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革教学方式、技术赋能答疑、思政融入课堂!三代教师见证首都教育高质量发展历程
为热烈庆祝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北京教育融媒体中心”新媒体平台推出“对话我和首都教育的十年”系列策划,聚焦老中青不同年代的教师,通过他们的独特视角,讲述身边教育的十年变迁,为庆祝党的二十大召开和推进首都教育高质量发展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重要论断,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强调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推进教育数字化……为首都教育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
本期特邀嘉宾来自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基础教育领域,他们的年龄涵盖60后、70后、80后、90后,他们的专业涉及法学、数学、智能制造、美术、劳动与科学等,他们深切感受到的教育变化也恰恰是10年间首都教育发展的小小缩影,让我们一同聆听他们学习党的二十大报告的感想与体会,一起看看他们眼中的首都教育十年。
十年跨越时空的对话
02:17我的十年故事
潜心教学,匠心育人
十年,从教学方式变革看教育变化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教师:边永民
边永民是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法学院的教授、博士生导师、国际经济法系主任。1994年3月从中国政法大学毕业后,她来到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任教,站上三尺讲台,一站就是28年。这28年里,她给本科生、研究生、博士生等先后讲授过十余门课程,同时,她还给留学生和中国学生进行全英文授课。教育学生、帮助学生,推动他们做最好的自己,是她觉得作为教师最幸福的事。
对话·60后教师
问: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您感触最深的是什么?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了新思路、新方法,指引了新征程。当前,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坚持底线思维,做到居安思危,未雨绸缪,准备经受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的重大考验。作为法学教育工作者,我深感自豪与振奋,我们将踔厉奋发、勇毅前行,面向国家人才培养的新要求,继续为国家的振兴和繁荣贡献自己的力量。
问:这十年间,有没有您印象比较深刻的教育故事?
我是教国际法的老师,2005年,我将Jessup国际法比赛第一次引入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法学院。但最初几年我们学院的比赛成绩并不十分好,虽然也经常有在国内比赛中拿一等奖的情况,但终究没有获得参加国际比赛的资格。同学们没有放弃努力,一届一届地从遗憾和失利中吸取教训。
十年前,我们终于打入了国际赛,贸大代表队的同学终于可以到美国首都华盛顿特区与一百多个国家的代表队共同在模拟法庭上激烈交锋。最近几年,我们法学院连续获得了参加Jessup国际比赛的资格,2022年在国际赛中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好成绩。Jessup和其他几个国际法比赛,使得很多学生爱上了国际法,这是作为老师感到最欣慰的事情之一。
心声·我身边的教育改变
在课堂教学方式变革中持续学习
过去的十年里,首都高校的教学手段有了很大改变。边永民老师是1994年走上讲台的,那时她的教案都是写在纸上的,讲课时还需要经常使用板书,会写漂亮的粉笔字是一个老师的基本功。
十年前,老师们开始大规模地使用投影仪和PPT电子课件授课,电脑设备被安装到每一间教室。边老师发现,学生中使用手提电脑或ipad记笔记的逐渐增多了,“这使得我可以将一些图表和图画插入课件中,分享给学生后,学生们可以准确记录,缺课的同学也很容易把课堂笔记补上”。作为一个教龄将近30年的老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她需要不断学习新的授课手段,用学生喜欢的方式把知识传授给他们。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学生有时不能到课堂内听课,老师们为了提高线上授课的质量,常常互相打听和学习彼此的经验,寻找能够让学生高度参与的高效和高质量的线上授课方式。可以预见,未来课堂教学的方式和技术还将持续变革,边老师说,“到我退休之前,我都必须一直学习。”
25年义务答疑之路
数字技术让教学交互有了更多可能
北京交通大学教师:冯国臣
冯国臣是北京交通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一名普通的一线教师。1997年他来到北京交通大学,一直从事本科生、研究生基础课教学以及信息与计算科学的专业建设工作。从事数学教学25年,连续23年担任本科生班主任,他二十年如一日,坚持利用课余时间为学生义务答疑,在学生中享有很高的口碑,被学生尊称为“冯爷爷”。
对话·70后教师
问:作为一名一线教师,党的二十大报告中让您印象深刻、最有感触的是什么?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继续加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责无旁贷,今后我会更加努力尽好职、担好责,为学生提供更多、更好、更扎实的帮助!
问:从事教学二十余年,哪些时刻是最让您感到幸福的?
