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真正做好家庭教育?
如果您已经年满18周岁(或更大些),在法律意义上意味着您已成年。在父母多年养育的过程中,您一定有许多收获与感想。有没有想过汇总整理作为自己的成长路径或者以后家庭教育的参考。调查问卷
人的一生最重要的是家庭,家庭是人类的第二个子宫。脱离母体的孩子,还需要在这里健全成长,积蓄能量,才能身心较健全地走向风雨交加的社会。
家庭教育最重要的是有一个温暖的家庭,给孩子充分的安全感、支持和扶助,让孩子身心能健康快乐地成长,养成孩子健全的人格,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温暖之上,是智慧。开明的父母会给孩子科学的启蒙教育、智力开发、习惯养成、人生规划。在孩子上学之前,已对孩子进行了科学与人文的良好启蒙。在别的孩子还识字不多,贪玩游戏时,这些家庭的孩子已养成阅读习惯,练习技能,打下扎实的学习基础,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这样的孩子一进入学校,会很快显示出学习上的优势,一路领先。
良好的家庭教育不仅给孩子提供智力支持,还努力给孩子提供优质的社会资源。
美国一项研究证明,能超越自己阶层的人不多。因为,家庭教育比学校教育更早更全面,提供的支持更有力。
学校教育只是人生的某些阶段,而家庭教育贯穿人的一生!
—————————————————————
家庭教育有两种:隐性教育和显性教育。
隐性教育是指家庭的环境、氛围,如和睦的家庭,快乐的氛围,浓郁的书香,给孩子良好的潜移默化。而冷漠的家庭,脏乱的环境,敌对的氛围,会让孩子压抑自卑叛逆。
显性教育则是可见的教育。这种教育大体可分为三种,科学的理性的,野蛮的非人道的,放流自流的。
要做好家庭教育,就是要在孩子的天性与培养目标之间,取得一个最佳平衡区域。既要呼应孩子今天贪吃爱玩的天性,又要引导孩子为明天和未来学习成才。偏离了这个区域,收效不佳。
谢邀,作为一名父亲,现在儿子一岁半了,也会到处跑了。
最重要的一点:给孩子一个充满爱的家庭。关爱家人,让他感受到家庭的温暖,这是最重要的,你要为孩子做好榜样,你爱你的另一半,孩子就会学会尊重,你孝敬你的父母,你的孩子将来也会孝顺你,这是最重要的。你和另一半的教育观点一定要统一,和另一半商量好两人扮演的角色,孩子是一生最重要的事业,你必须和你的另一半一起努力
让我印象深刻的事是,我儿子一岁左右的时候,他能听懂一点简单的话,有一次我抱着他往上轻轻的抛,那个时候,他吓得小嘴巴向下歪着,身上也在发抖,那时候我意识到吓着他了,然后我就抱着他,轻轻的拍着他说“别害怕,爸爸在,爸爸保护你,不要害怕”,连续说了三四次,他开始慢慢的笑了,然后我再抛,他就看着我笑。
现在一岁多,开始做一些比较大的可遥控的玩具车,刚开始上车的时候,吓得哭,然后我就告诉他,爸爸跟在你后面,保护着你,别害怕,慢慢的,他玩的越来越开心。
还有很多的事情,我能很明显感觉到儿子的变化。
在孩子教育上,我和老婆的观点比较统一:父亲给予孩子勇气和正直,母亲教会孩子去爱周围的人和这个世界。
1、建立新型的家庭关系
父母要与孩子建立新型关系,这种关系就是平等的关系,父母要和孩子成为朋友。多数情况下,要让孩子“自己管自己”,“自己教育自己”。家长如果对孩子管得太严,使孩子感到在家里没有平等地位,逆反心理强的孩子,就会以拒绝家长的要求来报复家长,甚至在弱小者身上施展“成人”威力;心理承受能力弱的孩子,就可能走上极端。我们所提倡的新型家庭关系主要包括以下八个方面:
①无论你的孩子现在怎样,作为家长,你必须要面对他和他的现实。只有你正视孩子的现状,你才可以找到切入点,继而找到你和孩子交流的机会和方式。
