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的有必要去上幼小衔接班吗?听听潍坊家长怎么说……
提示:点击上方蓝字↑免费订阅
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是家长的普遍心理。虽然教育部门连续出台各种规定防止幼儿园“小学化”,但各种幼小衔接班依然备受追捧。家长们为何给孩子报幼小衔接班?衔接的内容有哪些?孩子是否上幼小衔接班对升入一年级以后有何影响等是不少家长关心的问题。连日来,记者通过问卷形式进行了调查,并专门采访了幼儿园、小学老师、专家及教育部门。
现象
幼小衔接班火爆
有家长提前一年给孩子报名
“根据教育部门的相关规定,幼儿园不能提前学习小学课程。但很多家长担心孩子直接幼升小后适应不了,假期里都会选择幼小衔接班让孩子过渡一下。”奎文区一家幼儿园的老师说,不少幼儿园在毕业前夕也会开设“幼小衔接”课程。
为了满足家长的需求,各种幼小衔接班应运而生。记者走访了城区几家幼小衔接班发现,报名情况异常火热,甚至有家长提前一年就给孩子报名。“我们只在暑期开设幼小衔接班,限额20人,持续一个月的时间,除了知识的传授外,老师还会纠正孩子的坐姿和握笔姿势,以游戏和探索为主,而非强制灌输。”奎文区东方明珠小区附近一家托管机构的宋老师说。这家机构的幼小衔接班每人收费2500元左右,招生信息发出后,20个名额很快就被抢空,非常火爆。
16日中午11时许,奎文区圣荣小区一个幼小衔接班里,几个孩子正饶有兴趣地跟着老师读绘本。其中一位赵老师告诉记者,他们每年暑期都开设幼儿衔接班,今年的幼小衔接班招了10个孩子。“我们从培养孩子的习惯入手,包括作息时间、生活习惯、上课坐姿等,力求让孩子尽快适应小学学习和生活的节奏。跟小学的作息时间同步,教孩子学习拼音、笔画、识字、算数等。”赵老师说,幼小衔接不仅是知识的衔接,还有学习状态的调整和自理能力的培养。
各个阶段都有衔接班
还有机构设入园衔接班
除了幼小衔接、小升初衔接、初升高衔接等主流衔接班,一些早教机构还开设了类似的幼儿园的“入园衔接班”。
家住高新区DBC名苑小区的许女士就给3岁的儿子报名了入园衔接班。许女士告诉记者,她打算9月把孩子送去幼儿园,为了让孩子提前适应幼儿园生活,她把孩子送到了离家较近的一个早教班。“实际上是个衔接班,每天上半天课,一开始家长陪着,慢慢过渡到孩子自己上课,跟上幼儿园差不多。”许女士说,这就是入园前的一个缓冲。
记者从市区几家早教机构了解到,针对入园前大龄幼儿,他们都有开设专门的入园衔接班。“不同年龄段的孩子不同的课程,引导孩子度过与父母的分离期,同时强化社交技能。”万达广场金宝贝早教的顾问老师说。
一名即将升入小学一年级的孩子在家学英语
一位学龄前男童在幼小衔接班认读拼音
调查
四成家长对孩子的心理
和习惯进行了衔接
近日,记者针对“幼小衔接”这一话题展开了一次问卷调查,收回了912份有效问卷。“您认为幼小衔接阶段的教育,对孩子来说重要吗?”这一问题,有81.2%的家长认为重要,10.9%的家长认为不重要,6.9%的家长认为无关紧要。
在衔接方式上,41.5%的家长表示在知识上没怎么衔接,但对心理和习惯上进行了衔接。16.5%的家长表示专门给孩子上过小学课程进行衔接,有学过算数的、有学过语文的,还有学过英语的。学习方式主要是上幼小衔接班,也有部分家长在家里自己教。
调查结果显示,对准小学生家长来说,有54.4%的家长会因为入学前没有给孩子进行文化知识方面的衔接,产生焦虑心理。然而,不少当初没给孩子进行过知识衔接的小学生家长表示,孩子进入小学后一样能跟得上。其中,表示“能跟得上”的占46.3%,表示“一开始吃力,很快就跟上”的占39.6%。
“我们老家那边没有幼小衔接班,幼儿园老师也不会教拼音、算数等。今年孩子要到潍坊市区上一年级了,我们担心孩子跟不上,平时在家会教孩子学学拼音、认认数字,让孩子提前了解一些知识。”老家临朐的张女士说。
调查问卷
幼小衔接教育,对孩子来说重要吗?
