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校友预约入校赚150万!原来,花钱家长要的是经历和“公章”

  7月24日,北京大学发布《校友预约入校违规情况通报》。

  

  通报称,7月21日,一个名为“北大金秋暑期定制课”的校外研学团队,由部分校友通过预约同行人员的方式,拆分预约139名学员入校,每人收费10800元,合计收费约150万元。

  我们不禁要问:不就是进北大研学嘛,为何收入如此高昂?

  那家长又为什么如此热心呢?

  原来,我们都把事情想简单了,这背后是利益的双向输送,更确切地说,是一场赤裸裸的交易!

  

  当前,国内不少知名高校基本上都有一项擦边球生意,大概的运作流程如下。

  第一步:

  留学机构的老师会语重心长地,跟那些申请出国留学遇到困难的学生家长们说:

  

  “我们跟某某大学有业务合作,你只要交20万,去他们学院读半年预科,他们可以给出成绩单。

  你家孩子拿着名校成绩单再去申请学校,基本就能成功了。”

  

  第二步:

  等家长们动了心,纷纷交钱之后,留学机构凑够了20来个学生,负责人就去那些知名大学找个二级学院说:

  “我们这儿有一批上进的学生们。你放心,他们都年满18周岁了,想来你们这儿研修学习。时间不用太长,每周上2天课,只要上半年

  也不难为你们就安排学院给本科生讲课的老师,把他们给本科

  生讲的课给这些学生讲讲就行。

  

  至于费用嘛,好说,一个学生给你们学院4万块。”

  第三步:

  这些二级学院的负责人心动了,你想想看,这样一笔80万的单子,对许多文科学院来说属于相当大的单子了。

  

  而且他们教育机构跟学院提的要求也很简单,并不提什么深度合作,只说课程结束,麻烦你们老师出份考题考考学生,再给每一个学生出一份成绩单,也不用盖学校章就盖你们学院公章就行。

  

  对于很多学院,这样来钱的活,何乐而不为呢?而且你要相信,即使你这个学院不敢接,总有一个学院是敢接的。

  有时候,再搞定某个学院的副院长啥的,操作起来也不要太容易。

  如果上面真的追查下来,学院领导就把自己收到中介给的还没喝的茅台拿出来,无辜地表示:“我们就接了个培训班啊,其他我啥都不知道!”

  

  那么问题来了:家长花20万让孩子来名校培训半年,到底有什么实际意义呢?

  意义的关键在于:你学校的名气,以及那张盖了章的成绩单

  因为那上面有XX大学某某学院”,这些留学机构可以拿着去忽悠国外那些不懂其中猫腻的学校,跟人家说这孩子在国内某某名校读了半年预科。

  

  说实在的,这种操作存在已经不是一天两天,而是搞了很多年了。

  至于北大这次是不是这种情况,还有待进一步公布消息(或者根本不会公布,毕竟人家不愿承认这种交易的存在)。

  

  我们从常理来看,如果只是一次性入校,看看北大的教学环境,感受一下北大的学习氛围,这些家长即使再脑残,也不可能花1万多申请入校。

  但是,如果是为期半年的“研修班”,申请半年入校,需要反复多次操作,而且还有巨大的违规被处理风险,那对于中介机构来说,给申请人1万多的手续费,那就蛮正常了。

  疫情刚结束之后,很多高校一直没取消审批入校,之前随便进出学校的时候,这1万多都省了。

  当然,你也许会问:“只要有钱打通环节就行,根本不需要进学校这么麻烦,直接把钱给管事的人,立马生成成绩单、盖上院系的章,不就完事了吗?封校和这操作压根没什么关系。”

  虽然说有钱能使鬼推磨,但是,这个操作还非得进校才行。

  一方面,对于这些名校而言,院领导的胆子即使再在,也没大到批量给没来学校上课的学生开成绩单的程度,这要是查起来,风险太高了,根本不可控。

  

  如果学生们真来上课了,即使上面查起来,就说这是一个合规的培训。我们出了成绩单,也不知道他们拿去搞这操作啊!

  这样的话,领导规避了风险。

  另一方面,留学机构也不太可能让家长知道真实情况,甚至学生也不一定知道,所以必须安排学生到学校上课,而且是学校的老师给上课。

  毕竟具体猫腻操作,知道的人越少越好!

  不过呢,家长和领导又不是傻子,怎么可能真的不知道其中的猫腻,只是对自己有利而无害的事情,形式做足了,不要被追责就好了。

  因为要进校,目前许多大学虽然可以扫码预约进校,但每天有名额限制,人满了就扫不进去,但通过校内人员申请不受控流限制。所以这事还真得校内人员帮忙申请。

  

  至于校内帮忙申请的人员是否知道真实情况,其实也不好说,但收到这么高的费用,用脚指头想想都知道其中肯定涉及违规操作,所以被处罚也不冤枉。

  不得不说,哪哪都有现实的利益交换,即使是知名大学也不例外!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