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免二次开胸!穿刺封堵为先心患儿“查漏补缺”

  近日,南京市儿童医院心胸外科再次完成了一例经皮胸前穿刺封堵室间隔缺损残余漏手术,以针尖大小的伤口代替开胸手术,通过穿刺封堵帮助14岁室间隔缺损患儿重获健康心脏。据悉,该项技术由南京市儿童医院心胸外科率先开展,开启了先心病治疗微创化新局面。

  术后心脏上仍有残余漏,二次开胸手术风险大

  13年前,仅3个月的佳佳(化名)因“先天性室间隔缺损、肺动脉高压”进行了心脏外科矫治术。然而,术后复查心脏超声发现,心室水平补片存在残余左向右分流。由于佳佳年龄小,二次开胸手术难度大、风险高,且医生表示残余漏可能随着孩子的成长自愈,便没有进行残余漏修补。从此,佳佳心室上的“洞”也成了父母的“心病”。

  多年来,佳佳的心室残余漏始终没有改善,父母为此四处奔波。今年7月,他们带着14岁的佳佳找到了南京市儿童医院心胸外科莫绪明教授。他介绍:“室间隔缺损是指左右心室之间有缝隙或孔洞,就如同两个屋子之间的墙上出现了一个‘窟窿’,是儿童最为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目前室间隔缺损的治疗方法包括外科开胸手术、微创封堵术及介入封堵治疗。术后残余漏是室间隔缺损修补术后的并发症之一,严重者可造成血液破坏、心功能衰竭、心内感染等。”

  入院后,佳佳经过详细的检查,明确为室间隔缺损修补术后残余分流,缺损直径约4.2mm,已影响到正常的生长发育,且几乎没有自然闭合的可能,建议尽快进行手术治疗。

  微创介入代替开胸,针尖伤口完成“补心”

  “孩子小时候做过开胸手术,再做一次会不会有危险?”这是佳佳父母最大的顾虑。“经过第一次手术,可能存在组织粘黏、解剖位置改变等情况,如果二次开胸手术,风险非常大。如果采用经血管介入治疗又存在诸多限制,”莫绪明教授说到。手术团队综合考虑患儿的特殊情况,以及预后获益更大化,在征求家属意愿后决定,为佳佳行食道超声引导下经皮胸前穿刺封堵术治疗。

  经过充分的术前准备,心胸外科莫绪明教授、戚继荣主任共同为佳佳实施手术。由超声诊断科陈俊副主任医师实施经食道超声精准定位,确定穿刺点。术中无需开胸,而是选取胸骨左缘第四根肋间作为穿刺点,插入一根特殊的空心针,将导丝从针管中穿过,并在经食道的实时超声引导下,探至左心室,再将大小合适的封堵器由导丝植入心室缺损处,先后打开封堵器两端的“小伞”,完成封堵,撤出导丝。术后超声复查显示封堵器呈标准“工”字形态,位置稳固,封堵完全,无残余分流,封堵器对周边组织无影响,封堵效果理想,手术顺利完成,伤口仅有针尖大小。

  手术效果好、损伤小,为患儿提供多样化治疗

  据悉,食道超声引导下经皮胸前穿刺封堵术是南京市儿童医院心胸外科于2015年率先开展的一项新技术,已为30余例需要二次手术的先天性室间隔缺损患儿成功实施了残余漏修补,手术效果好、创口小,且多年随访显示,术后患儿心脏功能良好,无相关并发症。

  该项技术开辟了治疗结构性心脏畸形的新途径,也开启了先心病治疗微创化的新局面,避免了术中大出血、心肌再次损伤等风险,并由此可衍生出诸多新的手术方式,如经皮胸前穿刺肺动脉瓣置换术、三尖瓣双孔成形术和瓣周漏封堵等,使之在应对儿童及成人复杂、二次室缺封堵治疗上,展现出更多临床应用的可能性,为广大先心患儿和家属提供了多样化的治疗新选择。

  新江苏·中国江苏网记者 孙骏 通讯员 张艾萱 王洋