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徽校歌校训中的爱国传承

  校徽是一所大学的特定标志,校歌和校训则是学校精神的高度凝练,也体现着思想底色和文化基因。

  东北大学1926年校徽

  东北大学于1923年4月26日成立后,便组织人员着手设计和制作校徽。到1926年冬季,景泰蓝校徽制作完毕,发给学生佩戴。这枚校徽的形状为圆形,正面中心是用黑白二色绘成的太极图形,艮卦边缘书有“东北大学”和“知行合一”八个字。校徽背面有英文“NEU”三字母,并编列号数。

  1928年,张学良兼任东北大学校长。次年,张学良设奖征集东北大学新校徽图案。林徽因教授设计的“白山黑水”图案在众多设计作品中,以象征东北地理特色及其气魄的长白山和黑龙江而中选,并获奖金400元现大洋。

  东北大学1929年校徽

  这枚校徽为圆形,其内有一个中心圆,里面书有“知行合一”四个字;在中心圆外的上半部是一个环形半圆,正中有艮卦符号,两边各有两字,组成“东北大学”校名;在中心圆外的下方是白山黑水图案,两侧绘有熊、狼。寓意东北大学要肩负起保卫、开发、建设东北和警惕帝国主义侵略的神圣使命。

  东北大学1933年校徽

  1933年,流亡到北平的东北大学,再次向全校师生征集新校徽图案。经过筛选,夏雨田设计的图案被选作新校徽。该校徽由“白山黑水、小舟、‘东北大学’字样、东北四省(黑龙江、吉林、辽宁、热河)地图”组成,呈盾牌形状,象征着东北大学要乘风破浪,担负起抵御外敌、收复失地的责任。

  东北大学现在的校徽

  2002年9月,东北大学使用了新校徽。相对于林徽因教授设计的古朴而要素丰富的老校徽,新校徽着重体现了“白山黑水”的特征,并加入了张学良老校长1992年为东大题写的校名。

  今天,从东北大学南湖校区的南门进入校园后,沿着银杏掩映的笔直甬道前行,可见一座绿意葱茏的小花园。一块光洁的黑色大理石静静地斜卧在花园的路边,上面用隶书镌刻着东北大学校歌。

  东北大学校歌石刻

  这首校歌始创于1929年,它犹如东北大学的精神图腾,与校徽、校训相得益彰,共同反映了东北大学的爱国主义传统。

  1929年,东北大学六周年校庆前夕,张学良校长派人赴京邀请诗人、北京大学教授刘复(字半农),中国现代语言学和音乐学的先驱赵元任共同为东北大学创作校歌。

  东北大学校歌(第一首)

  东北大学校歌具有独特的地域识别内涵。一开篇便标明自己学校的地域区位:“白山兮高高,黑水兮滔滔。”校歌将东北风物与故土情怀融入其中,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更激励了学子造福桑梓、报效祖国的决心。

  这首校歌不仅深情地讴歌了东北的人杰地灵,更道出了时人对于日、俄侵略势力进一步掠夺我东北河山的担忧:“痛国难之未已,恒愤火之中烧。长蛇兮荐食,封豕兮喧呶。灼灼兮其目,霍霍兮其刀。苟捍卫之不力,奚宰割之能逃?惟卧薪而尝胆,庶雪耻于一朝。”这首激昂奔放、雄浑豪迈的校歌充分体现了强烈的危机忧患意识和浓厚的反帝爱国热情。

  1929年6月,张学良决定在全校传唱此歌。一次,全校师生员工集会,张学良登上主席台训话,莘莘学子2000多人服装整洁,列队在操场上倾听。随后,由教育学院的潘美如指挥,师生员工齐唱校歌。嘹亮的歌声,表达了师生们忧国忧民、反对帝国主义、“爱校、爱乡、爱国、爱人类”、为达世界大同之目标而奋斗的共同心声。

  在东北大学创建及其流亡的时期内,先后共有4首校歌以第一首校歌为基础进行改编,在校园内传唱。这些校歌歌词虽有些许更改,但抵御外侮、救亡图存是从未改变的主旋律。大学精神在此时期被爱国主义深深浸染,校歌能够唤起民族觉醒,共同抵御外侮,并彰显东北大学建校以来一以贯之的、特有的精神追求。

  2003年,在东北大学成立八十周年之际,学校对校标、校色、校歌等进行了重新界定。综合不同历史时期的校歌,学校认为,1929年东北大学的第一首校歌大气豪迈,特色鲜明,历史悠久,确定其为东北大学校歌。为了使校歌更简洁、便于传唱,2004年,东北大学请学校名誉教授、著名音乐家吕远先生对校歌进行了改编和浓缩。

  吕远改编的东北大学校歌

  经吕远改编的校歌,在保持原有爱国主义传统的基础上,歌词更加紧凑,节奏更加上口,既保持了原有的词曲风格,又融入了新内容、新旋律。增添了校训的内容,使校歌所表现的爱校、爱国的主题更加突出、鲜明。同时,原速度被改为进行速度,使校歌唱起来更加富有激情和时代感。歌曲时间也从改编前的4分多钟,缩短到1分多钟。

  如今,每当新生入校军训时,学校必首先教学生学唱校歌,唱校歌已成为每个东大人的必修课。“使命如此其重大,能不奋勉乎吾曹”,时刻激励并感召着每一个东大人,声声校歌,也化作了师生、校友心中最温馨的集体记忆和共同语言。

  东北大学校训石

  每个从东北大学南湖校区正门进入校园的人,都会看到一块寓意着“高峰迭起”的石头,上面镌刻着东北大学“自强不息、知行合一”的校训。这八个字励志务实,既是东北大学精神薪火相传的见证,也是东大人勤奋踏实的精神写照。

  百年前东北大学建校之时,第一任校长王永江在举行首届学生开学典礼时,为东北大学题写校训“知行合一”,要求东大的学生要树立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积极的道德实践,不可把二者分割开来。他鼓励学生笃诚奋进,致力于严格管理,推动形成踏实勤奋、传承至今的东大学风,使东北大学培养出来的学生能够成为“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国家栋梁。

  东北大学第一任校长王永江题写的校训“知行合一”

  彼时,抵御外侮、救亡图存使命尤重。1928年,张学良校长曾在对学生讲话时说:“我很望诸君,要坚定了志向,各用自己之所学,全国学者都能如此,则中国自强矣。”1929年,张学良为《东北大学校刊》题写“急起直追”四个字。

  对于东北大学这个东北地区的文化旗帜和精神堡垒来说,用自强不息的精神来训导学生,不仅能够激励学生勤奋读书,力求上进,更能激发学生的民族责任感和使命感。

  2003年,为庆祝建校八十周年,东北大学再次提出把“自强不息”作为东北大学的校训。

  “自强不息、知行合一”的校训,是东北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新跨越、新突破。这八个字,曾经在暗如磐石的岁月里激励着东大人在颠沛流离中耕读救国,在新中国建设中顽强拼搏、真诚奉献,在新时代矢志报国、担当奉献、勇立潮头、砥砺前行。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