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岁女孩来月经,终身身高不超1米5!得知真相后,妈妈痛悔不已
最近,“性早熟”这个词出现得越来越频繁。
为此,央视科教频道还专门做了一期专题《别把孩子催熟了》。
节目中一个小女孩的真实案例,让人格外心惊。
小美今年9岁,有一段时间,刚刚小学二年级的她突然长高了一大截,一下子成为班里最高的女孩。
她的爸爸妈妈非常开心,周围的邻居和朋友也常夸小美个子高,长得亭亭玉立。
突然有一天,小美说肚子疼。
妈妈这才发现,9岁的小美竟然来了月经。
家里人一下子就慌了,赶紧带小美去医院检查。
结果,小美被确诊为「性早熟」。经过测定,她的骨龄已经达到了12岁的水平。
也就是说,小美虽然现在长得很高,但是根据骨龄来判断,她很快就会停止生长,身高可能最终不会超过 1.5 米。
有家长会觉得,性早熟离孩子太远了。
真的是这样吗?
据统计,中国儿童性早熟发病率正在逐年升高,已达 1% 。也就是说,每100个孩子中就可能有1人患病,而且全国患病的孩子数量已经高达 53万 。
根据数据来看,性早熟早已不是偶发事件!
并且,性早熟的现象已经严重威胁着孩子的身心健康和生长发育。
作为家长,有必要充分认识性早熟相关知识,做到有备无患。
厦门一位妈妈在给6岁的女儿洗澡时,发现孩子的乳房里已经有了小硬核。孩子还说,有时会有涨痛感。
这位妈妈慌了神,立刻带着孩子去医院检查。
后来经过询问得知,妈妈总是担心孩子营养不够,平时会给孩子吃燕窝、海参、冬虫夏草等补品。
也正是由于过度进补,导致孩子从小就很胖,最终出现性早熟的现象。
这样的妈妈并不是少数,对孩子过度关爱,反而伤害了她。
通常来说,女孩8周岁以前出现乳房发育的症状,10周岁前出现月经初潮,都是性早熟的表现。
对于男孩来说,发病率是女孩的1/5到1/10,但因为他们的性早熟最初体现在睾丸的变化,所以很难被察觉。
曾经在网上看到这样一个案例,有一个13岁的男孩,因为身材矮小地到医院就诊的,可最终被确诊为性早熟。
而男孩在小学四年级时,有一段时间长得很快,是班级里最高的男生。
可是,从六年级开始,身高就再没有大幅度的增长了。
上了初中后,同班级的男生已经进入青春期,身高快速上窜,可是男孩依然不到1.6米,父母这才着了急。
到医院后,医生给孩子测了骨龄,结果显示已经接近16岁的水平。也就是说,孩子的骨骺基本要闭合了,生长空间已经很小了。
相对于第二性征的出现,性早熟还有一个很明显的特征:孩子的身高突然在短时间内迅速增长。
因为性激素会促进骨骼生长,但也会让骨骺提前闭合。骨骺闭合后,孩子的身高基本不会再出现较大变化。
长个的时间变短了,提前开始,提前停止。
所以,父母有必要关注女孩胸部、男孩外生殖器官,以及身高发育情况。一旦发现异常,尽早就医。
关于性早熟,网络上的报道从来没有断过。但很多传言中的“高危因素”其实并没有那么危险,我们同样需要仔细辨别。
传闻中的“速成鸡”
很多人认为在日常饮食中摄入了含有激素的食物,会引起了性早熟,比如最常讨论的“速成鸡”。
但其实,这是一种经过筛选的良种鸡,并且经过科学饲养和严格的质量检测,才送上老百姓们的餐桌。
白羽鸡的生长周期短,是通过自身的遗传特性决定的,并不是因为注射了激素催长。
虽然媒体之前曝光了很多养殖问题,但无良商家给动物们体内注射的都是抗生素,而不是激素,所以“激素催长”更是无稽之谈。
从目前的研究结果来看,还没有可靠依据来证明鸡肉与儿童性早熟相关。
反季水果和蔬菜
如果问妈妈们,什么东西最不能吃,那一定是反季水果和蔬菜。
不管怎么说,在家长们的固有印象中就是不健康:不应季的东西,都是用“药”催出来的。
但那些用在植物身上的“药”,还有在大棚中得到的阳光和适宜的生长温度,除了对植物本身的生长有影响,对人真的有影响吗?