对孩子进行了什么方式的有效衔接
认为孩子升入小学面对哪些压力?
家长们更关注孩子
升入小学后的适应能力
“您认为您的孩子升入小学面对的压力有哪些?”针对这一问题,58.5%的家长选择了学习能力,67.7%的家长选择了生活能力(包括作息,自理能力等),60.3%的家长选择了心理状态。
“您期望孩子通过在幼小衔接阶段当中的学习,达到什么样的效果?(多选)”针对这一问题,82.02%的家长选择了调整好心态乐观迎接小学生活,78.3%的家长选择了有良好的思维方式独立学习,56.0%的家长选择了对科学知识感兴趣。另外,还有一部分家长选择了会运用拼音拼读或者是会做20以内的加减运算。
记者发现,孩子即将步入新的环境、接触新的小伙伴,从幼儿园游戏式的学习过渡到小学期间的认知学习,家长最担心的问题主要集中在孩子的学习和自理能力等方面。
家住奎文区东方明珠小区的胡先生告诉记者,家长更关心的是孩子升入小学一年级后能否适应小学的学习方式。“在幼儿园里,孩子们大多数时间都是在做游戏玩耍,并没有固定的时间约束他们。升入一年级后,他们会面对新的环境,一节课的时间是否能坐得住,是否能改变之前的生活规律,这些才是我们家长更关注的。”胡先生说。
学校
开学先进行养成教育
有针对性做好衔接
每年开学季,一年级的小学生第一天上学总会牵动着无数家长的心,与此同时,学校也对他们也格外关注,各出妙招帮他们做好衔接。
“孩子从幼儿园进入小学,角色发生了变化,课程设置、生活作息等也都完全不同,难免出现不适应的状况。”潍城区实验小学政教处副主任刘丽敏老师表示,一年级新生入学,前三天不完全上课。
“我们学校有一套电子版校本教材,叫《一年级入学规范教育教学》,专门针对小学一年级入学的衔接教育。开学第一天,我们不讲文化课,先讲这套《一年级入学规范教育教学》,随后两天时间依然是入学规范课,进行入学规范的教育和训练,期间也会穿插几节文化课,慢慢过渡到正式的上课节奏。”刘丽敏老师介绍。
“小孩子如不养成好习惯,不知道校规和礼仪,很难适应小学生活,入学前三天的入学规范教育和训练可以让教师对每个孩子的生活习惯有所了解,有利于今后的针对性教育。”刘丽敏说。
“开学第一天我们也不上课,先让孩子们熟悉环境,形成秩序,比如找找卫生间在哪里,书本、文具盒等应该怎么放,怎么准备上课等。”寒亭区外国语小学副校长赵玲君说,这些都属于养成教育,养成教育在低年级起始阶段非常关键,学校会和家长一起从多个方面进行训练。
为了帮助新生尽快适应,有的学校会举办幼小衔接家长会,邀请专家做帮助孩子顺利进入小学的主题讲座,采用多种方式帮助新生做好衔接。
举办入学仪式明确角色转变
家校合力帮孩子适应
幼小衔接,与知识上的衔接相比,心理和习惯上的培养更重要。微风中,校园静悄悄等待着孩子们的到来,老师们一早就到学校做迎接新生的准备,鲜艳的条幅扮靓拱门,一条红毯直通气球点缀的“智慧之门”……这是2017年8月31日,寒亭区外国语小学迎新的场景,一年级新生在爸爸妈妈的陪伴下一起走红毯。
寒亭区外国语学校一年级新生由老师和高年级学生领着参观校园。(资料图片)
“我们学校每年都会举办这样的入学仪式,这也是一种仪式教育,可以让孩子们意识到自己角色的变化。”赵玲君说,儿童时期,最好的教育莫过于养成良好的习惯。为使刚入学的孩子们尽快了解、适应学校生活,学校精心筹备,确立内容,选派富有经验的老师对新生进行学前“准备期”的培训。参观学校、了解课堂常规、坐立行走、待人接物等,孩子们在老师的耐心引导下初步懂得开启小学生活。
