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量巨大!一场重磅论坛开幕:中外专家学者聊了啥?
作 者丨郑青亭、缴翼飞
编 辑丨张星、钟映佳、李博、刘巷
部分内容来源丨央视新闻
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23年年会于3月25日至27日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召开。本届论坛的主题为“经济复苏:机遇与合作”,与会嘉宾围绕这一主题充分交流看法、凝聚共识,共同探讨全球经济热点议题,为经济复苏增添动力。
在本届论坛的经济峰会上,来自主要国际经济组织、世界500强企业的负责人,以及多位国际著名学者齐聚一堂。与会嘉宾纷纷表示,看好中国经济发展前景,并对中国高质量发展充满期待。
中国是世界经济恢复发展的推进器稳定锚
中央财经委员会办公室分管日常工作的副主任韩文秀25日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23年年会”经济峰会上表示,中国是世界经济恢复发展的主要引擎。过去10年,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超过30%,今年的贡献率将会超过去年,为全球经济恢复发展提供强劲的动力。
韩文秀说,中国经济是世界经济恢复发展的强大推进器和稳定锚。在风雨来袭、动荡变化的世界经济中,中国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将是难得的一抹亮色,将为不确定的世界经济提供宝贵的确定性。
韩文秀:中国是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可靠提供者。我们认为,按照比较优势客观形成的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具有全球公共产品的性质,大家应当共同维护,不顾经济规律、强行推动“脱钩断链”,必然会损害全球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利益。
韩文秀表示,中国是国际金融安全的避风港,多年来,中国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坚守货币政策的自主性和常态化,在支持经济发展过程中稳住了金融体系,消除了大量的风险隐患,守住了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
韩文秀:当前没有明显的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的压力。货币政策具有较大的回旋余地,中国经济金融稳定将为动荡不安的国际金融市场提供正的外溢效应。
韩文秀说,中国是跨国投资的乐土和高地。过去三年疫情期间,中国实际利用外资由2020年的1444亿美元增加到2022年的1890亿美元。这是外资对中国充满信心的最好例证。
韩文秀:对外开放是中国的基本国策,我们将继续扩大市场准入,稳步推动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继续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我们欢迎各国企业来华投资,也期待外商树立长远眼光。深耕中国市场,在中国投资可以“放长线钓大鱼”。
IMF总裁:全球经济的春天还未到来,中国经济面临两个机遇
3月26日,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23年年会论坛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总裁克里斯塔利娜?格奥尔基耶娃称,全球经济的春天还未到来,预计2023年将是全球经济的又一个艰难之年。
她列举了当前全球经济面临的一系列挑战,包括:新冠疫情造成的长期创伤效应,俄乌冲突,货币政策紧缩对经济活动造成的拖累。在这些因素影响下,今年全球经济增速预计将放缓至3%以下。2024年的前景预计会有所改善,但即便如此,全球增速仍将远低于3.8%的历史平均水平。
她说,全球经济面临着极大的不确定性,包括由地缘经济分裂导致的风险,这可能意味着世界分裂为相互竞争的经济集团——这是一种“危险的分裂”,会让每个人境况变差、更不安全。同时,全球经济的中期前景很可能也将继续疲软。
此外,金融稳定风险也明显上升。“加息是对抗通胀所必需的,但在较高的债务水平下,从长期低利率环境向远高于先前水平的利率快速过度,将不可避免地带来压力和脆弱性——近期,发达经济体部分银行的情形清晰说明了这一点。”
近期,美国硅谷银行倒闭,成为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美国最大的银行倒闭事件。另据报道,美当前有186家银行存在与硅谷银行类似的风险。相关事件引发国际金融市场动荡。
