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告别国际幼儿园
前段时间,看周念丽教授和日本最大的保育幼教集团之一Kids Corporation(KCH)的创始人大塚雅一的对话,有一段印象深刻。
周教授讲:中国人比较喜欢新鲜事物,新语言新概念层出不穷,如果不去主动学习新的事物和理念,就会被大家看作“过时”,每个人心中都有危机感。
一直以来,我国的学前教育和托育界,总是对世界充满好奇,又特别善于并乐于学习。
中国的家庭和家长,对有“特色”和“高大上”的幼儿园和托育园有一种迷之向往。
因此,国内一直崇尚新理论,国内外新理论不断冲击着中国幼儿教育。
蒙特梭利,瑞吉欧,森林教育,华德福,高瞻课程,Stem等,大家不断追求着新理论。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各种国际、双语幼儿园遍地开花,变成了高端的象征。
外来的和尚好念经。
有人说这是“崇洋媚外”搞噱头,有人认为这是“师夷长技以制夷”。
而这一切,现在画上了句号。
日前,《“十四五”学前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颁布,要求对幼儿园名称进行清理和规范。
接着,《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颁布,要求幼儿园不得使用幼儿教材和境外课程。
各省(区、市)部署开展幼儿园名称规范清理行动,对冠以“中国”“中华”“全国”“国际”“世界”“全球”等字样,包含外语词、外国国名、地名,使用“双语”“艺术”“国学”“私塾”等片面强调课程特色以及带有宗教色彩的名称,以及民办园使用公办学校名称或简称等进行清理整治,2022年6月前完成整改。
——教育部等9部委《“十四五”学前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2021年12月9日颁布
幼儿园配备的图画书应符合幼儿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注重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富有教育意义。幼儿园不得使用幼儿教材和境外课程,防止存在意识形态和宗教等渗透的图画书进入幼儿园。
——教育部《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2022年2月颁布
在命名上,“国际”“全球”“世界”“双语”等,都成了违禁词。
中国幼儿园,从此告别国际和双语。
近年来,我国对文化自信、民族品牌的建设不断重视和强调。
华为等企业被美国人“卡脖子”,也不断激发民族情绪。
外来的和尚,
经不好念了,甚至不能念了。
本次《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对“境外课程”的限制,无疑更加严格。
蒙特梭利,瑞吉欧,华德福,高瞻等一众外来的和尚当中,以蒙特梭利在本土落地最多。
春江水暖鸭先知,有园长向我们表达了她的担忧。
蒙特梭利等体系的幼儿园/托育园,在中国将何去何从?
监管会不会一刀切?成为业者关注的话题。
据资深业者向《托育研究员》透露,由于蒙氏等体系不符合我国的课纲,蒙氏等教育理念的园所,在教育局的年检、评估评级中,一直处在“灰色地带”。
在蒙氏圈颇具影响力的《蒙奶奶》创始人金连波表示,真正的蒙氏教育是理论体系。即便没有蒙氏教具,一个专业的蒙氏老师依旧可以用蒙氏的体系方法来进行教学。
多数业者认为,蒙氏严格意义上是一套教学法,并不属于《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中所说的“课程内容”。
据《托育研究员》了解,浙江等地近年来开展了“西式化办学”的现场调研,提醒办园者不能盲目强调外国的教育理念,而忽视本国的传统文化。所以本地有幼教集团,将蒙氏与我国的传统文化结合,探索“蒙氏+蒙学”本土化的办学体系。
前段时间,《托育研究员》率先披露了
的消息,新东方武汉的托育园命名是“国际幼童成长中心”。
图:朋友圈搞来的
我们的热心读者,还不忘提醒俞敏洪老师,“国际”两个字是违禁词。
我国的托育事业,国家卫健委和发改委一直非常强调,要培育扶持自己的民族品牌,根植于适合中国3岁以下婴幼儿的普惠托育,完成由托育自主品牌向民族品牌的跨越,加强党组织建设。
图:2020年北师大托育服务论坛杨文庄司长作报告
朱家雄教授讲,但凡涉及教育的问题,都不可能脱离文化。
一个托育品牌和托育园,如何体现民族特征呢?
记得广州卫健委前两年评选托育示范机构,有个“双语”园,他们用普通话和粤语。
下图是《托育研究员》此前和云南昆明学院的学前教育副院长高春玲老师交流,她给我们介绍孩子的扎染体验。
昆明学院的附属幼儿园和托育,是中国计生协支持的示范园。
图:云南昆明学院附属园 白族扎(za)染体验
前两天,《托幼瞭望》的主编发了一条视频号,讲的是东北鹤岗的托育园,带着孩子们扭起了大秧歌。
这些都是鲜明的案例。
乡土的就是国际的。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
世界智慧,本土落地,民族品牌,中国特色。
相信会是未来的趋势。
你觉得呢?
参考资料:
教育部发布《幼儿园保育教育评估指南》——2022学前教育大事
更多托育优质原创内容,锁定关注《托育研究员》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