②多观察孩子的举止,多看一些在他们之间流行的文化,你才知道你要做什么,怎么做。现在的儿童在学校、在外面的所见所闻超乎你的预想,你不要以为你的想法就肯定是正确的,你也不要试图以自己的想法去影响孩子的生活。家长应尽可能去学习了解孩子的思维模式。
③很多人都发现,孩子越大越不愿意和大人说话。这其中的原因就是孩子不认为和你交流对于他有什么好处,他也不认为你可以理解他,他更害怕这样会加重你对他的处罚。所以,你应该去和他主动交流,目的就是告诉他:我理解你,我们的立场可能会是相同的,我可以以朋友的身份帮助你。
④孩子的心理敏感程度比任何一个成年人都要高出很多。他会在意你对他说话时的语气;他可以明确地判断出你跟他的交流是出于真心还是抱有目的。所以,以一种欢快的、轻松的、平和的语气去和孩子讨论或者聊天将非常重要。在很大程度上,孩子是会接受你的潜移默化的,你使用的语气其实就是一种暗示行为,它将使孩子在今后与人交往的过程中没那么紧张,并习惯于轻松的思考。
⑤无论碰到什么问题,尤其是关系到原则的问题,你可以叙述自己的立场,然后要求孩子独立地总结和思索这个立场,再由他来确定问题的最终所在。否则,孩子根本没有机会来表达他的感受,会很容易形成违拗心理或者被动认可心态,对你们之间的交流和对孩子未来性格的形成都没有好处。这是让孩子形成自我主见的最好方式。
⑥尊重孩子的隐私,不在背后议论他,对孩子出现的问题开诚布公地讨论是能够获得孩子信任的重点之一。孩子最害怕的事情就是关于他的事情你却瞒着他,他会很担心你对他的看法,要是长期这样下去,他的心里话就不会和你说了。
⑦孩子需要的鼓励远远多于批评。因此,当孩子做出任何值得肯定的事情的时候,你都要真诚明确地表现出你对他的肯定。孩子会深刻地记住这些鼓励,他会遵守这些规则,直到他习惯这些良好的作风和行为。你不必担心孩子会为此而骄傲自满,你要知道,只有在得到过分夸奖的时候,他才会滋生傲慢。
⑧真正的平等来自互相尊重,表现在生活中就是你要创造让孩子批评你的机会。无论从体力还是从心理状态来讲,孩子都是弱者,你不能以大人的姿态去“管教”他。孩子最知道委屈是什么,你给他的委屈越多,他离你的距离就越远。你给孩子创造批评你的机会,就是要孩子知道他真的可以这么做,而且可以不必担心地这么做。等什么时候孩子真心觉得他实在找不出什么可以批评你的时候,你做“大人”做得就算是差不多优秀了。
2、父母要提高自身的素质
父母应成为孩子的榜样。你想改变你的世界,首先就应该改变自己;你要塑造孩子,首先要塑造好自己。父母是孩子健康体魄的抚育者,优秀品格的熏陶者,聪颖智慧的开发者,美好心灵的塑造者。家庭教育的质量,从根本上来说取决于家长的素质。
有学识有教养的父母,一般总是在知识和教养上对子女有严格的要求。再说,知识是相通的,知识可以迁移,知识可以转化,父母在某些方面的特长,可以迁移为子女其他方面的特长。另外,具有高度文化水准的家庭的知识优势,不仅表现在父母身上,还表现在知识的广泛的社会联系上,他们在与朋友交往时,所研究的课题和知识的信息,会影响孩子。
因此,子女的成才,需要有一个知识的温床,父母的知识优势,为子女赢得优势的知识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3、注意母亲在家庭教育中的作用
孩子进入人生后,一些最基本同时也是最重要的功能都是在母亲的指导和帮助下完成的,如站立、走路、说话、思维等等。母亲在教孩子掌握这些功能的过程中,必然要体现母亲的意志和性格。因此,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必然要受到母亲性格和品德的影响。这些影响都是孩子人生最初的印象,而其烙印是十分深刻的。
母亲的影响通常要比父亲影响大。多数情况下,母亲与孩子相处的时间较多,孩子遇到问题往往向母亲提出,受到委屈也往往向母亲倾诉,孩子的生活习惯、思维方式等等,也主要是受母亲的影响。根据专家研究,凡是大有成就的伟人,在童年时期,大多都受到良好的家教,是母亲塑造了他们。