格奥尔基耶娃指出,为应对金融稳定风险,政策制定者们已经采取了果断行动,发达经济体央行已经加强了美元流动性供给。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市场压力,但巨大的不确定性突出显示,各方仍需保持警惕。
“我们持续密切监测形势,评估对全球经济前景和全球金融稳定的潜在影响。我们正在密切关注脆弱性最高的国家,特别是债务高企的低收入国家。”格奥尔基耶娃说道。未来几周,IMF将发布《世界经济展望》和《全球金融稳定报告》。
中国经济强劲复苏为全球注入动力
与此同时,格奥尔基耶娃表示,“全球经济并不只有坏消息。”她指出,中国经济正在强势复苏。根据IMF在1月发布的预测,今年中国GDP的增速将达到5.2%,相较2022年大幅提高了2个百分点。推动这一增长的主要原因在于:随着经济重新开放、经济活动恢复正常,私人消费预计将迅速反弹。
她强调,中国经济的反弹不仅对中国非常重要,对全球也同样意义重大。
“中国经济的强劲反弹意味着其将在2023年贡献全球经济增长的约三分之一,这将为世界经济带来可喜的拉动作用。除了直接促进全球经济增长以外,我们的分析还显示:中国的GDP增速每提高1个百分点,就会使其他亚洲经济体的平均GDP增速提高0.3个百分点——这种提振令人欣喜。”
她强调,有了这种稳健的复苏,中国眼下可以通过实施全面的政策来巩固良好势头,继续保持向发达经济体趋同的增长之路。
中国经济正面临两个机遇
对于中国政策制定者,格奥尔基耶娃认为,当前正面临两个机遇:
第一个机遇是提高生产率,推动经济再平衡,从投资驱动型增长转向更多倚重消费拉动的增长——这种增长更加持久、更少依赖债务,且有助于应对气候挑战。
“为实现这一目标,社会保障体系需要发挥出重要的作用。应不断提高医疗和失业保险福利,为家庭应对冲击提供缓冲。此外,应通过市场化改革为私人部门与国有企业营造一个公平的竞争环境,同时加强教育投资——这将大幅提高经济的生产力。这些政策加在一起,将产生巨大的影响。”
IMF的研究表明,如果中国能实施这些提高生产率的改革,其实际GDP到2027年将额外提高2.5%,到2037年将额外提高约18%。而且,这种经济增长的质量更高、包容性更强。此外,它还有助于抵消人口压力,更快缩小中国与发达经济体的收入差距。
经济再平衡的好处并不止于此。她指出,第二个机遇是绿色增长。IMF欢迎中国提出到2060年实现净零排放的目标,这一承诺突显出了应对气候变化对于长期发展的重要性。
“与许多国家一样,中国也很容易遭受极端天气事件的影响——这些事件正变得日益频繁、严峻。例如,去年的严重干旱导致水力发电量下降,这给电力行业造成了压力。更重要的是,中国气温上升的速度高于全球平均水平,因此,中国的经济增长面临着更大的风险。若全球升温得不到缓解,中国的GDP可能最早于2030年就承受损失,其幅度估计将达到GDP的0.5%至2.3%。”
她强调,经济再平衡政策将同时帮助实现中国的气候目标。这是因为中国的二氧化碳排放大部分来自电力行业和工业活动,因此,转向消费拉动型增长将降低能源需求并缓解能源安全压力。“从数字上看,我们的研究显示:在未来三十年里,这种再平衡可以使二氧化碳排放量降低15%。”
她指出,这对全世界也大有裨益,将使同一时期的全球排放量下降4.5%。碳排放的下降意味着更清洁的环境。这将有益于民众,因为可以减少污染,提高空气质量,改善公共卫生状况。这也有利于生物多样性。
蔡昉谈创新:要允许创新有失败 有助于将创新转化为实际生产力
25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高端智库首席专家蔡昉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表示,创新是发展新动能所在,要拥抱“创造性破坏”,在推进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开发研究的具体过程中,应当允许失败的出现。未来要更好地界定政府和市场对创新起到的作用,将创新转化为中国经济发展真实动力。
图: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高端智库首席专家 蔡昉
在蔡昉看来,创新有两个维度的内涵,一个是一般意义上的创新,比如说科技的发明、创造、研究开发等,是社会进步生产力提高的基础。但想把这个基础转化为真实的经济增长,就需要转变为经济学家意义上创新或者是熊彼特创新,核心机制是“创造性破坏”。
“当前中国人口已经出现负增长,意味着人口红利基本上消失,这个时候就必须要靠生产力驱动经济增长,必须靠创新。如何让创新具有经济学意义至关重要。”
蔡昉指出,在这一过程中存在两难处境。一方面,政府支持政策介入其中,一系列技术政策产业政策有助于创新发展。但另一方面,政府往往不愿意承认失败,可能导致无法形成真正的创造性破坏,科技发明也就很难转化为生产力,甚至会出现“索洛悖论”,即到处都是新技术,但是生产率得不到提高。
