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中的重要一课:教会孩子“正确”的善良
成才先成人,很多家长从小都会教育孩子,要善良,要做一个善良的人。
这种想法和教育思路固然是对的,但是却不够全面。
农夫与蛇的故事大家都知道,农夫温暖了冻僵的蛇,却被蛇反咬一口死去了。
很简单的一个故事,却告诉了我们很多人都容易忽略的道理——
“正确”的善良才是为人之道。
那么什么是正确的善良呢?我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又应该如何教会孩子进行区分呢?
在电视剧《欢乐颂》中,樊胜美就是最典型的一个例子。
她的父母有着严重的重男轻女的思想,觉得女儿嫁出去就是别人家的,儿子才是自己的。
可是父母抱着她是“外人”的想法,却又不停地问她伸手要钱。
樊胜美觉得这是她的家人,所以她始终忍受着来自亲人的“压榨”。
放在现实中来看,她就是妥妥的“扶弟魔”。
若问樊胜美善良吗?那无疑她是善良的,但是她的善良缺少底线。
无底线地对别人好,无底线的善良,只会让别人觉得你懦弱可欺。
家长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一定要为孩子树立明确的是非观念。
如果小伙伴让孩子帮忙,但是做的是不好的事情,又或者会损害孩子自己的利益,那么就要教会孩子坚定地拒绝。
家长们在教导孩子向善的时候,也不能忽视对于孩子安全意识的教育。
很多父母都会告诉孩子,要帮助有困难的人,要保护比我们弱小的人。
这种想法也是正确的,但是孩子们的辨别能力是不够的。
他们无法分清那些是真正有困难需要帮助的人,哪些是披着弱小外衣的“恶魔”。
前段时间美国的一则新闻就令人极度震惊。
一个女孩帮助了向她求助的孕妇,结果被孕妇骗到家里,被孕妇和其丈夫联手杀害。
这则新闻似乎把善良与安全意识摆在了极端的对立面:
选择善良就要抛弃安全,选择安全就要丢掉善良。
但其实选择并非只有这两种。
当孩子出门在外遇到陌生人的求助时,家长们应该让孩子养成有困难找警察的习惯。
不要轻易地给陌生人带路,更不能轻易地跟着陌生人去某个地方。
家长们可以告诉孩子,在遇到这类情况时,寻求警察,或者其他路人的共同帮助。
善良是一种美德,但是无底线、缺乏自我保护意识的善良,是一种“灾难”。
在选择善良的同时,也保护好自身利益和自身安全,这才是善良的“正解”。
版权提示:原创文章,未经书面同意,不得转载。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