提升家庭教育精准服务水平,项目组与北京市朝阳区、顺义区共建了2个“家庭教育咨询服务中心”试点,推出一对一差别化指导服务。利用网络,设立家长邮箱收集典型案例,开展线上咨询,截至2020年底已线上收集问题2万余个,经疏理归类、聚焦家长最关心的百余个问题,通过顺义“见号如面”、朝阳“你问我答”进行线上答疑指导。此外,还建立咨询服务中心实体,面向社区、家庭和学校定时、定点、定专家开展坐诊式咨询服务。

来源 BRTV新闻 | 作者 白雪微

编辑:曾佳佳

流程编辑 邰绍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