中国历史上广为流传的孔母、孟母、岳母的故事,也都是反映着母亲的教育作用。因此要求母亲除了具备科学的喂养知识外,还应该具备优秀的品格、理性的教育方法和营造理想的发展环境。
4、发挥父亲在家庭教育中的优势
父亲具有天然的教育优势。父亲对每一位成长中的男孩和女孩意味着爱、责任、智慧、勇气和毅力。父亲和孩子在一起时总会带来一些有意思的事情,由于父亲在身体、气质和思维上的特点,他总是能积极地解决问题(至少是这样表现的),总是勇敢地面对家庭的困难,总是以建设者、改变者的形象出现,因此很容易被孩子当作心中的偶像。对于孩子的崇拜,是父亲教育孩子的最好帮助。经常和孩子亲密接触,孩子会变得更有安全感和更自信。
一般说来,母亲管吃穿多,而父亲对孩子的思想、个性和学习管教多。此时,父亲的教育就要弥补母亲教育的不足,纠正偏向,使父教与母教能够完美地相互结合。当然,父亲对于营造和谐的家庭气氛、邻里关系和伙伴关系,同样也有重要责任。
根据我的教育经验,我认为孩子学习和家庭教育应当遵循以下几个基本要素。
首先,要有一个和谐家庭。据科学家研究表明,孩子在和谐环境的家庭中聪明,创造力也很强。可想而知,父母经常当着孩子的面吵架,孩子会有什么想法?孩子肯定也学会和其它的同学吵架。父母千万记住,在孩子面前不要吵架,多花时间陪孩子玩玩具、拱积木、益智游戏和玩比如jint的记忆训练游戏。父母要作孩子的楷模,孩子的模仿能力是极强的。俗话说,最好的教育是陪伴孩子,为孩子创造一个和谐的家庭环境父母最主要的教育要素。其次,爱心、耐心和细心是教育好孩子最重要的内容。许多家长忽视的还是细心和耐心,其中耐心是极其重要的。应当发现孩子的兴趣在哪一方面,让孩子在这方面多发展,当然是好的爱好,玩手机和长时间看电视不可取,要坚决制止。孩子的成长注重提高学习成绩之外,还要多方面培养孩子品格、健康、个性、创新力、吃苦、勤奋、勇敢等。再次,要带孩子锻炼身体。身体健康是非常重要的,只要身体健康孩子才能顺利完成学业,并保证大脑运转灵活,应当让孩子多参加一些运动。比如帮助家长做家务、和家长一些散步、和家长一些打乒乓球等,有助于孩子提高免疫力,还能提高大脑等各方面的机能,让孩子更聪明,也有利于孩子更好的教育。
家庭教育中,最重要、最难把握的就是教育的分寸感。
孩子做的很多事,没有绝对的对错;哪怕能看清对错的,重要程度也并不相同。
是不是认为教育孩子很难?想要把所有的爱都给孩子,帮助孩子纠正身上的缺点,但是孩子却并不领情。
这种感觉就像自己用尽全力,却软绵绵的打在棉花上一样,让人无力,使人崩溃。
但其实,很多时候,我们只要把握好教育中的核心理念,用这些理念去指导我们做事,在大方向上,就不会错误。
没有绝对的对错、也没有绝对的正负
这里我们所说的正负,就是正向的和负向的。说白了,就是好的和坏的。
积极是好的,磨蹭是坏的;主动好的,被动是坏的。
可能在你看来,正负、好坏这么简单的东西有啥好说的?
其实,这远比你想象中的复杂的多!
正向和负向涉及到教育的基本判断,它会指导我们对孩子的行为做出判断,因为这和我们之前的文章写过的“重积极因素,轻消极因素”这个大原则是密切相关的。
如果你对这个基本判断出现错误,那么你就会一错到底,离自己的目标越来越远。
其实积极和消极,大部分都比较好判断。但更多的时候对于正负的判断,往往会出现忽视和误判的情况。
所谓的忽视,就是没看见,有时没有看到正向的,有时没有看到负向的,这种没看见的情况,往往比你想象中的多得多!
在最近一次咨询中,我遇到一个极其不喜欢写作的的孩子。每天写作业都和妈妈讨价还价,都是一场战斗。
针对孩子的情况调整了一段时间之后,我告诉这位妈妈说:孩子最进会有比较明显的进步。妈妈觉得很诧异,不太相信,问我是如何判断出来的。
我让这位妈妈猜猜看,妈妈猜不到。于是,我让她去听了一下和孩子写作业时的录音。但是妈妈依然没有发现,认为孩子“还是不愿意写作业呀,这不是一直在讨价还价吗?”
