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小时发射上百发炮弹,失去双臂和右眼的朝鲜神炮手,后来怎么了
《长津湖》这部电影想必大家都并不陌生,这部电影的大火让“抗美援朝”再次回归到大众的眼前,让很多与朝鲜战争相关的志愿军老兵被关注到,同时也让人们将目光重新聚焦到抗美援朝的英雄们身上。
人们开始讨论志愿军烈士的遗骸该如何带回祖国?参与过战争活着回到祖国的志愿军现状如何?
18岁入朝作战奋勇杀敌,19岁被炸毁了双手和右眼,但他却从不后悔,退伍后坚持自立自强,从不麻烦党和国家,这位抗美援朝老兵就是李化武。
1933年底,李化武出生在四川广元的一个偏僻小山村里,他的家中并不富裕,一家八口全都依靠父母辛勤耕种过日子,贫苦的生活让他和哥哥们从小就明白要懂事、听话,要帮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家庭的贫困让李化武从小与书本无缘,但是他在心里还是羡慕那些背着书包上学的小伙伴,别人去上学,他只能去给地主家放牛,两相比较,巨大的生活差距让他更想让一家人过得好一些。
地主很吝啬,即便李化武辛辛苦苦地干活,铁公鸡一般的地主甚至连工钱都不给足,总是有无数个扣钱的理由。
在地主家做长工,李化武连饭都吃不饱,经常吃主家的残羹冷饭,有时甚至是酸臭的,为了生活,为了赚钱,李化武只能忍耐。
图|李化武
后来,李化武回忆早年间的生活,说:“那个时候是真的苦啊,别说吃饱了,能吃上一顿热饭都觉得是在过节了,衣服也就过年的时候,能缝出来一件单的,穿新衣服别提有多开心了。”
每到寒冷的冬天,没有棉衣的李化武不得不将所有单衣全部套上,实在冷得不行就用布条牢牢地在单衣外缠上几圈,这样既挡风又暖和,这是他想出来对抗冬天最有效的方法。
在李化武年幼的时候,日军就开始大规模入侵中国。
无辜村民被日军杀戮,好好的房子被日军点火烧掉,小小年纪的李化武将对日本侵略者的恨意藏在心里,他想着自己长大一定要参军,赶走那些为非作歹的恶人。
等到李化武长大一些后,日本投降,抗日战争结束了,老百姓期盼已久的和平终于到来了,可这只是虚晃一枪,国民政府悍然挑起内战,让中国大地再次陷入到战争的漩涡之中,地主们趁机加大对佃农的剥削,李化武一家的日子也越来越不好过了。
1948年,国民党在四川大量征兵,李化武的哥哥在干农活的时候被被征兵者强行带走,好在哥哥机灵,在中途以上厕所为由,趁着国民党的看守人员不注意,头也不回地逃走了。
在国民党士兵的追捕下,哥哥奋力奔跑,终于将那些追捕的人远远甩在了身后,在连续奔跑半日的情况下终于到了村里,看到家门口,一直提着的劲立刻松懈下来,直接晕倒在了家门口。
在逃跑过程中,哥哥的双脚都被磨烂了,脚上的伤口因为长途跋涉已经感染流脓,村子里面没有医生,于是李化武就跑到镇子上为哥哥请大夫,可没想到父母拿出全部的积蓄都不够看病的费用,医生直接转身离开,哪怕李化武哭哭哀求,最终的结果可想而知,李化武的哥哥因此丧命。
哥哥刚刚二十岁就以这样的方式离开人世,如此沉重的打击让李化武一直无法接受哥哥的离世。
不光日军,就连国民党对中国底层人民也如此践踏,这让李化武对旧社会的一切都十分憎恨,他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让这个世界变得好起来。
图|李化武外出宣讲
1950年,为了保卫中国千里边境安危,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
李化武虽然没有读过书,但是普天盖地的宣传让他认识到一件事,那就是这次的战争是为新中国而战。
新中国的建立历经千难万险,大家刚刚过上安稳日子,但美国又在东北地区骚扰百姓生活,威胁东北千里边防安全,他不愿新中国再被侵略者所践踏,便萌生了投军报国的心思。
1951年4月,他的父母和亲朋好友终究是没能劝住他,18岁的他坚定地参了军,离开了家乡。
一个月后,李化武所在的部队就进入朝鲜地区与美联合军作战。
李化武的个头很高,长期劳作让他的力气极大,再加上他的视力特别好,于是他被编入12军105团的7连4排,学习如何使用大炮。
