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丨【珠海文脉·风物】状元宰相丹心一片,过零丁洋留下不朽诗篇

  

  文、图/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钱瑜 郑达 李旭

  视频/李旭?郑达?陈一典

  珠海桂山岛上,南宋丞相文天祥的石像临风而立。七百多年前,被元军俘虏的文天祥途经零丁洋(现亦称作“伶仃洋”),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不朽诗篇。

  尽管这位状元宰相对南宋朝廷仍抱有希望,但十字门海战及崖山海战后,流亡的南宋朝廷最终未能逃过覆灭的命运。两军交战已湮没在时光的长河中,但在珠海出土的大量文物,仍在诉说着海上激战的历史,以及文天祥崇高的民族气节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与元军谈判誓不投降

  靖康二年(1127)四月,金军南下,攻陷北宋首都,掳走徽、钦二帝,导致北宋灭亡,史称靖康之难。同年五月初一,宋徽宗之子赵构在应天府登基,改元建炎,拉开了南宋的序幕。南宋成立后,对定都问题展开了激烈的争论。直到绍兴八年(1138),南宋正式迁都临安府,也就是今天的杭州。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南宋末年,国事衰颓。宋度宗咸淳十年(1274)六月,忽必烈下诏平宋,丞相伯颜担任最高统帅,南宋政权危在旦夕。当年七月,宋度宗病逝,宋恭帝即位,谢太后临朝称制,下诏勤王。德祐元年(1275),当时在江西赣州任知州的文天祥变卖家产,招募义士,赶赴都城临安,应诏勤王。

  德祐二年(1276)正月,当大家还沉浸在新年氛围中时,伯颜率领三路人马进攻临安。5岁的宋恭帝和太皇太后(谢道清)相继被俘。

  朝堂上一片混乱,不少大臣建议投降。但有一人,提出只能议和不能投降,他便是文天祥。文天祥生于宋理宗端平三年五月初二(1236年6月6日)。他出生时,南宋和蒙古的战争已经拉开序幕。宋理宗宝祐四年(1256),文天祥中进士第一,成为状元。他与陆秀夫、张世杰被誉为“宋末三杰”。

  文天祥临危受命,出任右丞相,赴元军大营议和。面对元军主帅伯颜的恐吓,文天祥慷慨陈词:“吾乃南朝状元宰相,但欠一死报国,刀锯鼎镬,非所惧也!”

  伯颜钦佩文天祥是位英雄,劝说文天祥归顺大元,文天祥誓死不从后被扣押。之后,文天祥被押往元大都,所幸于途中趁机逃脱。

  十字门海域激战四场

  就在临安城投降前夜,益王赵昰、广王赵昺被护送潜出城外,为赵宋王朝保留了一丝血脉。南宋皇室开始了“流亡”。

  德祐二年,南宋皇室成员到达福建福州,陆秀夫和张世杰也陆续赶来,辅佐南宋皇室。德祐二年五月初一(1276年6月14日),赵昰称帝,史称宋端宗,改元景炎。历尽千辛万苦,文天祥辗转来到宋端宗赵昰的行朝驻地福州。

  为了躲避元军的追击,宋端宗率领40多万军民到广南东路一线寻找出路。1277年,南宋小朝廷来到了井澳(今珠海横琴岛)一带。

  但南宋小朝廷刚到井澳一带,元军将领刘深又追了过来。为了抵抗元军,张世杰以十字门为核心,展开战略部署,与元军打了一场激烈的海战,史称十字门海战。按照传统的说法,在一个多月的时间里,十字门海域就发生了四场激战,宋军一胜三败。

  第一战是井澳海战,元军在1277年11月中旬突袭井澳,获胜后撤出。

  第二战是在1277年11月下旬,元将哈喇歹、宣抚使梁雄飞、招讨使王天禄合兵围攻香山岛南端的濠镜澳(今澳门)。宋军大败,被夺去大批战船和军资器械。陈宜中、张世杰带领数千官兵突围而出。

  第三战是井澳反击战。1277年12月,元将刘深袭井澳。宋师顺风放火反攻,击退元军,取得一次难得的胜利。但随后却遇见恶劣天气,御舟倾覆,小皇帝端宗掉入海里,救上来后受惊吓得病。

  第四战是谢女峡追逐战。1277年12月下旬,刘深重整队伍攻谢女峡。四场海战下来,宋军遭受重创,损兵折将近半,元气大伤,直接影响了南宋之后的走向,加速了南宋流亡朝廷灭亡的命运。

  十字门海战这段经历,文天祥曾留下文字,为我们今天研究当年的历史提供了重要的史料。

  “御舟离三山至惠州之甲子门驻焉。巳而迁官富场。丁丑冬,敌舟来,移次仙澳,与战得利。寻望南去,止碙州(洲)。景炎宾天,盖戊寅四月望也。呜呼,痛哉!”

