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最新各题型答题模板
文学类及实用类文本阅读(11-12题,25分,力争17分以上)[约23分钟]
①整体把握:人物、事件、景物、情感,明确作品主题;
②认准答题方向:词句理解、作用、分析问题、归纳主旨等;
③答题要注重和文章主旨结合起来考虑。
④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分析、概括、分条陈述等,做到表述严密,条理清晰,逻辑合理,语言通畅。
【友情提醒】
①解题前切记填涂选考题号;
②解题时要经过五个步骤:通读,了解内容;看题,明确所问;找点,圈定答题区域;过滤,综合判断;权衡,规范作答。
③阅读备考中的突出问题(“五缺”)
缺乏整体感知和整体把握意识;
缺乏结构意识,不善于借助层次分析把握内容要点;
缺乏文本意识,作答过于主观随意或盲目;
缺乏提炼整合手段,有效分析往往不足;
缺乏作答规范意识,错字语病频频出现。
④解答一般方法
阅读与解题的一般要求:
1.原则:主题在心中,答案在文中,方法在胸中。
2.观念:整体的观念、联系的观念。
3.步骤:
第一步——速读原文
第二步——审读试题
第三步——重点回读
第四步——紧扣原文、灵活作答
规律点睛:
1.整体阅读 把握主旨
2.认真审题 文题对应
3.瞻前顾后 考虑全面
4.对照要求 规范答题
▲掌握语言组织方法:
(1) 摘句法:抓各段的中心句(各段的中心句往往都是要点),进行压缩;
(2) 合并法:在各层意思不可缺时,可将各层内容合并起来;
(3) 提炼法:对于没有中心句的段落,要概括各段大意,分析语句间的关系,把握其内容的重点,选择主要内容。
▲答案要点:要①根据分数提示 ②按照一定角度 ③用数字号 ④归并整合 ⑤相关要点。
▲陈述句式,正面作答,力求简洁
①作答表述是否与题干自然衔接;
②要点是否明确,是否可以分点(层)表述;
③字数是否合乎既定要求,是否写有错别字,是否出现了语病。
【规律总结】
现代文阅读“作用题”
作用题是高考现代文阅读的一大亮点,“作用题”的命制常从以下几个方面切入。
一、开头作用
文章开头讲求开头精美,即常说的“凤头”。因此考查开头语段的作用是现代文阅读的重头戏。
(1)设疑法(悬念法)
好处(思维方向):①引起读者的思考,吸引读者。②引出下文的情节。③突出人物形象。④揭示小说的主题。
(2)写景法
好处(思维方向):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②暗示社会环境,揭示社会本质特征。③揭示人物心境,表现人物性格。④渲染气氛。⑤推动情节的发展,为刻画人物作铺垫,打基础。
(3)其它还有:开篇点题,统领全文;引出下文,或为下文作铺垫;渲染气氛,奠定基调。这些仅是术语,答题时需根据文章内容、结构、效果等方面作答。
二、结尾作用
结尾语段的作用通常是:总结全文,归结主旨;呼应开头,首尾圆润,使文章浑然一体;卒章显志,点明题旨;强化作者情感,深化或升华主旨;言有尽而意无穷,引发读者思考;等等。
1.出人意料的结局
(1)从结构安排上看,它使平淡的故事情节陡然生出波澜,如石破天惊,猛烈撞击读者的心灵,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
(2)从表现手法上看,与前文的伏笔相照应,使人觉得又在情理之中。
2.令人伤感的悲剧结局
(1)从主题上看,能更好地深化主题。
(2)从表现人物性格看,能更好地塑造人物性格。
(3)这种结局令人感动,令人回味,引人思考。
3.令人喜悦的大团圆结局
(1)从表达效果上看,小说喜剧结局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耐人寻味。
(2)从阅读者的情感体验看,喜剧性的结尾与主人公、作者的意愿构成和谐的一体,给人以欣慰、愉悦之感。
(3)从主题上看,这样的结局凸显出的美好人性超越了战争,反映出人类向往和平美好生活的愿望。
4.戛然而止,留下空白的结局,留下了 “空白”给读者想象,让读者进行艺术再创造,更好地深化主题。
三、环境描写的作用
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
1.自然环境(景物描写)描写
(1)渲染气氛。
(2)烘托人物形象。
(3)推动情节发展。
(4)暗示社会环境。
(5)揭示或深化作品主题。
2.社会环境
(1)交代故事的时代背景。
(2)渲染故事的环境气氛增强故事的真实性。