早在2011年,农业部曾经发过一篇辟谣的文章——《科学认识植物生长调节剂》。
如果实在担心孩子营养没跟上,预期盲目进补,不如定期带孩子到医院进行检查,由医生来科学判断。
而真正应该注意的,对人体有毒副作用的其实是「残留在植物表面的农药」,这才是影响家人健康的罪魁祸首。
小夜灯
“开着小夜灯睡觉,会导致孩子性早熟”——这样的报道,早些年就层出不穷,虽然经常有辟谣的文章出现,但依然广为流传。
性成熟与褪黑素的分泌是有关联的,而褪黑素的分泌受到光照的调控。同时,褪黑素能保证促性腺激素不会过早累积,从而不会让孩子提前发育。
这,也是我们需要让孩子保证充足的睡眠和良好的生物节律的主要原因之一。
但通过科学家们的研究发现,微弱和柔和的人造光源,也就类似小夜灯等光源,对孩子的生物节律并没有影响。
不过凡事有个「度」。如果睡觉时一直开灯,光照时间长,是有可能导致儿童发生性启动的时间提前的。
摸私处并不是性早熟
有很多家长曾发现,孩子有时会做一些“羞羞”的动作,比如摸私处、夹腿等。从而会怀疑,自己的孩子是不是已经开始发育了,是不是性早熟?
首先要肯定的是,孩子偶尔出现这些行为是正常的,这是孩子对于身体的自我探索和发现。
这些看上去似乎是“自慰”的行为,本身与性完全无关。
他们只是在一次偶然的接触中,得到了很特别的舒适感,于是便开始不由自主地探索起来。
正常来说,3-6岁是触摸的高发期,到6-7岁时逐渐消失。但如果发现孩子有沉迷的症状,家长的正确做法应该是先明确禁止,然后温柔地转移孩子的注意力,切忌威胁、恐吓和粗暴制止。
第一,肥胖。
肥胖,是目前世界公认的导致儿童性早熟的一个主要因素。
2020年,国际顶级医学杂志《Cell Metabolism》,发表了一篇研究,揭示肥胖可通过中枢神经酰胺信号传导系统诱发性早熟。
去年浙江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内分泌董主任也曾告诉记者,疫情常态化防控后,有不少“小胖孩”前来就诊。
她每天看的90多位患儿中,有一半都是性早熟,还提示家长,不要等到出现病症才开始重视孩子胖的问题。
所以,家长们需要改变老观点,能吃不是福 ,吃得多也不等于吃得好。
第二,遗传。
在节目中,专家明确指出,如果父母有一方性成熟年龄较早,就需要警惕孩子是否会出现性早熟的问题。
美国儿科学会曾明确指出,有些塑料制品添加的双酚A和邻苯二甲酸盐,都会干扰孩子的生殖系统,诱发性早熟。
关于塑化剂超标的新闻也比比皆是,今年6月,回力拖鞋被检出增塑剂超标195倍。
环保组织“无毒先锋”,在对从不同网络平台采购回来的“小黄鸭”产品进行抽检时,拼多多增塑剂含量达标率还不到60%。
风靡网络的“尖叫鸡”等解压玩具,在广州市消委会发布的评测报告中,超七成质量不达标。
日常生活中的低质量塑料饭盒,孩子每年开学需要使用的塑料书皮,一些不合格的文具等等,都可能存在塑化剂超标的问题。
最复杂的道理,有时候恰恰在最简单的生活中。那么该如何切实地照顾好孩子,避免性早熟的悲剧发生呢?
健康饮食,不要随意进补
饮食多样化,改变偏食的习惯。确保营养均衡,多吃海产品、蔬菜、水果;少吃补品,像冬虫夏草、人参、黄芪等,越是大补的食品,越会改变孩子正常的内分泌环境,增加性早熟的危险。
如果实在担心孩子营养没跟上,预期盲目进补,不如定期带孩子到医院进行检查,由医生来科学判断。
正确及时的性教育
在日常生活中,长期接触具有色情内容的书籍、影视作品或弹窗广告,都可能刺激孩子体内激素分泌,导致孩子发育提前。
根据腾讯曾发布的《中国青少年网络游戏行为与保护研究报告》显示:
46% 的青少年几乎每次或经常在上网过程中接触到网络不良信息。
32.5% 青少年遭遇过色情信息。
家长们除了要避免孩子过早接触这些不良信息,更要帮助孩子建立保护自己的意识。
同时,在孩子出现性征发育时,要及早进行科普,教孩子一些必要的基本常识,比如男孩和女孩之间有什么区别、如何保护自己等等,让孩子正确认识生理变化,也从心理上消除顾虑。
监测孩子的身高体重,关注发育健康
督促孩子积极参加体育锻炼,避免孩子体重超标的。以下是3-18岁青少年体重指标,家长们可以对照孩子的情况查看是否有肥胖的问题。
女孩版
男孩版
定期监测孩子身高。如果有突然的身体窜高,在一个月内超过5厘米,最好到医院检查一下,排除性早熟的可能。
密切关注孩子的生理变化。对于女孩,妈妈可以跟孩子一起洗澡,观察孩子是否出现乳房发育;对于男孩,爸爸可以更加关注一些生殖器及睾丸的变化。
性成熟是每个孩子都必将经历的成人前的一道门槛。
来得太早和来得太晚都使人焦虑;有时这种焦虑过了头,扰乱家长,也害了孩子。
放平心态,将上面三点做好,愿每一个孩子都顺顺利利跨过这道门槛,奔向灿烂的未来。
愿所有的孩子都健康成长。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