  珠海博物馆保管部主任杨长征称,文天祥留下的虽然只是短短几十个字,但交代了很多重大的历史事件。当时,赵昰和他弟弟赵昺颠沛流离,离开了三山,一路辗转到了惠州的甲子门,没多久又转移到官富场(今香港岛一带)。丁丑年(1277)的冬天,敌舟(元朝的水师)来(杀到),只好“移次仙澳”,即逃到大小横琴岛海域。“与战得利”,哀兵必胜,张世杰利用外十字门有利的地形,布局得当,取得了胜利。

  杨长征介绍:“当时的横琴没有今天这么大,大横琴岛、小横琴岛隔海峡(即后来所称中心沟海域)相望,‘寻望南去’,由于此处不适合久留,他们就找到了碙州(洲),即今天的湛江硇洲岛,上岛没多久,宋端宗景炎帝赵昰就‘宾天’(驾崩)了,而且有准确的时间,‘戊寅四月望也’,也就是戊寅年(1278)四月望日(农历四月十五日),即1278年5月8日。”

  文天祥听到这个消息非常震惊,用杜甫的数句诗写了首《集杜句有序》来表达悲痛心情:阴风西北来,青海天轩轾。白水暮东流,魂断苍梧帝。

  杨长征解释,轩轾是个典故,车子前高后低称轩,前低后高称轾,这句诗表达天意不公,天公都不保佑大宋王朝的意思。苍梧也是个典故,古代泛指岭南地区,作者借杜甫这句诗谓宋端宗死于南下途中。

  就在临安城投降前夜,益王赵昰、广王赵昺被护送潜出城外,为赵宋王朝保留了一丝血脉。南宋皇室开始了“流亡”。

  德祐二年,南宋皇室成员到达福建福州,陆秀夫和张世杰也陆续赶来,辅佐南宋皇室。德祐二年五月初一(1276年6月14日),赵昰称帝,史称宋端宗,改元景炎。历尽千辛万苦,文天祥辗转来到宋端宗赵昰的行朝驻地福州。

  为了躲避元军的追击,宋端宗率领40多万军民到广南东路一线寻找出路。1277年,南宋小朝廷来到了井澳(今珠海横琴岛)一带。

  但南宋小朝廷刚到井澳一带,元军将领刘深又追了过来。为了抵抗元军,张世杰以十字门为核心,展开战略部署,与元军打了一场激烈的海战,史称十字门海战。按照传统的说法,在一个多月的时间里,十字门海域就发生了四场激战,宋军一胜三败。

  第一战是井澳海战,元军在1277年11月中旬突袭井澳,获胜后撤出。

  第二战是在1277年11月下旬,元将哈喇歹、宣抚使梁雄飞、招讨使王天禄合兵围攻香山岛南端的濠镜澳(今澳门)。宋军大败,被夺去大批战船和军资器械。陈宜中、张世杰带领数千官兵突围而出。

  第三战是井澳反击战。1277年12月,元将刘深袭井澳。宋师顺风放火反攻,击退元军,取得一次难得的胜利。但随后却遇见恶劣天气,御舟倾覆,小皇帝端宗掉入海里,救上来后受惊吓得病。

  第四战是谢女峡追逐战。1277年12月下旬,刘深重整队伍攻谢女峡。四场海战下来,宋军遭受重创,损兵折将近半,元气大伤,直接影响了南宋之后的走向,加速了南宋流亡朝廷灭亡的命运。

  十字门海战这段经历,文天祥曾留下文字,为我们今天研究当年的历史提供了重要的史料。

  “御舟离三山至惠州之甲子门驻焉。巳而迁官富场。丁丑冬,敌舟来,移次仙澳,与战得利。寻望南去,止碙州(洲)。景炎宾天,盖戊寅四月望也。呜呼,痛哉!”

