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首家“安乐死”医院,不接受治疗,让患者体面,有尊严地离去
一提到死亡,人们第一个想到的就是生离死别,泪水,哀伤,恐惧,都会充斥着你的脑海。在死亡面前,人类永远都是那么的无力。那么,在一个人已经得了不治之症,已经没有希望的时候,他就应该有权毫无痛苦地以一种体面的方式来结束自己的生命吗?
一、静默的刺客,何为安乐死?
所谓安乐死,就是对于已经到了生命垂危边缘的患者,不进行任何治疗,不给任何药物,让患者在没有任何痛苦的情况下死亡。在希腊文字中,“安乐死”被认为是一种快乐的死亡方式。又被称作“慈悲杀人”,“无声杀人”,指的是在患者或其家人的同意下,用一种无痛的方法,给患者一针。
1、安乐死之目标:没有痛苦地死去
最直观的意义,就是通过医疗的方式,来减轻病人的痛苦。在《乌托邦》里,有一种叫做“有组织的安乐死”的说法,那就是当病人被逼到绝境时,他们会向牧师和医生寻求帮助。用医学的方法来加快或者干脆地死去,这是一个合情合理的的过程。
2、“安乐死”的重点:“死得有尊严”
人与动物的根本不同之处就是,人是一种有意识的生物,它有着主体的能动性,能够积极地控制自己的行为。很多人都是得了不治之症,特别是到了人生的后期,他们的身体承受着巨大的痛苦,心有余而力不足,带着一种对生命的无力感,走到了生命的尽头。
有尊严的死去,可以是一种精神上的升华,可以是一种在面临死亡的时候,可以理智地选择自己的归宿,可以是一种平静而有尊严的走向死亡。或许这总好过自己躺在医院里,身上扎着各种各样的管子,绝望地等死。
3、接受安乐死:颇具争议性的问题
荷兰、比利时是第一个使安乐死合法的国家。在此之后,卢森堡,西班牙和哥伦比亚也都纷纷颁布了这一法令。而瑞士、德国、加拿大、美国等一些著名的国家,都有类似的规定,只有患者才能实施辅助死亡,而不是通过别人来实施。
安乐死,这几年来,一直是国内的热门话题。或许是道德上的问题,或许是法律上的问题。不管是在那安乐死都备受争议,有赞成的,也有不赞成的。
二、“我不要无尊严的生活”
痛苦来自身体和精神两方面。事实上,癌症的末期患者,最怕的并不是病痛,最怕的是死亡。在现在的医学环境下,只要用药就能缓解痛苦,但很多时候,无法缓解的并不是痛苦,而是无法缓解的经济困境,是无人关心的无助,是人生失去方向与意义的迷茫。
在国内,安乐死还没有被立法认可,仍然停留在理论的层次上。也许对中国人来说,“死亡”并不只是个人的问题,它关系到整个家庭。
“安乐死”在中国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它的出现,打破了人们对“死亡”的认识。大部分人都希望自己在死亡前能得到尊重,得到别人的关心。
三、面带微笑,临终关怀
这家在上海市静安区的收容所,虽然只有区区数十个床位,但在全国范围内,它是为数不多的能进行“安乐死”的场所。这些人的年龄从三岁到一百零三岁不等,都已经被诊断出“无可救药”,大部分人都只能在医院里呆上三个月。
更多的是一种关爱,一种关怀,一种让患者在舒适的环境中,一种细心的护理,一种温馨的关怀,一种减轻患者疼痛的方式。以一种更加平静,更加有尊严的方式,向这个世界说再见。而不是躺在床上,苟延残喘。
四、爱在离别的时候
一名二十来岁的白血病病人,因为呼吸衰竭被送进了急诊室,他眼睁睁的看着这个正值花季的小姑娘,气息越来越微弱,却没有任何的办法。一路上,医生和家属都紧紧地握着她的手,一直到她的手冰凉,再也没有了气息,他们才悄无声息的离开。
告诉病人真相,让病人有个心理准备,这是对病人的一种尊重,也是一种安慰。这些都说明了在减少病人的疼痛的前提下,尽量使病人的生命完整,不要留下任何遗憾。这才是收容所最关键的地方,它能减少你的痛苦,给你带来更多的快乐。
一个小小的卫生所,承载着多少代人的沉重愿望。在那里,病人可以享受到一视同仁,细致周到的照顾。护士和医生都明白,有的时候,对一个垂死的人而言,寿命的延长,更是一种折磨。
太多的探视,太多的走动,特别是有创的检查和治疗,都会对病人造成很大的干扰。他们要做的,就是给病人一个温暖的家,让他们安心回家。
这间房间,并不是那种满是药水的白色房间,而是一个温馨的家。墙壁是粉白的,桌子上摆满了患者最爱吃的食物,比如一张照片,比如一盏台灯,护士们会和朋友们聊天,为患者按摩。这是一次关爱的交换。
虽然在“最后一丝尊严”的问题上,会有许多人提出异议,但设立这种收容所并非是在贬低生命。它更像是对生活的一种敬意。独特的病室环境,可以让患者获得更多的动力,让他们在人生的暮年,还能看到阳光,还能得到最好的照顾。
安养院,就是要带着一份真诚,带着最满足的心情,与人世道别,进入另外一个美丽的人间。让更多的人认识到了生命的强大,不能小觑自己的生命,要在这短暂的时光中,活出自己的精彩。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