对此,蔡昉认为,需要通过制度安排来解决相关问题。战略目标、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开发研究,各有不同的机制,政府、企业、市场在其中应当各司其职,不能越俎代庖。针对战略目标,是要通过创新刺激经济增长,实现可持续的发展,具有统领性意义,不能言败。但在具体的推动过程中,在实际的科研项目里,则是应当允许失败的,没有失败就没有成功。
他表示,不要把“不言败”的特权赋予任何具体部门和单位,更不能把这个特权赋予市场主体,否则可能会造成市场垄断以及僵尸企业的泛滥。“不言败”本身不是产业政策、扶持政策的题中应有之义。
“中国有句话叫作‘有奋斗就会有牺牲’,就是要拥抱创造性破坏,过剩产能是应该淘汰的,落后的传统技术是应该被替代掉的,企业应该允许退出,甚至过时的岗位也压迫淘汰掉,但唯独人是要得到保护的,要在社会层面上得到保护。”蔡昉建议,未来要建立可以覆盖居民全生命周期的社会福利体系,为创造性破坏保驾护航,不要让在微观层面上对人的保护成为“不言败”的借口。
最后,蔡昉还表示,市场配置资源发挥决定性作用,政府发挥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是一个持续的永恒的课题,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上,政府要有不同作为。因此,需要进一步讨论如何更好地界定政府和市场对创新起到的作用,这将有利于解决创新要素的流动和重新组合,形成经济学意义上的创新。
易小准呼吁摒弃零和思维:少数国家推行“脱钩断链”无法保障本国供应链安全
3月25日,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23年年会论坛上,商务部原副部长、WTO前副总干事易小准指出,违背市场经济规律的逆全球化举措很难保证供应链的安全,零和思维和单边主义的措施只会把世界引向新冷战。跨国公司难以通过实施“去中国化”再去单独构建一条新的全球价值链。各国应当摒弃零和思维,回到多边合作的正确轨道,共同维护一个相互依存、高效和稳定的全球供应链。
图:商务部原副部长、WTO前副总干事易小准
易小准表示,冷战结束后,经济全球化和应运而生并且蓬勃发展的全球供应链使世界享受了长达三十年的发展红利。然而,在疫情大流行和地缘政治的多重压力下,跨国公司不得不通过供应来源的适当多元化以及增加库存来增强其供应链的韧性。
他特别强调,目前最担心的是少数主要发达国家将经贸问题政治化和泛安全化,毫不掩饰地推出贸易保护主义措施。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动用行政手段强推科技产业“脱钩断链”、胁迫制造业的产业回流和“友岸外包”,号召盟友打造以意识形态和共同价值观为基础的供应链。这些违背市场经济规律的逆全球化举措,只会使发达国家失去经济全球化为其提供的低成本、高效率和技术创新的红利,加剧全球性的通货膨胀,却不会保证其供应链的安全。此外,这种零和思维和单边主义的措施只会把世界引向新冷战。
在易小准看来,目前诸多扭曲贸易的行政手段,无外乎就是基于政府补贴的进口替代政策,针对外国供应商的歧视性限制,以及以国家安全为由实施的单边贸易限制措施。这些政策和做法不仅违背最基本的市场经济原则,也严重背离了WTO的多边贸易规则。其结果使世界贸易体系更加分裂和碎片化,进一步削弱各国之间的互信,使它们在面对气候变化和公共卫生危机等日益增多的全球性挑战时更加难以合作。
此前,WTO总干事奥孔乔-伊韦阿拉(Ngozi Okonjo-Iweala)指出,“如果全球经济分化成两个贸易集团,从长远来看,将导致全球国内生产总值(GDP)减少5%。贸易保护主义、供应链脱钩和治理的碎片化具有极大破坏性,将会带来非常大的代价。”
易小准也十分认同上述观点。他指出,构筑“小院高墙”并不能保证本国的产业安全,因为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可以建立起完全独立自主的本国供应链,即使像中国或者美国这样超大型的经济体也无法例外。
“事实上,正如我们所看到的,当前世界经济所面临的通胀压力已经太高,无论是推动供应链近岸化、友岸化还是产业回流,都将进一步推高已经难以承受的通货膨胀率,使濒临衰退的世界经济雪上加霜。”易小准进一步表示,作为40多年改革开放的结果,中国已经深深嵌入全球价值链,成为全球制造业中心和“世界工厂”。跨国公司已经离不开中国,更难以通过实施“去中国化”,甩开中国再去单独构建一条新的全球价值链。
今天面临的国际形势让我们思考,中国应如何处理“开放”与“安全”的关系?易小准认为,安全永远是相对的,中国的发展历程证明,不开放就不会有发展,落后才是最大的不安全。我们应当探索如何在开放的状态下建立自己的安全机制,而不是为了追求绝对安全而放弃对外开放,甚至主动脱钩。
最后,易小准在会上呼吁,面对当前各种全球性的危机,各国应当摒弃零和思维,回到多边合作的正确轨道,共同维护一个相互依存、高效和稳定的全球供应链。对全人类来说,这是一个利远大于弊的共赢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