  珠海博物馆保管部主任杨长征称,文天祥留下的虽然只是短短几十个字,但交代了很多重大的历史事件。当时,赵昰和他弟弟赵昺颠沛流离,离开了三山,一路辗转到了惠州的甲子门,没多久又转移到官富场(今香港岛一带)。丁丑年(1277)的冬天,敌舟(元朝的水师)来(杀到),只好“移次仙澳”,即逃到大小横琴岛海域。“与战得利”,哀兵必胜,张世杰利用外十字门有利的地形,布局得当,取得了胜利。

  杨长征介绍:“当时的横琴没有今天这么大,大横琴岛、小横琴岛隔海峡(即后来所称中心沟海域)相望,‘寻望南去’,由于此处不适合久留,他们就找到了碙州(洲),即今天的湛江硇洲岛,上岛没多久,宋端宗景炎帝赵昰就‘宾天’(驾崩)了,而且有准确的时间,‘戊寅四月望也’,也就是戊寅年(1278)四月望日(农历四月十五日),即1278年5月8日。”

  文天祥听到这个消息非常震惊,用杜甫的数句诗写了首《集杜句有序》来表达悲痛心情:阴风西北来,青海天轩轾。白水暮东流,魂断苍梧帝。

  杨长征解释,轩轾是个典故,车子前高后低称轩,前低后高称轾,这句诗表达天意不公,天公都不保佑大宋王朝的意思。苍梧也是个典故,古代泛指岭南地区,作者借杜甫这句诗谓宋端宗死于南下途中。

  

  

  状元宰相留下不朽诗篇

  赵昰死后,赵昺登基,改元祥兴。“(六月)己未,昺徙居崖山”。杨长征称,从这段记录可获悉,赵昺于1278年6月28日迁徙到崖山。

  崖山位于今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区南约50公里的崖门镇。东有崖山,西有汤瓶山,两山之脉向南延伸入海,如门束住水口,就像一半开半掩的门,故又名崖门。由于崖山和崖门位于海陆交界处,靠山连海,比孤军困守孤岛的态势要好得多,张世杰认为崖山是天险“可扼以自固”,因此被南宋重臣们选择为抗元的最后基地。

  祥兴元年(1278),文天祥带领残部,转战广南东路东部地区。六月,为摆脱元兵的围追,他要求赴援崖山行朝,遭到当政者拒绝。十二月,文天祥在广南东路海丰五坡岭兵败被俘。

  祥兴二年(1279)正月,张弘范率元军攻至崖门,元军浩浩荡荡陆续抵达崖山,对南宋在崖山的据点形成三面包围之势。在这场持续了23天的崖山海战中,宋元双方投入大量的兵力,以及两千余艘大小战船。

  杨长征介绍,宋朝官兵及民众约二十余万人(因宋朝是募兵制,家属随行,真正军人应为几万人),战船一千余艘;元军约二万人(不计水手),其中蒙古军一千人,战船四百艘。史书记载称:“遣人入山伐木造行宫三十间、军屋三千间。”“时官民兵尚二十余万,多居于舟。”宋军筹粮、造船、准备武器,“濒海居民以乌蜑船千艘赶赴崖山救主”。

  元军于祥兴二年正月十二日(1279年2月24日)押着文天祥过零丁洋,正月十四日(2月26日)抵达崖山。正月二十日(3月6日)左右,张弘范请文天祥劝降还在崖山抵抗的宋军,写劝降信给张世杰、陆秀夫等人,文天祥不从,遂写下了那首流传千古的《过零丁洋》以明志。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落落四周星。山河破乱风飘絮,身世浮云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上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见明嘉靖版《香山县志》)。(关于《过零丁洋》,有不同版本的记载,有的版本前四句为“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张弘范内心里很佩服文天祥,但面子上下不来,就让手下押着文天祥,让他去观战,看他张某人怎么灭掉大宋王朝。”珠海博物馆保管部主任杨长征补充了这一历史细节。

  祥兴二年二月初六(1279年3月19日),元军由南北两个方向,向崖山发起总攻。宋军虽陷入绝境,却拼死抵抗。战斗到最后,陆秀夫见大势已去,遂背起年幼的皇上赵昺“蹈海殉国”。

  后宫诸臣随之纷纷投海,“死溺者数万人”。张世杰率残部突围而出,西行到今阳江海陵岛西南海域遭遇暴风雨,海船在大浪中剧烈颠簸,最后全军覆没。

  二月初六(3月19日)那天,文天祥在元军海船上目睹崖山海战的惨烈,写诗恸哭:“一朝天昏风雨恶,炮火雷飞箭星落。谁雌谁雄顷刻分,流尸漂血洋水浑。昨朝南船满崖海,今朝只有北船在。……惟有孤臣雨泪垂,冥冥不敢向人啼。”