无论是担任架炮手还是瞄准手,只要是关于大炮的一切技能,他都认真学习。
经过系统学习,李化武对于炮弹发射位置选择、炮弹填充、发射、拆卸等都有了自己的经验,经过多次训练,他渴望能够去前方杀敌。
这次的训练时间长达5个月,在训练完毕后,李化武终于正式前往前线,与联合国军正面对抗。
在这次战役中,美军先是远程炮、飞机对阵地进行一通乱炸,然后便一拥而上向阵地冲来,志愿军的战士们等到美军逼近后,才开始猛烈射击,手榴弹更是毫不吝啬地向着美联合军扔去。
李化武所在的4排士兵们稳定地操作着大炮,将一颗颗炮弹准确地打进敌军阵地中以及他们的营地中,战场上硝烟弥漫,到处都是“趴趴”、“轰轰”的子弹声和大炮声。
图|抗美援朝战场
经过四个小时的战斗,志愿军打退了敌人的来犯,成功地守住了阵地。
通过这次战斗,李化武的心态开始发生了转变,当他看到战友们拼死守住阵地的样子,深受震撼,他更希望能和战友们一起把美军打败,然后平安回家。
1951年11月3日,12军与67军换防,接手了北汉江以西地区的部分阵地。
17日,南韩派出了两个营的兵力对104团6连驻扎的阵地发起了进攻,由于阵地地形狭长不利于志愿军拉开阵线,同时敌方兵力远高于我军,4个小时的激战后,志愿军虽然歼灭了敌军三百六十余人,但阵地依旧被敌军夺走。
为了夺回阵地,105团连忙加派了2个连的兵力,在付出了惨痛的代价后才将阵地再次夺回,李化武所在的七连正是这次战斗中的增援部队,李化武在战斗中,一次次地填炮发射,炮弹所到之处敌人血肉横飞,看着战友们不断倒下,他更是打红了眼。
1952年7月7日凌晨时分,南韩军队派出一个营的兵力对105团9连2排的阵地发起了攻击,同时还调动了飞机和大炮对志愿军阵地进行轰炸,阵地的防御工事被大量摧毁,4小时后,2排放弃地面作战,改由坑道战。
据战后统计,阵地内一小时内的落弹量就已经达到了上万发。
李化武所在的七连在8日发动了反击,在大量炮火以及2排士兵配合下,不到半个小时就将敌人从阵地上赶了出去。
随后李化武所在的部队又抵挡了敌人两个连的十余次进攻,战火随即持续到了7月9日,在歼敌四百五十余人后,敌人的队伍被彻底打散,丧失了战斗力,战后的7连荣获集体一等功一次。
图|朝鲜战场
战斗中的李化武十分娴熟地操控着大炮,火力支持从开始就没有停过,直到他发现自己手边没有了炮弹,此时的战斗也接近尾声,于是他开始积极为其他的火炮手装填炮弹。
1952年12月,李化武所在的七连奉命前往乔岩山伏击敌人,七连的战士们到达后,就在山头建筑工事,李化武也跟着排长查看地形,寻找最佳的射击点。
在与敌人相遇之后,李化武快速安装炮台填充炮弹,调整好角度之后向敌军开炮,但是敌人的火力更加猛烈,一顿炮轰逼得李化武只能暂停炮击,避入坑道保护炮台。
敌人在炮轰过后,虽然不断地发起冲锋,但均被打退。
在敌军发动第四次进攻的时候,李化武听到了熟悉的冲锋号,志愿军发起反击了,李化武看着战友们冲出坑道扑向敌人,他也扛起来了二十斤重的炮台,无视密集的子弹,跟在班长身后杀敌。
美军的炮弹落到了快靠近阵地的李化武和他的战友附近,炸弹“轰”的一声炸开,李化武瞬间被炸弹击晕。
等李化武醒来的时候发现已经过去了三天三夜,他急忙询问战友的消息,没想到却从卫生员口中得知,自己班里的战友全部丧命在那颗炮弹之下,而他是当时那一队人中唯一一位有生命体征的,担架队的战友更是冒着密集的火力将他从战场上背下来抢救,又抬着他走了三百公里到达医护所。
医疗队的医生和护士们努力了很久才保住了李化武的生命,但是他的伤势太重,双手和右眼被摘除。
李化武听后嚎啕大哭,既是为了自己的战友们不幸遇难,更是因为自己失去了双手和右眼以后不能上战场了,连为他们报仇都做不到,他成为了一名“一级伤残军人”。
图|回国后的李化武
在“失去战友”和“重伤残疾不能上战场”的双重打击让李化武意志消沉,他甚至绝食,因为他觉得自己是一个没有用的人,吃了粮食是在和前线打仗的战士抢口粮。
医护人员见此焦急不已,细心劝说李化武:“担架队为了救你三天晚上没合眼,抬着你走了三百多公里,手都被磨破了。还有这群医护人员用了最好的药,整夜守着你不敢睡,我们付出这么多救回你这条命,你怎么能不珍惜呢?”