其实,之前这个孩子特别不喜欢写作业,觉得很麻烦,一直磨蹭,家长之前也想尽各种办法,软硬兼施!但孩子油盐不进,特别难缠。
而这一天的录音可以听出来,孩子虽然不想写作业,但是和父母对抗、无理的要求减少很多,孩子的防御状态逐渐卸下,讨价还价,提的条件也相对合理,内心有了对学习的力量感。
其实,就是这样一个小变化,往往是孩子改变的一个转折。而很多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往往忽略了这一点。(这部分需要案例截图)
的确,如果只是简单的从愿意和不愿意作为分解,那么孩子看上去确实没有改变。但孩子的改变,从来不是排山倒海的,而是一点一点的改变,从一点点细节去捕捉、发现,放大孩子的积极因素,给他好的回应,他才能更有力量感。
假如识别不出来,依然认为孩子屡教不改,那么对孩子的回应往往是错误的,就会南辕北辙。自己扼杀了孩子身上的积极行为而不自知。
当然,还有一些比较隐蔽的的负向信息,家长也常常忽视。
在生活中,往往会有这样的例子。你会发现有的孩子,从小到大,都是“别人家的孩子”。学习积极、自觉,懂事、有礼貌。
对于上学、考试这种有既定规则的任务,完成度很高,做得也很好;但是到了社会,就会发现他的开拓精神和创造能力不足,只好随波逐流,泯为众人,十分遗憾。
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
这里可能是孩子自己的选择,也可能是家长的引导。
最初,孩子把自己框定在一个好孩子、好学生的角色里,把精力投入到一个比较小的空间里,得到了一些比较好的评价和反馈。
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没有锻炼出独立思考的能力,也没有发展出真正的兴趣爱好。遗憾的是,很多家长也没有意识到其中的缺失,对于孩子当下的表现很满意,哪怕孩子偶尔进行探索和尝试,也被家长拉回到既定轨道。
因此,孩子在跳出既定规则之后,对于周围的世界就会感到陌生和焦虑,没有开拓精神,最终依然将自己封闭在一个小圈子里。
在分析核心要点的时候,哪怕觉得自己很有把握,也要仔细斟酌一下,看看有没有忽视、误判的地方。这一步做不到位,都会直接影响到你的教育行为。
其实,最可怕的并不是家长使用错误的方法。而是家长在常识性的、显而易见的问题上,常常数十年如一日的犯错而不自知。
在我辅导学生的过程中,很多家长都不能容忍孩子的作业出现一点问题。孩子出错了,必须告诉孩子,知错必须立刻、马上去改错。
但是结果呢?往往是该错的还会错,没有任何作用。
为什么呢?因为家长部分场合、不分时间、带着自己的不满和责备来教育孩子的。
你想想,在孩子上小学的时候,那个时候你还能辅导孩子的功课。当你在给孩子讲一道特别简单的题孩子却不懂的时候,你会骂破口大骂。
骂完之后,你给孩子讲题,你会发现,孩子非但没有认真听,还眼神涣散,不知道神游到哪里去了。
其实这个时候,家长已经伤了孩子的自尊心,伤了孩子的基础感觉。他的内心处于一种防御的姿态,只是沉浸在自己的难过之中。
对于一件事情,分对错并不难,难点在于分轻重。这个程度,更难把握,也更关键,这需要家长很强的感知能力。
对于一部分家长而言,这种感知能力正是自己的弱项。
我见过太多的父母,对于自己孩子的教育都处于用力过猛的情况,最后导致孩子问题越来越严重。
我明白,这并不是家长的本意,只是单纯的认为自己找到了孩子的严重问题,给出自己认为最好的解决办法而已。
如果将时间的跨度拉长,你就会发现,很多问题远远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么严重,只是因为自己的焦虑把问题无限放大了而已。
很多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往往陷入一个自己给自己画的圈中,只是盯着孩子当下的表现,随便一次听写、一次测验、老师的一次点名,都会格外关注。但却常常忽略了一个最重要的问题:对孩子而言,什么是最重要的?
我们常常听到新闻中一些极端的例子,孩子因为学业压力自暴自弃,因此而自杀的也不再少数。
对孩子来说,如果生命受损、没有健全的心理状态,那么有一个好的成绩又能怎样呢?
当然,极端的例子毕竟是少数。但是,由于童年受伤,导致孩子在社会吃不开的例子比比皆是。
就像当下流行的毒鸡汤“我宁愿欠你一个快乐的童年,也不愿意看到你卑微的成年!”
这只不过是一些家长的一厢情愿罢了!成绩也许能逼出来,但是人格不可能被逼出来!
当你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想着这样的终极问题,那么孩子当下的表现,就显得并不是那么重要了,你也不会因为一点小事就跟孩子争吵。
当然,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不可能仅仅以生命逻辑为参考,不能仅仅以孩子是否快乐健康作为标
我们还需要在一些具体的事情上把握分寸,这就需要我们考虑发展逻辑。
方法很简单,在遇到孩子一些行为的时候,先抛开对错,先思考“为什么”,再思考“会怎样”。
“为什么孩子和爸爸关系不好?”
“这种状态一直持续下去会怎么样?”
“为什么孩子不喜欢英语老师?”
“孩子如果一直这样做,会怎样?”
当你多问几遍“为什么”和“会怎样”时,你就能准确找出问题的核心所在,看清楚一件事情的来龙去脉,处理的方法自然变得明朗、准备。
把握住教育的分寸感十分重要,较强的感知能力,需要大量的练习,才能做出准确的判断,这值得每一位父母花心思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