  

  誓死不屈慷慨就义

  大战过后,文天祥被押至元大都,被囚三年,屡经威逼利诱,仍誓死不屈。

  狱中生活,文天祥在诗作《正气歌》中有所提及,“余囚北庭,坐一土室。室广八尺,深可四寻。单扉低小,白间短窄,污下而幽暗……”

  文天祥在《正气歌》(并序)中说,他以虚弱的身子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中生活了两年,却未生病,提及支撑他坚贞不屈的精神力量是正气,即孟子所说的充塞于天地之间的至大至刚的浩然之气。文天祥崇高的民族气节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读之令人动容。

  面对忽必烈的劝降,文天祥回答:“天祥为大宋状元宰相,宋亡,只能死,不能活!”

  元至元十九年十二月初九(1283年1月9日),文天祥慷慨就义。杨长征介绍,就义前,文天祥环顾四周,请围观的百姓给他指示哪个方向是南方。等到辨明方向后,他就恭敬地朝南礼拜,昂起头颅,让大宋王朝的最后一抹夕阳,发出耀眼的光芒。正所谓: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

  时人邓光荐,满腔敬意为其做了墓志铭,其中写道:“南北之人无问识与不识,莫不流涕惊叹,乐道其平生。”

  时间荏苒,距离那段荡气回肠的历史已是数百年,但人们从未忘却那段历史。为纪念文天祥当年过零丁洋途经桂山岛海域,珠海桂山岛建设了集休闲、娱乐、锻炼于一体的文天祥广场。广场的规划设计以文天祥一生事迹为主线展开:广场前面矗立着四根文化柱,讲述了民族英雄文天祥立志、报国、取义、献身的事迹。广场正中立有一尊武将造型的文天祥雕像,像高5.5米,昂首挺立,手握利剑,袍襟飘然。文天祥手握利剑眺望着珠江口,印证着他誓死保家卫国,碧血丹心。

  而今日的珠海海阔天清,战争的硝烟早不复见,但不少当年的历史遗迹仍然留存。横琴深井村,出土了一批宋元时期的陶瓷器残片,这里当时是一处南宋行宫的所在地。有六百年历史的南门村距离崖门不远,赵氏族墓和祠堂记录了南宋赵氏后裔的迁徙、繁衍和世代传承。

  上世纪五十年代以来,珠海陆续出土大批古钱币,其中一次出土的数量甚至超过万枚。这些古钱币九成以上都是宋代钱币,几乎涵盖各个年代,推测应是宋人在战时仓促撤离时所埋入地窖的遗存。

  位于崖门入海口以东的平沙大虎山水井口遗址,包含了两期文化遗存,其中属于宋元时期的遗存中,出土器物的类型和排列组合方式十分独特,或与当年军队的驻扎和撤守相关。

  它们不仅生动言说着过去,也深刻影响着当下和未来。

  链接:人物时间表

  1236年6月,文天祥出生。

  1256年,文天祥中进士第一,成为状元。

  1274年7月,宋度宗病逝,宋恭帝即位,谢太后临朝称制,下诏勤王。

  1275年,文天祥变卖家产,招募义士,赶赴都城临安,应诏勤王。

  1276年农历正月,元军进攻临安城,文天祥赴元大营议和,被扣押,后逃脱。

  1276年6月,南宋皇室成员到达福建福州,赵昰称帝,史称宋端宗。

  1277年,南宋小朝廷来到了今珠海横琴一带。

  1277年11月至12月,宋元十字门海战,激战四场。

  1278年上半年,剩下的宋军离开香山,先迁至硇洲岛,后转至崖山。

  1278年12月,文天祥在广南东路海丰五坡岭兵败被俘。

  1279年正月十二日(2月24日),文天祥过零丁洋。

  1279年正月十四日(2月26日),元军抵达崖山。

  1279年正月二十日(3月6日)左右,文天祥写下《过零丁洋》。

  1279年3月19日,宋元崖山决战,陆秀夫背起年幼的皇帝赵昺“蹈海殉国”。

  1283年1月9日,文天祥在大都慷慨就义。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黄磊

  校对 | 张家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