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这个社会当中会有“暴力”的存在

  近期,很多大众软件当中,越来越多有关“暴力”的视频映入我的眼帘。“网络暴力”、“家庭暴力”、“校园暴力”等等诸如此类的话题。近年来,这样那样的话题不在少数,“xxx结婚多少年,被家暴多少次”、“xxx遭遇校园暴力”、“xxx受不了网络暴力选择自杀”等等。

  

  我们生活在法治社会,但是还是会有很多人再遭受某种“暴力”。一个人的能力很渺小,且人无完人,每个人都会不经意的时候参与某种“暴力”只是我们不自知,昨天看到一个女子“结婚两年,遭老公家暴16次女子称根本逃不掉”,当时看着这个视频时,全程眉头紧锁,无法想象在这16次的“家暴”当中,该女子是有多么的绝望,在这期间她寻求过多方的帮助,均没有得到让人满意的结果。还有在今年因“网络暴力”患上抑郁的女孩子,她只因染了粉丝的头发却遭受到了本不应该遭受的“暴力”,最终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

  图来源于网络侵权删

  有句话叫:“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但是还有一句话叫做:“未知全貌不予置评价”。在信息互联网的时代里,许多信息都会有差异,你可以选择吃瓜,但不要发表过激言论。有句老话这样讲:中国十三亿人口,一人一口唾沫都能把人淹死。每一种“暴力”的形成,往往最可怕的是“网络暴力”,另一种说法就是“言语暴力”,因为大家在发表自己的主观言论的时候,不会去细想这件事情的发展经过,发表文章或者发表视频的人有没有断章取义,但是你从中发表的言论可能会造成被害者有罪论,我相信很多人都深有体会过。

  图来源于网络侵权删

  小的时候,小学三年级这件事情在我心里埋下了很深的心理阴影。我到现在都不知道,为什么我会被“校园暴力”,在学校也好,在和伙伴玩也好,我觉得我总是受排挤受欺负的那一个,所以我总是会拿钱讨好别人来和我做朋友,每当在学校受到欺负了,回到家父母的就会说:“为什么别人不欺负别人,就欺负你呢?”相比于其他“校园暴力”,我只是遭受到了心灵的创伤,但也为之造成了我讨好型人格的形成。

  图来源于网络侵权删

  我时常反思,施暴者都是以什么想法去施暴的,是能满足心理上的成就感还是本就因为自己生活的不顺而将自己的情绪发泄在别人的痛楚上吗?当然,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好人,可能在生活中,我也无意识地参与了某种“暴力”行为,但是在事情还有挽回的余地,及时止损。

  #抵制任何形式的言语暴力#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