医生为李化武讲述了苏联英雄保尔·柯察金不畏艰难、坚持抗战的故事,即使双目失明、全身瘫痪保尔也能坚持下去,换一种活法,用笔做武器继续抗争下去。
李化武听到这个故事后重新振作了起来,他以保尔·柯察金为偶像,不断地磨练自己。
李化武学习吃饭的时候,由于截肢后的残肢太短,端起碗根本碰不到嘴边,他就选择换一种思路,用嘴和残肢配合,将布条子牢牢地绑在右臂上,吃饭的时候就把勺子插进布条,用牙齿咬住布条系紧,再抬起来手臂不断地寻找可以喂到嘴里的角度。
经过他不断地实验,他终于将第一口饭塞进了嘴里面,这让他不禁喜极而泣,虽然一顿饭吃下来,身上洒了一些,肌肉也很酸痛,但是这并不影响他的喜悦,接下来他更是不断的锻炼,没有饭的时候就用水,一个月后,他已经可以熟练地掌握这个新的吃饭方式了。
图|李化武
信心大增的他,又接着锻炼其它项,洗漱、上厕所、穿衣等等日常操作,他凭借自己的努力都能做到,他甚至骄傲地向家人们表示自己独立生活是没有问题的。
1956年,李化武被送往了四川省的革命伤残军人休养院,这里不仅有医疗人员的精心照顾,还有专门的康复医生对他进行生活技能的培训,李化武在这里认识了许多的伤残军人,大家相互鼓励一起进步。
康复医生告诉他们,“人最大的残疾并不是来自于身体上的,而是来自于思想上的。”
经过医生的开导,李化武先定个小目标,不当文盲,保尔·柯察金能出书,自己也一定要摘掉文盲的帽子,这样才能向偶像靠近。
用残肢学会写字,这十分考验肌肉的控制力,并且李化武他没有上过学,仅认识的几个字也是在部队扫盲班里学到的,一边学习,一边适应残肢写字,这对他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不过他还使用老办法,用布条卡住笔,再用残肢进行书写。
刚开始,李化武写出来的根本就是鬼画符,但是他并不放弃,不断地进行锻炼,残肢因为写字磨出了一个个老茧,最后他终于能完整的写出来,甚至最先拿到了“识字1500”的荣誉。
在长期锻炼之下,李化武的小楷颇有水准,在一次接受采访的时候,他向记者展示了自己用残肢写字的技能,一笔一划写下的是军人的不屈。
图|李化武认真练习写字
疗养院还开设了养猪、打毛线、缝纫、修三轮等技能培训,李化武和战友们在这里找到了重新出发的目标和生活的意义。
李化武经常帮助其他战友,他带着失明的战友感受阳光,给他读报纸,讲生活中的琐事;陪着瘫痪的战友晒太阳,为他讲外面世界的变化等等。
李化武的优秀表现也被组织上看在眼里,在组织投票通过后,他被评为“二等休养模范”。
1957年,李化武成为了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同时遇到了自己一生的挚爱杨正清,两人组建了幸福的家庭。
5月,李化武参加了休养院的演出队,学会了吹口琴,甚至能演奏许多的红色曲目,于是他跟随着演出队到处演出。
1958年5月,演出队收到了来自北京的邀请,请他们前往北京进行一个月的表演。
他们的演出引起了当时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同时也吸引了周恩来等国家重要领导人的目光,由于他们是全国首支残疾军人组成的演出队,在演出结束后受到了国家领导人的接见。
