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教育扶贫的“排头兵”

  ■“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主题教育进行时

  “职业教育是教育扶贫的排头兵,是见效最快、成效最显著的扶贫方式。”在10月16日举行的职业教育助力脱贫攻坚座谈会上,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所长王扬南说。

  当前,国家脱贫攻坚战役进入决战决胜的关键阶段,职业教育如何助力?从哪些地方发力?教育部发展规划司、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相关处室、定点扶贫县挂职干部,职业院校和职业教育研究机构专家学者展开讨论。

  技能扶贫:直接提高劳动者就业能力

  “青龙县已成为全国第一大板栗产区,职教中心根据当地实际,深入田间地头,送去农民需要的技术,年培训一万人次以上,直接带动了贫困人口增收。”河北省青龙县副县长李龙介绍说。

  早在201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就明确提出,“要确保贫困劳动力至少掌握一门致富技能,实现靠技能脱贫”。职业教育作为与经济社会发展关系最为紧密的教育类型,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教育部职业教育中心研究所“职业教育技能扶贫研究课题组”研究指出,近年来职业教育培训范围逐步从过去单一的送教下乡、农民短期技术培训、劳动力转移培训等项目转向更加系统的全日制学校人才培养、东西部合作办学、全行业全产业在职培训以及各种灵活多样的专门化社会技能培训项目。在培训内容方面,既关注了对有就业意愿缺乏劳动技能的农村劳动力和贫困人口的培训,也有针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技能培训和市场化需求的家政服务业技能培训项目,同时对于有创业意愿的贫困家庭劳动力、返乡农民工加大了创业培训力度。在培训形式方面,既有到乡村基层或田间地头开展现场实用技术培训的技术下乡,又有基于发挥企业在职业技能培训中的主体地位,鼓励和支持企业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举办职业院校或者职业培训机构,面向贫困户大力开展企业岗前技能培训、学徒制培训和订单式培训。

  “我们在甘肃东乡调研发现,当地开展兰州拉面培训,3个月的培训就能让收入翻一番,而且工作有保障,这是社会民生大大需要的。”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副所长曾天山说,“世界银行研究报告也指出,减贫的重点应该放在增加贫困人口参与市场经济的知识技能培训。”

  产业扶贫:带着企业共同参与

  “通过实践我们发现,只培训还不能直接变成收入,村民对我们的期望是帮助他们实现产业升级。”北京市昌平职业学校副校长郑艳秋结合该校30多年服务农村的经验指出。

  据介绍,该校探索“校镇村”合作模式,以北京市昌平区康陵村为基础打造“春饼宴”,使该村旅游收入从2005年的3万元提高到目前的1000万元,实现了用产业吸引人、留住人,把年轻人通过产业吸引到乡村,从而助力乡村振兴。“我们从菜品研发、产业链构建到市场营销全程进行设计,再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郑艳秋说,目前这一模式已经在河北阜平、巨鹿等贫困地区推广。

  产业发展是彻底摆脱贫困的动力源泉,而产业薄弱也恰恰是阻碍贫困地区职业教育发展的原因之一。在职业教育助力脱贫攻坚过程中,不少东部地区职业院校发挥自身与产业紧密联系的优势,带着产业和企业共同参与,促进当地产业发展并输送产业急需的人力资源。

  北京市商业学校校长侯光介绍说,该校电商专业和一家上市电商企业开设保山青龙学生创业班,打造创客空间,和企业联合开发课程。学校出资,从账号注册、运营到推广,一年内让所有学生掌握。目前,这些毕业生已在云南保山孵化多个店铺,还有学生自己创办物流公司,使当地农产品走出大山。

  阻断代际贫困:职业教育天地宽

  “控辍保学是教育扶贫工作中的重点和难点,为了有效解决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辍学问题,我们探索出了在职业学校举办‘职业初中班’的模式。”到河北省威县挂职副县长的教育部教师司干部王炳明介绍了该县职业教育助力控辍保学的经验。

  威县针对初中阶段辍学学生,探索开办“职业初中班”。学生在完成义务教育课程基本要求的基础上,可以获得文化课辅导、职业启蒙、职业体验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我们提供有温度的教育,所有任课老师均参与全员管理,每个老师分包4—5名学生,负责学生的学业指导、生活指导、职业指导工作,关心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王炳明说,目前已经招录两期学员共200余人。学生在完成“职业初中班”后,可以继续学习中职相关专业。

  在河北省职业技术教育研究所原副所长、研究员张志增看来,县级职教中心应承担起“学历教育、职业培训、技术推广、生产经营示范、产业拓展、信息服务、创业孵化、精神引领”等八大功能。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帮助青龙县起草的《青龙县职业教育发展规划》,将青龙县职业教育中心定义为人才培养中心、社会服务中心、科技发展中心和文化传播中心。

  “在扶贫方面,职业教育承担着短期和长期双重任务,面向未来面临着质量提升和能力提升的要求。”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扶贫研究院院长张琦等多位专家指出,一些贫困地区在观念上还存在着对职业教育的偏见,职业教育还需要继续提高自身的质量和吸引力,以便更好地发挥助力脱贫攻坚的重要作用。本报北京10月16日电

  作者:本报记者 高靓

  【教育频道】新闻投稿联系电话:0311-89867672,手机:15133198205(微信同号),邮箱:ccxmtjypd@163.com,QQ:3302533006。获取更多教育资讯,请关注“冀云教育”微信公众号或下载“冀云”手机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