“一年级新生入学,学校都会举办入学仪式,通过仪式教育和一些互动游戏让孩子感受不同的体验,丰富内心世界。”潍坊(上海)新纪元学校小学部主任告诉记者,从幼儿园到小学,孩子心理变化大、情绪波动起伏大,学校会对学生及家长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辅导,家校合力帮助孩子尽早适应新环境,学会集体生活。
教师
孩子提前接触小学课程
源于家长的“抢跑”心理
作为从教多年的老教师,寒亭区外国语小学副校长赵玲君对儿童发展心理学有近10年的研究。对于上小学前是否需要提前接触小学里的学习内容,赵玲君道出了她的观点:“是否需要进行知识的衔接,要因人而异,有能力的孩子可以自行适当学一点,但一定要注意学习方式,不能硬性灌输,否则会让孩子失去求知的兴趣,对学习产生抵触和反感心理。让学前孩子提前接触小学的学习内容,大多数都源于家长的‘抢跑’或者从众心理,作为家长,一定要关注儿童的成长规律,避免拔苗助长。”
进行知识性的幼小衔接是否有必要?“小学语文的学习改为了先识字后学拼音,对即将升入小学的孩子来说,为更好地适应识字学习,家长可以在平时的生活中多留心引导孩子。如到超市买东西时,可以教孩子认识标签上简单的字,将知识生活化、趣味化。”潍城区实验小学老师刘丽敏说,每年接手新一年级,总有不少孩子提前学习了拼音等知识,有的孩子就算学会了,课堂上也会认真听讲,但有的孩子会觉得已经学会了,在课堂上注意力会不集中。因此知识性的幼小衔接必须因人而异,把握好度。
专家
家长应当帮助孩子养成良好习惯
双方都尽快转型
记者了解到,几乎各小学都会利用刚开学的一两周时间对孩子进行习惯养成教育,让孩子渐渐熟悉学校生活,这一点家长们无需担心。但相比于学校的衔接工作,家长提前为孩子灌输一些思想,养成一些习惯更为重要。
“做好幼儿园和小学教育两个阶段的平稳过渡,作为家长,有必要帮助孩子做好心理方面和行为能力方面的培养准备。”潍州外国语幼儿园张丽娜老师提醒,首先是作息习惯,小学有严格的上下课时间,因此家长要在孩子入学前帮助孩子慢慢调整作息习惯,并培养他们的时间观念,还要有意识地提升孩子的自理能力。
孩子做好衔接的同时,家长也应该尽快完成转型。“家长首先要做不焦虑的家长,不要过度强调‘上小学了要好好学习’‘等你上了小学,你就没时间玩了’等,不要让孩子对学校产生恐惧感。”潍坊启航心理咨询室的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于滢泉提醒,幼小衔接这一阶段会有兴奋期、压力期和适应期,短则几周长则几个月,但不管多久,家长都不能随着孩子的“适应”而懈怠,要深入了解孩子,帮助他们养成好的习惯。
记者 王叶妮 刘江峰
编辑 郑伟 实习生 刘钰倩 陈雪娇
凡转载潍坊晚报原创作品,须经本报书面授权,否则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战略合作伙伴——潍坊市政府法律顾问、山东省优秀律师、山东王杨律师事务所王建华律师,电话133352466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