每一个学生都像我自己的孩子一样,我经常和前来问询的学生促膝谈话,诚恳地指出他们在学习上存在的问题,还为他们免费提供微积分等读物。很多学生后来提出要保留那些赠书,并专门买来新书赠送给学弟学妹,原因是“书里有冯老师的签名,我想一直保存着”。我每年都会给很多学生写推荐信,帮学生们解决就业等方面的难题,我的很多学生现在已经成了各行各业的翘楚,还有的自己创业成功了,成了行业里的领军人物。说实话,看着孩子们成长起来了,不断取得新的成绩,这就是我最大的幸福。
心声·我身边的教育改变
数字化手段赋能
答疑不再是少数学生才能享受到的福利
从十年前在教室集中为学生举办答疑,到利用慕课、QQ群,再到如今的雨课堂、腾讯会议、微信在线答疑,在冯国臣看来,数字化手段的不断涌现,让教学交互变得更加快捷多元,也更加生动立体,这应该是十年间教育领域最大的变化之一。
“一开始就是找间教室,一周办两到三场答疑,一次能有300来个学生。但对于全校3000多名学生来说,这些答疑很难覆盖到每个同学,常常是教室爆满,还有很多学生根本挤不进来。”回忆起十年前,冯国臣略显遗憾地说。
随着4G网络的出现,冯老师开始尝试录一些讲座视频,放到网络bbs、论坛上去,有学生提出新的问题时,他就写到纸上拍照片发给学生。最大的变化出现在2018年后,慕课的出现为冯国臣的答疑之路打开了一方新天地。通过慕课,他把一本书的内容分解成若干小的知识点,每个知识点有五到十分钟的讲解。学生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知识点,也可以通过慕课提问,冯国臣组织一些老师每天分批登陆到慕课答疑。同样是在2018年,他还开始试着通过腾讯课堂、雨课堂为学生答疑。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我利用自己积累的经验给全院的老师们‘扫盲’,教他们怎么用企业微信、腾讯课堂、钉钉等,怎么采购设备、搭支架,教他们用最低的投入上好一节网络云课堂。”冯国臣不仅自己成为“网红”直播达人,还带领全院教师走上了网络直播之路。如今,他拥有上万学生“粉丝”规模的微信答疑群,这其中不乏校外慕名而来的学生。长达25年的义务答疑,让冯老师深刻感受到了数字技术给教育带来的更多可能
以数育匠心,寓德润芳菲
十年,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同等重要
北京市求实职业学校教师:车菲
她是北京市求实职业学校的数学教师车菲,2002年从首都师范大学数学系毕业后,她就来到了职业学校,到今年刚好20年。20年间,她累计担任班主任17年,从关心学困群体到关注全体学生,从热衷数学教学到立足学生的道德养成和全面发展,从聚焦教学方法手段的改进到全面课程观、育人观的建立,她培养了一批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对话·80后教师
问: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您最深刻的体会是什么?
在参与广西代表团讨论时,习近平总书记对技能人才的发展关怀备至。“不能瞧不起产业工人,一定要看实际贡献!”作为中职学校的公共基础课教师,我深感责任重大。要办好人民满意的职业教育,就要立足国家战略布局以及学生终身发展,不断提升他们的道德品质、文化素质和专业技能,夯实发展根基,塑造工匠精神,不断开辟职业教育发展的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真正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而不懈奋斗。
问:在职教领域深耕20年,有没有您印象比较深刻的教育故事?
工作之初,我曾经历过短暂的北京市公共基础课水平测试,由北京市统一命题、统一考试、统一阅卷,低于60分的学生不予毕业。当时,我所教授的班级大多从事美术、音乐、舞蹈等艺术类专业,他们以形象思维、运动智能见长,而对于高度抽象的数学课程既不感兴趣,又心生畏惧。
为了帮助学生顺利过关,除班主任工作以及每周16课时的教学任务外,我一有时间就去听组长的课,学习成熟教师的先进经验。认真钻研教材、研究学生,使数学教学更加贴近专业、贴近生活,辅以信息技术手段,将抽象难懂的数学形象化。最终,我所教授的4个班,不仅每班40余名学生100%通过考试,而且他们的数学素养、学习信心都得以增强,这是职业学校数学教师的成功和快乐。
心声·我身边的教育改变
为培养大国工匠立志做“大先生”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建成世界最大规模职业教育体系,中国特色职业教育发展道路和模式基本形成,职业教育吸引力、影响力、竞争力不断增强,职业教育面貌发生了历史性、格局性变化。
“十年来,我见证了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也切实感受到了职业教育前途广阔、大有可为。”在谈到职业教育的重要性时,车菲说,“国家发展需要各类人才,而职业教育为实现中国智造提供了大批能工巧匠、大国工匠。作为一种类型教育,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
多年的学习、实践、研究使车菲从一名普通的青年教师成长为北京市骨干,她在工作中不断思考数学课程的育人价值,面对当下以“核心素养”为标志的新一轮课程改革,面对新时期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需求,她深耕数学教育的本质,着力开展评价先行、逆向引领的“一核两翼三融通”课程设计,为数学团队持续发展树立新的目标,致力于推动核心素养落地的“最后一公里”探索。
“热爱”从来也不是抽象的,爱一个人、爱一件事、爱一份职业,都要真真切切地落实到行动中。车菲希望自己能够努力成为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示范,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大先生”。
从“大有可为”到“大有作为”
十年,悉心培养高质量技术人才
北京金隅科技学校教师:马蔷
马蔷是一位80后教师,2013年入职北京金隅科技学校机电系担任专业教师,教授课程包括《飞机结构原理与维护维修》《机械装调技术综合训练》等。2015年任机械技术教研室主任,2018年任智能制造系教学主任。已经工作近十年的她,如今是学校智能制造系主任,北京市青年骨干教师,学校机电专业带头人,她在工作中见证了首都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对话·80后教师
问:党的二十大报告在教育系统引发了热烈反响,作为一名党员教师,您有什么感想或体会?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为教育事业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作为一名党员教师,我要一如既往坚持党性原则,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坚持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一如既往忠诚热爱党的教育事业,潜心施教育人,投身教育教学改革,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在教育一线的平凡岗位上谱写不平凡的绚丽华章。
问:这十年间,您印象最深刻的教育故事是什么?