在接下来的一年里,李化武和他的队友走遍了中国的大江南北,演出三百余场,观看群众高达上百万次;作报告近百场,听众超三十万人等等,郭沫若写诗歌赞颂他们,田汉写诗致敬他们,八一制片厂更是为他们拍摄了电影纪录片,《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更是对他们的事迹进行了报道。
图|李化武
李化武在这段时间里看到了中国的变化,更是感激国家对他们这些伤残军人的悉心照顾。
1959年到1961年,三年自然灾害爆发,李化武不愿成为国家负担,决心回乡谋生。
有人劝他留下的时候,他乐观地回答:“我今年还很年轻,虽然缺手短眼的,但是我能养活自己和家人,不能一辈子都靠着国家啊。”
由于他的坚持,在1963年相关部门审批通过,李化武带着老婆孩子回了家乡。
回到家乡后李化武被安排到生产队放牛、养羊,在修建猪舍的时候,他和正常人一样做工,别人劝他歇歇的时候,他笑着说:“别人能干的我也能干,不必担心的。”
除此之外,李化武积极耕地务农,虽然没有双手,但是他可以依靠肩膀拉牛进行耕地,由于无法不能控制牛的前进方向,他甚至被牛拉动着走,肩膀也因此被勒破了皮,渗出血来,但是他从不怨天尤人。
李化武无论在生活上遇到了什么样的困难,他都没有张开过口向组织和国家寻求帮助,而且他还积极帮助别人。
在政策允许的情况下下,市领导为他争取到了一套位于一楼的房子,但是七层有一位老干部,他腰腿不好,上楼总是很费劲,于是李化武果断同老干部换了房子。
图|劳动中的李化武
有一年妻子和儿子同时生了病,李化武在医院照顾妻儿的时候,遇到了当时自己在村里的大队书记,那位书记患了精神病,可是这家医院没有治疗能力,只能去绵阳的大医院才有痊愈的可能性,只不过书记的家属不认识路,病情也在逐渐耽搁,为了让书记及时得到治疗,李化武主动向书记家属提出陪同的建议,在得到允准后,李化武带着书记走了几十里路才赶上前往绵阳的汽车,书记也成功入院治疗。
回乡后,李化武还经常受邀外出演讲,他向广大群众讲述抗美援朝的故事,向他们传扬不屈的革命精神。
在附近住的许多群众都认识他,有个老人至今还记得,李化武总是奔波在各个村子之间,哪里演讲哪里就有他。
元坝中学高一七班班主任对李化武评价道:"李老先生在给我们师生进行宣讲时,从来都是站得笔直,要知道他一讲就是两个小时,站着讲对他的身体是一个极大的考验。我们就建议他可以适当的中途休息一下,他却告诉我们坚持本身就是一种激励,他希望能以自己做示范给全校师生树立榜样。"
区委书记更是评价他说:"他的心里永远记挂着祖国,他的身上体现着共产党员忠于党、忠于人民的信仰,他的精神将激励着中国人民进一步谱写现代化建设新篇章。"
图|李化武的部分奖章
时至今日,89岁的李化武依旧活跃在学校、政府机关的宣讲现场,为人们讲述当年的英雄故事。
在接受采访时,他告诉记者:"作为一名老共产党员,我要永远做好宣讲员,虽然现在我已经干不动重活了,但是我的嘴还能够讲得动,要将革命精神一代代的传扬下去。"
在李化武的一生中,他获得过 "优秀共产党员"、"主义建设积极分子"等三十多项的荣誉称号,人们更是将他称为战斗英雄。
在他的后半生中,他从来不去诉说自己的苦难,他口中永远都在唱着生命的颂歌,他坚定的爱着祖国,爱着中国共产党。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