(3)烘托人物的突出特点社会环境描写,能表现人物的身份、地位、性格。
(4)暗示人物的前途命运 对比、烘托。
(5)推动情节的发展变化 。
(6)深化小说的主题思想。
四、小说标题的作用
1、交代主要的人物形象。为塑造和突出人物形象服务。
2、概括小说主要事件。
3、贯穿全文,起线索作用。
4、具有象征意义,一语双关,揭示小说主题,画龙点睛。
5、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环境。
6、设置悬念,吸引读者的兴趣,引发阅读的冲动的作用。
7、推动情节发展或推动了故事情节的转折。
五、表现手法的作用
1、各种描写手法的作用
(1)肖像、神态、动作描写:更好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及性格特征。
(2)语言描写:①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②描摹人物的语态,使形象刻画栩栩如生、跃然纸上。
(3)心理描写:直接表现人物思想和内在情感,表现人物思想品质,刻画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
2、小说细节描写的作用
(1)刻画人物性格,展示人物内心世界。
(2)深化主题。
(3)推动情节的发展。
(4)渲染时代气氛、地方特色。
(5)起到暗示、影射的作用。
六、过渡作用
过渡语段的作用主要是承上启下,做题时要具体回答怎样承上、如何启下。
七、线索作用
高考考查的行文线索主要有事物线、情感线、语句线。
回答此类问题,必须明白行文线索的基本作用,即组织材料、贯穿全文,使文章结构严谨、浑然一体。需要注意的是,有的行文线索或直接或间接表现文章主旨,答题时应予以考虑。
八、人称作用
用第一人称:叙述较为亲切自然,便于直接、自由地表达思想情感,给读者以真实感;
用第二人称:是呼告修辞,便于直接对话,利于交流思想感情,增强亲切感,同时使抒情更加强烈感人;
用第三人称:能够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空限制,具有全知全能的特点,反映现实较为灵活自如。
九、手法作用
表现手法主要指修辞手法和对比、衬托、白描、象征等表达技巧。可参照《诗歌鉴赏之表达技巧》。注意从表现手法的辨认和作用两方面作答。
需要指出的是,这类试题不一定以“作用”的面目出现,有时设置为表达效果或好处,有时要求对语句进行赏析,但答题时必须考虑表现手法的作用。
十、分析人物形象
1.人物形象分析(入手角度)
特点+身份
①借助情节发展(据情论人);
②借助议论性语句(作者的或者其他人对人物的评价);
③借助人物描写(外貌、语言、动作、心理)。
2.人物形象作用
①主要人物形象的作用(主要分析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
首先结合情节分析人物形象的典型性(某一类人的特点),然后结合社会现实分析这一形象折射的社会现象及给人们带来的某种启示。
②次要人物形象的作用
A.为主要人物服务,对主要人物起衬托作用。
B.揭示或凸显主旨。
C.若是线索人物,自然是贯穿全文的线索。
③物象的作用
如果小说中引入了特别重要的物象,其基本作用不外乎突出人物性格,揭示深化主题等,有时反复出现,串起相关情节,从而成为文章的线索,兼有使结构更加严谨的作用。
④小说中“我”的人物分析
A.故事的见证者,以第一人称视角述说故事增强故事的真实性。
B.是贯穿全文的线索,通过“我”的所见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C.通过“我”的感触揭示小说的主题。
D.通过“我”的情感来突出人物形象
实用类文本阅读
1、解题原则:
总原则:观点是作者的(探究题除外),答案在原文中。
基本原则:
(1)“还原”原则:要求还原为文中信息和原文作者的思想观念,尽可能用原文字词表达;一般答案都能从文章中找到现成依据。
(2)由已知求未知的原则:其已知有二,一是题干的字面意思,二是题干所在文段的语境。若将题干文字的字面意思视为横坐标,将题干词句在文中的语境可能意义视为纵坐标,可以建立一个坐标,只有从语境与字面意思两方面锁定,才能保证正确的求解。
(3)“语境”原则:语境是答题的思维背景,要牢记“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