学生小唐的父亲卧病在床,母亲患有精神性疾病,还有一个弟弟需要照顾。二年级时,小唐父亲病重不治,小唐对我说,“老师,我不想再上学了,妈妈和弟弟都需要照顾,我没法再安心上学”。我为他申请了家庭困难补助,与老师同学达成共识,及时帮助小唐,让他知道学校里还有很多人关心他。
为帮小唐树立信心返回校园,我开展了“信念塔台,引路前行”主题班会。在班会中,我展示了机场塔台的照片并讲解塔台为飞机引航的作用,让每位学生将自己的理想和目标写在卡片上,并贴在教室展示板上。通过展示专业就业视频,使学生了解所学专业优势,认识到身在职校也能获得精彩人生,从而激发学生斗志,树立起信念的“塔台”。班会后,小唐望着教室展示板上写着理想的卡片,坚定地对我说,“老师,我想回来上学。”
心声·我身边的教育改变
亲历首都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首都职业教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马蔷记得刚毕业走入职业教育教师岗位之初,中职学校的发展之路还不明朗。十年来,她作为职教教师亲身经历着学校的改革变化。
自《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印发以来,职业院校在推进“双高”计划、“1+X”证书试点、高职扩招、贯通培养实验、工程师学院、一校一品优秀德育品牌、职业素养护照、教学计划诊断、精准扶贫、国际合作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逐步形成了具有首都特点的“北京职教模式”。
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首次以法律形式明确“职业教育是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教育类型”,并通过推进普职融通等顶层设计,真正实现职业教育社会认可度的提高,使职业教育为中国制造、中国创造“孵化”更多高质量技能人才。
北京职教“新京十条”的发布也为中职学校的发展指明了道路,提升了中职学校在首都师生心中的地位。相信在像马蔷一样的职教教师的共同努力下,一定能将习近平总书记对职业教育“大有可为”的殷切期待转变为职业教育战线“大有作为”的生动实践。
带领学生畅游艺术的海洋
十年,坚持自己最真挚的热爱
首都师范大学附属顺义实验小学教师:曲含斌
曲含斌是首都师范大学附属顺义实验小学的美术教师,从事教师工作六年多了。在她看来,作为一名美术老师,带领孩子们在艺术的海洋里畅游是一件十分快乐的事情。十年来,她一直坚持自己的兴趣爱好,工作后的她常常在业余时间自学新技能,比如陶瓷、漆艺、数字绘画和3D建模。因为她总想带领孩子拓宽艺术的宽度,在富有创造力的年龄接触更多、领略更多、创造更多。
对话·90后教师
问: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您对首都教育的变化感触最深的是什么?
我感受到,新时代对于教师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年轻教师,更应该增强研究能力。在工作的这六年时间里,我感觉每年招聘的教师中,研究生的比例在逐渐递增,越来越多的高质量人才投入到了首都教育事业中。而这些老师投入到教育工作后的积极性也越来越高。去年,我有幸和新加入顺义教育工作的青年教师一起参加培训,这些新教师都展现出了更好的专业素质和教学能力。
问:作为首都教师队伍中的一员,您在哪些时刻感受到了职业带来的幸福呢?
