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重提“产教融合”,不是国企办学模式回潮,而是升级进化
近日,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从七个方面,提出了二十条具体措施,要求下大力气抓好职业教育。计划用五到十年时间,大幅度提升职业教育现代化水平,推动办学模式由参照普通教育,向产教深度融合的类型教育转变。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出台,是我国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迈进的时代发展需要。要实现这一宏伟目标,需要出培养更多技能型复合人才。
但自九十年代国企大改革以来,我国的职业教育一直在走下坡路。中等职业学校和专科职业学校地位总是低人一等。虽然国家出台了补贴政策,但职校招生仍比较困难。在公众心目中,只有那些学习成绩非常差、家庭条件非常不好的孩子,才会选择读职业学校。
其实,在国企时代,我国的职业教育水平并不低。那时候,很多大型厂矿企业开办子弟学校,直接为企业输送人才。学生毕业后不愁就业,企业也可以有针对性地培养自己需要的人才。但国企大面积退出后,这些学校成了没娘的孩子。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大量中等职校被裁撤、合并或转为普通高中,移交给地方政府管理。
之后,职业学校因为缺乏产业支持,办学方向不明确,只能追着市场热点跑。计算机好就业,就一窝蜂开设计算机专业;模具行业工资高,就全办成模具设计制造培训学校。人才培养是有一个过程的,跟风跑的结果,必然是慢人一步。等到学生毕业,市场的风向又变了,学生学到的东西便没了用武之地。
如果学生真学到了东西还好说,关键是中职学校限于资源和师资不足,办学水平非常低,又没有合适的实践基地,只有纸上谈兵,学生根本学不到什么东西。毕业后,只能得到一个含金量非常低的文凭,对就业帮助并不大。
现在重提产教融合,某种程度上讲,是对以前国企办学模式中,有价值的方面的肯定和借鉴。但是,这种借鉴并不是简单的模仿和恢复。时代在发展,国退民进是大势所趋。如果单纯由国企来承担产教融合的时代使命,是远远无法达到要求的,必须调动社会力量参与进来。全体有条件的民营企业,才是承担产教融合使命的主体。
举例来讲,像华为这样的大型企业,对人才的质和量的需求是非常高的。但高校培养出来的人才来到华为,还需要较长时间的岗前培训和跟岗学习,才能成为一个基本合格的员工。在轮换几个岗位之后,才能获得真正的成长。这对员工本人和企业来说,都要付出很高的时间成本和金钱成本。但如果华为自己参与举办职业学校,针对企业当前和未来的发展战略开设课程,培养出来的人才,直接为企业所用。这样,就会极大丰富企业的人才储备,节约用人成本,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同时,学校也可以以企业为实践基地,大幅提升办学水平。所谓产教深度融合,本质上就是让企业成为办学主体。
要调动社会力量参与办学,国家必须出台一系列激励政策。同时,还要建立完善的准入机制,防止个别企业不做长远规划,不踏实办学,却套取国家补贴,又招收到廉价劳动力。这种现象,在目前的中等职业学校中是较为普遍的,需注意防患。
产教深度融合,是培养“大国工匠”的现实基础,是我国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进化的重要途径,也是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顶层设计。需要在做好谋篇布局的基础上,下大力气狠抓落实,才能真正大幅度提升我国职业教育现代化水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助力。
拉回开头,点击“关注”,您就可以经常看到我的文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