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杨慎评为“唐朝咏柳之冠”的两首诗,作者却冷门之极,少有人知

  曾写过“滚滚长江东逝水”的著名词人杨慎,也是一位爱品评前人的文人。

  他所学庞杂,对对文、词、赋、散曲、杂剧、弹词,都有涉猎,并研究了诸多杂著。据《明史》记载,明代记诵之博,著作之富,推慎为第一。

  他的著作包括但不限于《升庵诗话》、《词品》、《书品》、《画品》等等,其中《词品》一套中便品评了唐五代、宋、元词人八十馀人。

  在《词论》中,在评价描写柳树的诗时,杨慎认为“柳词当以二首为冠”。

  这两首,严格来说并不能算词,而是唐代流行的《柳枝词》。

  

  《柳枝词》本为汉乐府横吹曲辞《折杨柳》,在唐朝易名《杨柳枝》或《杨柳枝词》。

  开元年间,《柳枝词》录入教坊曲,主题便固定为“咏柳”。白居易曾照旧曲作辞,翻为新声,许多诗人相继唱和,将其传唱大江南北。

  后来,《花间集》中也收录了《柳枝词》,发展到北宋时期,《钦定词谱》中将其定为词牌,更名“杨柳枝”,内容延伸到了更多的领域。

  

  对于后人来说,最熟悉的“柳枝词”,当属白居易“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金色软于丝”。

  但杨慎并不认同,他在《词品》中写到:

  唐人《柳枝词》,刘禹锡、白居易而下,凡数十首,予独爱无名氏“万里长江一带开......”。此词咏史、咏物,两极其妙。

  这首《杨柳枝》的作者已不可考,内容如下:

  万里长江一带开,岸边杨柳是谁栽? 锦帆未落西风起,惆怅龙舟去不回。

  杨慎认为,这首诗不仅写柳,更是含蓄地讥吊隋炀帝的咏史词。

  

  “长江一带开”指的不是真正的长江,而是长长的运河。相传,隋炀帝杨广为了游历江都(江苏杨州),令人从汴河出发,开凿了贯通南北的大运河。

  同时,隋炀帝对柳树有着莫名的深情。他在位时曾提出对种植柳树有成果的人进行奖励,甚至还可以赐予“杨”姓。 还亲自下令在天津柳口栽种杨柳十万株,使那里变成了后世美丽的“杨柳青”。

  然而,古柳仍在,物是人非,徒留诗人惆怅地望着远方,仿佛看到了遥远的龙舟的影子。

  这首诗没有一个字明确地写隋炀帝,但通过“长江”、“杨柳”和“龙舟”来隐喻,讥吊之意暗含其中。

  

  而另一首被奉为神品的《柳枝词》,则是典型的言情诗:

  春江一曲柳千条,二十年前旧板桥。 曾与情人桥上别,更无消息到今朝。

  今人普遍认为,这首诗的作者是刘禹锡,但杨慎却认为它是著名的歌伎刘采春之女周德华的作品。

  刘采春是戏班子出身,擅演参军戏,也能诗能文,被誉为唐代四大女诗人之一。

  她的嗓子尤其好,被誉为“歌声彻云”,元稹在担任越州刺史时,对她大为赏识,还为她写过《赠刘采春》一诗。

  刘采春的丈夫周季崇和夫兄周季南都是有名的伶工,女儿周德华也善歌,又能自制新词,尤其擅唱柳枝词。

  

  不仅是杨慎,明代学者胡应麟也将这首《柳枝词》誉为神品。那么,它究竟妙在何处呢?

  其一,乃是含蓄之妙。一曲清江、千条碧柳,故地重游,回想起当年离别时,与故交执手无语,别情依依。没有一个字写怨写愁写恨,但其中的伤感之情,欲说还休,令人回味无穷。

  其二,乃是章法之妙。诗中采用倒叙的手法,从今日春柳到昔日别离,再回到今日重游抱憾,首尾相衔,婉曲回环,曲尽其妙。

  

  其三,乃是剪裁之妙。唐代歌曲常有截取长篇古诗入乐,这首词很有可能就改编自白居易的《板桥路》:

  梁苑城西二十里,一渠春水柳千条。 若为此路今重过,十五年前旧板桥。 曾共玉颜桥上别,恨无消息到今朝。

  与原诗相比,《柳枝词》更为简短精炼,但删去累赘之言,隐去露骨之语,显得精巧涵蓄,词约义丰,可谓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这两首《柳枝词》,虽主题与风格迥异,却也都堪称佳作。

  然则,自古咏柳诗词多如牛毛,生动如贺知章“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清新如高鼎“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幽怨如韦庄“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缠绵如苏轼“相思恰似江南柳,一夜春风一夜深”,都是脍炙人口的千古佳句。

  杨慎却独独选出这两首为冠军,你认同吗?

  

  作者:林家清欢,谢绝搬运和抄袭,敬请理解。

  【注】图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如有不妥联系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