2020年,我们学校承接了北京市美术教学设计大赛活动,来了很多美术教育界的大咖。记得有一位评委问我们老师对这节课的理解,在老师回答后,这位评委说出了自己设计这节课时想要达到的教育目标,这是我第一次体会到,原来每一节课的设计都是这么有深意,原来每一个问题都是经过精雕细琢后的提问。作为首都教师队伍中的一员,有机会听到更多专家的声音,在这样的环境中,我从来没有感受到所谓的“倦怠期”,我想这是首都教育人的幸福。
心声·我身边的教育改变
在教学中感受立德树人的重要
“很多学生表现出的难以管教,往往是因为他们不能理解为何要学习。在跟学生打了多年交道之后,我觉得立德树人绝对是学校教育的重中之重。” 曲含斌回想起初入职场时的感受,那时的她认为,各学科应该把精力更多地落在技能的培养上;如今的她更加坚定教育的首要问题是培养什么人。
人才培养是育人和育才相统一的过程,而育人是本。人无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这个“德”既有个人品德,也有社会公德,更有报效祖国和服务人民的大德。德“立”住了,人才能“树”起来,才能真正成为对国家、社会有用的人才。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的教育绝不能培养社会主义破坏者和掘墓人,绝不能培养出一些‘长着中国脸,不是中国心,没有中国情,缺少中国味’的人!”立德树人,关系党的事业后继有人,关系国家前途命运,不管什么时候,我们为党育人的初心不能忘,为国育才的立场不能改。这是一位90后青年教师对育人最深切的体会。
不断探索创新教育模式
十年,完成从学生到教师的蜕变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丰台学校教师:杨博文
她是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丰台学校劳动与科学教师杨博文,10年前她是刚刚迈入大学校门的学生,大学毕业后她实现了做一名教师的梦想;10年后,工作六年的她已经成长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她凭着对教育的热爱,与学生在课堂、在比赛中一同成长。
对话·90后教师
问:十年,您最深刻的教育感悟是什么?
教育是影响一个人一生的社会活动,是一项培养“人”的活动,不仅重在知识的传递、技能的培养,更重在心灵情感的培养、人格思维的培养。用一颗心感染另一颗心,用一个灵魂感染另一个灵魂,这便是教育最动情之处了,也是我最为之着迷的所在。
问:六年的教育从业经历,给您带来怎样的影响呢?
六年教育从业经历,让我成为一个做事踏实认真、细心负责、温情有爱、专注思考、喜欢钻研、喜欢创新的人;也让我成为一个有着高效输入能力、高效总结输出能力的人;更让我成为了一个阳光向上、满满正能量、热爱生活、传递温暖和力量的人。教育让我更优秀,我也将努力坚守教育,服务教育,助力教育!浇灌更多有梦有爱的种子生根、发芽、成长。
心声·我身边的教育改变
校园信息化建设
让劳动与科学教育有趣又有料
让杨博文印象深刻的是,早在2018年,校园信息化建设就逐步开展了,创客、STEM也在探索阶段。她把劳动教育与创客教育融合,在“我的绘本故事”创客活动中,把多媒体技术、定格动画、3D打印等融入其中,创立了“德智体美劳”五育一体的创客模式。
杨博文所在的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丰台学校建构了尊重课程体系,包括尊重自己、尊重他人、尊重社会、尊重自然四个维度,每个维度分别设有基础型、拓展型和个性化课程。近年来,在学校“尊重教育”办学理念的引领下,在校园信息化建设的助力下,杨博文的劳动与科学课有趣又有料,她在一次次带领学生参加比赛的过程中不断创新课程模式,也充分发挥了同学们的创造力。
她组织学生参加第五届北京青少年创客国际交流展示活动,北京市青少年航天模型竞赛线上模型、丰台区模型比赛,丰台区科技节机器人智能、智能控制与电子信息、3D建模设计竞赛, 等等。在每一次比赛、每一次大型活动中培养了学生们的劳动素养、科技素养和团队合作意识。谈到未来,杨博文说,“未来的路,我们初心不改,希望和学生们在课堂、在比赛中一同成长。”
专家观点
注重实际获得 推进高质量发展
李奕(北京市委教育工作委员会副书记)
新时代的十年,为推动优质教育资源的有效供给和均衡配置,北京市坚持问题导向、注重实际获得、推进高质量发展,实现了教师交流轮岗从共同探索到共同发展、再到“共同富裕”的转型升级。第一阶段,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支持教师在线提供多样化的答疑辅导及微课学习服务,能够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满足师生、家长的迫切需要,迈出教师“走网”新步伐;第二阶段,发挥新一代信息技术的优势,推进开放型在线辅导计划,更加注重育人功能和学生的实际获得,萃取共享教师的优质服务属性,激活教师流动新动能;第三阶段,全面推开教师交流轮岗,构建新型实践生态,实现教师、学生、教育事业三者间的共赢。
来源:《中小学管理》杂志
十年,标注了一个民族的沧海桑田,
十年,见证了一个时代的踔厉奋发,
每个人的十年,都有不同的故事。
一起为本期出场的六位教师点赞加油,
期待下一期“对话我和首都教育的十年”!
策划 | 北京教育融媒体中心
责编 | 辛晓磊 主编 | 张雪莲
视频编辑 | 王爽 图片编辑 | 云凯杰
支持 | 北京教育融媒体中心所属各媒体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