(4)“点面结合”的原则:在现代文阅读理解中从点入手,面上把握,点面结合,看懂文章,审清题目,掌握答题技巧,还是能够拿到必得分数的。
2、解题技巧:
(1)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
重要的句子是指在文中起重要作用的关键性语句,通常是指:
①结构复杂难懂的长句;
②统摄全篇的中心句,即文眼;
③段首的总起句、段末的总结句以及过渡句;
④使用了特殊的修辞格、内涵较为丰富的关键句等。
重要句子的含义,指的是透过句子的字面意思所表达的深层内涵。
方法:
①切分挖掘法:切分句子的层次,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语,从正确理解句子关键词语的字面意思入手。
②还原法:将该句还原到原文中去,看其在选文中所处的位置。
③瞻前顾后法:找出题干中的相关语句在选文中的位置,向上下文搜索,并注意文中过渡句、关联词、指代词的提示,这样答案就能从原文中“抠”出来。
(2)理清传记陈述的基本事实:
传记一般采用顺叙的写法。因此,对显示传主重要生平事件、命运转折、至关重要的思想精神活动的那些时间,应重点标示出来,这样可以迅速理清文章脉络,把握传主的主要生活历程。
在梳理主要事件时,要抓时间词语,抓地点以及相应发生的事件,运用合并同类项法,概括出主要事件。
(3)把握传主形象:
首先,从人物在事件中的表现来把握其形象(尤其是细节描写)。
例如,这一细节表现了什么,它与整个事件之间是什么关系,它在事件或传主的生活中起了什么作用,它表现了人物怎样的精神特质等。
其次,从传主与时代,传主与他人的关系来把握传主形象。“传主与时代”和“传主与他人”是理解传记的经纬。
总之,要联系传主生活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根据作品所陈述的与社会进程以及传主个人成长相关的重要事实,了解具有典型意义的事件和细节,把传主彰显出来加以理解。
(4)分析表现手法:
A.选材的处理:——详略得当
传记的选材是与主题密切相关的。对中心有用的,与主题特别密切的材料,是主要内容,则需浓墨重彩地渲染,要详细写;与主题关系不很密切的材料,是次要内容,则轻描淡写,甚至一笔带过。
详写:读者陌生、符合主题、突出人物性格
略写:读者熟悉、不符合主题
B.人物描写方法:
它往往是通过对传主的肖像描写,心理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细节描写,侧面描写(间接描写)等来突出表现传主的人物形象和精神世界,使人物形象血肉丰满,栩栩如生,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另外,还需特别留意有些侧面描写看似与传主无关,但却与刻画传主有着重要的作用。例如,利用与传主关系密切者的相关资料来突出传主的形象。
C.引用:
在传记中,直接采用大量原始材料——引用,可以更好地突出人物的特点,揭示人物的精神面貌,对人物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引用诗词,可以从侧面烘托和丰富撰著的思想精神,使传记显现出一种古朴文雅的风格。引用故事,可以增强文章的活泼度,使文章更具有可读性。引用传主在书信、日记中的表白,它可以印证作者的观点,也可以使传记具有更为真实感人的力量。
(5)语言特色:
自传采用第一人称,语言或幽默调侃或自然亲切,通常以记叙为主,兼有描写抒情。他传采用第三人称,语言或朴实自然或文采斐然。
(6)探究题:
命题主要涉及三个方面:
(1)对所读的文本中的疑点、难点提出问题,要求深入研讨;
(2)根据文本内容提出问题,呈现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答案,让考生判断其正误或优劣;
(3)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等。
答题思路可概括为:观点——引据——论述——小结。观点:明白无误地表明观点。这是第一个得分点。引据:恰当引用论据,遵循“内引外联”的原则,既要充分利用原文信息,又要合理联系现实状况。论述:即归结回扣观点,简要作结。最后整合信息,分条陈述,⑴要点须全面;⑵陈述有条理。作为综合阐述题,观点明确,言之有据,言之成理,是得分的关键点。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