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大学瑟瑟发抖,张雪峰一己之力使名校分数下调,央财低至481分

  自从张雪峰的那一句“孩子如果学新闻学,就打晕他”言论走红网络以后,不少学生和家长对选专业这件事都开始慎重起来了。

  

  一些学校的录取分数线更是遭到了“滑铁卢”,张雪峰说哪个专业不行,哪个专业就被唱衰。

  之前重庆大学的教授张小就因为张雪峰反对报名新闻学而批评他,说张雪峰是在误导大众,而且张小强教授还用自己学生的毕业去向举例,说今年自己的学生中有3个参加了公务员考试,还有两个进了大公司海尔和吉利。

  

  尽管张小强举例反驳张雪峰,但是很多网友觉得,如果新闻学专业真的好就业的话,为什么这位张教授的学生要去积极加入到考公队伍里面去呢?

  而且还有网友反映,自己所在的省份国考每年新闻传播学专业根本不招,可以报的岗位一个都没有,不招就意味着没法报考,那就要考虑去考外地岗位,或者报考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三不限”的岗位。

  

  虽然各大官媒纷纷发文批评张雪峰的言论,试图利用自己的媒体属性扭转乾坤,但是网友们的心中都有一杆秤,并不买账。

  

  实际上,看过张雪峰的视频都知道,他主要是围绕底层孩子去提建议,也并非说所有人都不能学。

  最近又是高考填报志愿的时候,因为张雪峰的言论的影响,不少名校的专业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滑铁卢”。

  其中,四川大学新闻学专业最低投档位次下降3607位,并且今年的学生当中,几乎没有人报考这个专业。

  在往年,四川大学作为一所双一流的大学,的录取分数线都是只高不低的,在今年招生却出现了门可罗雀,哲学和基础医学的最低录取分数线只有579分。

  

  武汉大学和复旦大学这些老牌名校的新闻传播学专业的最低投档位次也分别比上一年下降818、204,而中国传媒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的投档也同样不乐观。

  至于为什么出现这种情况,我觉得张雪峰有一部分说的是对的,很多人和他一样,都是普通家庭,没有什么背景,所以他建议底层学生选专业优先考虑就业问题。

  

  其次,大学生好不容易考上大学,大家哪一个不想毕业后找一个好工作呢?选专业的目的不就是要为了就业吗?因为你不可能读一辈子的书,永远不毕业。

  换句话说,上大学选专业如果不是为了有一天就业,那你又为何要上大学呢?这岂不是自相矛盾?

  而山东济南大学的新闻学专业今年可以用“惨不忍睹”4个字来形容,投档位次比去年下降20304位。

  除了新闻学专业今年“凉凉”之外,许多小语种专业也凉了。

  

  张雪峰此前建议大学生,要想学就报名“微语种”,不要报考“小语种”。

  什么叫“微语种”呢?其实小编也是第一次听到这种词,张雪峰的解释是,只有外国语大学开设,而非外国语大学不开设的语言,就叫“微语种”,也就是“物以稀为贵”的意思。

  张雪峰还举例那些微语种,如:阿姆哈拉语、旁辙普语、斯瓦西里语,因为这类语言很多人听都没听过,更不知道哪个国家的人在说,竞争力也小。

  

  除此之外,张雪峰还对“小语种”进行了解释,他说像那种外国语大学和非外国语大学都开设的语言,就叫“小语种”。

  他劝大家报名不要报小语种,而是考虑微语种。

  果不其然,北京外国语大学和上海外国语大学今年在俄语、日语、法语等专业的招生上出现了冷门。

  

  中央财经大学的理工科分数最低更是降到481分,这在以前是想都不敢想的。

  各大学恐怕今年都在招生方面瑟瑟发抖,可以说,张雪峰凭一己之力给名校的分数打了下来。

  国家统计局就发布过文章表示,今年16-24岁的青年的失业率达到21%以上,前段时间央视还曾发文,建议年轻人脱掉孔乙己长衫。

  

  结果很多年轻人纷纷加入送外卖,进厂的队伍,这长衫脱得还不够彻底吗?

  在当下就业难的环境下,大学生们毕业之后如果就面临失业,那么上大学的意义就在哪儿呢?谁不想找一份稳定的工作,没有中年危机的工作呢?

  年轻人只有先解决温饱问题,才会有精力去谈论其他的。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